蜀國國王聽了這個消息,悲痛欲絕。他親自登臨這5座山進行悼念,並且命名這5座山為五婦,至於死了5位壯士,卻一點也不心疼。
人們對這個昏君的行為十分看不慣,他們十分熱愛這五大力士,便稱這5座山為五丁 。
秦惠王聽說五丁壯士已死,蜀道已通,知道進攻蜀國的時機已經成熟,不由得心花怒放,就派大軍從金牛道進攻蜀國,很快便消滅了蜀國,並把蜀王殺死了。
這時,望帝魂靈變化成的杜鵑鳥,眼見故國滅亡,內心十分痛苦。從此,每當桃花盛開之際,便一聲聲地叫喊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蜀國人民一聽到這個聲音,就知道他們的國君又在思念自己的國家了。
這個民間相傳的故事,富有詩意,唐代詩人李商隱的《錦瑟》就是其中的經典之作: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這裏的“春心”與杜鵑的悲鳴聯結在一起,實際上包含了傷春、春恨的意蘊。“望帝春心托杜鵑”,這裏所展示的正是一幅籠罩著哀怨淒迷氣氛的圖畫,象征著化為望帝冤魂的杜鵑。在泣血般的悲鳴中寄托著不泯的冤恨。不但寫出杜宇之托春心於杜鵑,也寫出了詩人之托春恨於悲鳴。暗示了寄托“春心”者的性質,真乃妙筆奇情。
成都附近的郫縣,有一座很古的廟宇叫做望叢祠,旁邊有兩座很大的望帝、叢帝的陵墓,四周檜柏參天。每年桃花盛開季節,還能聽到杜宇的聲聲鳴叫。而且每當每年農曆端午節的時候,附近民眾都要聚集在這裏舉行“賽歌會”。
後代的人都為杜鵑的這種努力不息的精神所感動,所以,世世代代的四川人,都很鄭重地傳下了“不打杜鵑”的規矩,以示敬意。
【旁注】
蠶叢 又稱蠶叢氏,是蜀國首位稱王的人,他是位養蠶專家,西周時期,蠶叢被其他部落打敗後,蠶叢的子孫後代,都各別逃到姚和雟,最後由新勢力魚鳧來結束這次戰爭。
宰相 也叫丞相,是我國古代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負責典領百官,輔佐皇帝治理國政。丞相有權任用官吏,或是向皇帝薦舉人才。除此之外,丞相主管律、令及有關刑獄事務,還要負責國家軍事或邊防方麵。全國的計籍和各種圖籍等檔案也都歸丞相府保存。
立夏 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農曆的立夏,“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三十六計 或稱“三十六策”,後人輯成兵書《三十六計》,是指我國古代36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李商隱 (813年~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唐代著名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閱讀鏈接】
據有的地方的民間傳說,鱉靈在治水期間,望帝在家和鱉靈的妻子日久生情,生出了說不明道不白的情愫。鱉靈治水成功回家後,望帝感到對不起鱉靈,心中非常慚愧,才跑到深山裏去隱居。後來望帝去世了,靈魂就化做杜鵑鳥。望帝盡管有一些缺點,但他愛自己的百姓,其總體上說,是一位好國君。
還有一些地方說,望帝感覺自己對付不過鱉靈,無可奈何,隻有一天到頭悲憤、哀泣而已。後來,杜宇臨終時,囑咐西山的杜鵑說:“杜鵑鳥,你叫吧,把我的心情,叫給我的百姓聽吧。”從此,杜鵑就飛在蜀國境內,日夜哀鳴,直到它的口中流血。
嫦娥誤食仙丹而奔月
那是在遙遠的上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對天上的日月星辰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經常會望著晚上的月亮,津津有味地思考其中的奧秘,因此也產生了對月亮的崇拜。人們還把月宮設想成一個極美極樂的境界,把月亮看作是一個和諧而浪漫的仙境。
那時候的人們覺得生命是如此短暫,沒有人不祈求長壽,甚至長生不死,但是人們一直無法改變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於是,人們就創造了絢麗多彩的神仙世界,希望自身能夠超越凡塵成仙。人們便把這些希望和美好的理想編成一個美麗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傳說,那是在遠古的時候,天上有10個太陽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大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射下了9個太陽,命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