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美談——風物傳說2(3 / 3)

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

相傳在很早以前,有一個凶惡的魔王,他身有魔法,落在水裏漂不走,掉在火裏燒不爛,刀砍不破,槍刺不入,弓箭射不著。他自持法力過人,傲慢自大,整天橫行霸道,為非作歹。

那時,天有十六層,這個魔王就成了其中一層的霸主。他已經有了6個美麗的妻子,後來又搶了一位美麗聰明的女人做妻子。

有一年,正是人間過年的那一天,魔王在宮中飲酒作樂。酒過三巡,已經醉醺醺的了。最小妻子婻粽布乘機對魔王稱頌道:“我尊貴的大王,您法力無邊,德行高尚,憑著您的威望,您完全可以征服天堂、地獄、人間,做三界的主人。”

魔王聽了洋洋得意,沉思了一會兒,對愛妻說:“我的魔力確實能征服三界,但我也有旁人不知道的弱點。”

婻粽布又問道:“大王有如此魔力,怎麼會有弱點?”

魔王向四周張望,確定安全後,小聲回答:“我就怕別人拔我的頭發勒我的脖子,這會使我身首分家。”

婻粽布假裝驚訝地追問:“能夠征服三界的大王,怎麼會怕頭發絲?”

魔王又小聲地說:“頭發絲雖然小,但我的頭發絲卻會勒斷我的脖子,那樣的話我就活不成了。”

婻粽布繼續為魔王斟酒,直到酒席散盡,她又扶魔王上床睡熟。這時,她小心地拔下魔王的一根頭發,未等魔王驚醒,就勒到了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頭立刻就掉到地上,頭上滴下的血,每一滴都變成了一團火,熊熊燃燒,而且迅速往人間蔓延。

婻粽布趕忙把魔王的頭抱起來,大地上的火焰才熄滅,可頭一放下,火又燃燒起來。這時,其他6個被搶來的女人也都趕來了,她們輪流抱著魔王的頭,這樣火才不再燒起來。

後來,婻粽布回到人間,但她仍舊渾身血跡,人們為了洗掉她身上的血跡,紛紛向她潑水。血跡終於洗淨了,婻粽布幸福地生活在了人間。

婻粽布去世後,人們為了紀念她,就在每年過年的時候,就相互潑水,用潔淨的水洗去身上的汙垢,迎來吉祥的新年。

潑水節一般在風光旖旎的瀾滄江畔舉行,當晨曦映紅天的時候,各族群眾便穿著盛裝,從四麵八方彙聚這裏。一聲號令,一支支高升騰空而起,直穿雲霄,一艘艘龍舟箭一般,直衝對岸。此時,千萬隻金竹一起吹奏、铓鑼、象腳鼓一齊敲響,瀾滄江兩岸頓時變成歡樂的海洋。

當潑水剛開始時,彬彬有禮的傣家姑娘一邊說著祝福的話語,一邊用竹葉、樹枝蘸著盆裏的水向對方灑過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們用銅缽、臉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戲追逐,隻覺得迎麵的水、背後的水盡情地潑來,一個個全身濕透,但人們興高采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

經過水的洗禮過後,人們便圍成圓圈,在铓鑼和象腳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齡,不分職業,翩翩起舞。激動時,人們還爆發出“水、水、水”的歡呼聲。

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癡,通宵達旦,其中“丟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專場遊戲。“包”是象征愛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製作,內裝棉籽,包的四角綴有五彩花穗。

丟包時,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將包擲給小夥子,小夥子再擲給姑娘,並借此傳遞感情。花包飛來飛去,最後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雙方悄悄退出丟包場,找一個幽靜的地方依肩私語去了。

潑水節是全麵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台,是研究傣族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能給人以藝術享受,有助於了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同時潑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世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旁注】

傣族 源於怒江、瀾滄江中上遊地區的哀牢人。公元1世紀,哀牢人融合滇人過程中,通過滇人吸收了大量越文化,初步形成現代傣族的雛形。傣族人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述長詩。佛教的傳入,傣文的創製,都對敘事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章哈 直譯成漢語是“會唱”,或者是“會唱歌的人”。章哈還是傣族歌手演唱這樣一種藝術表演形式,是我國少數民族曲藝之一的藝術品種。在西雙版納地區稱傣族歌手為“章哈”。關於傣族歌手的稱謂還有一種說法叫“娜婉”,指唱歌唱得好的人。

象腳鼓 傣族的重要民間樂器,因鼓身似象腳而得名,廣泛用於歌舞和傣戲伴奏。象腳鼓還受到景頗族、佤族、傈傈族、拉祜族、布朗族、阿昌族和德昂族等族人民以及克木族人的喜愛,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樂器。

【閱讀鏈接】

關於潑水節的來曆,在民間還有一種傳說。相傳很久之前,有一個忤逆的兒子,他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偶然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頓有所感悟,決心好好侍奉母親。恰在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一頭撞死在樹上。

已經醒悟的兒子追悔莫及,就把樹砍下來,然後雕成一尊母親雕像,在每年清明後的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幹淨。後來,這個儀式就演變為了潑水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