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美談——風物傳說2(2 / 3)

爹媽出去做活的時候,對著石崖子喊:“爹媽的好?呀!好?阿詩瑪!”那站在石崖子上的阿詩瑪,同樣地應聲:“爹媽的好?呀!好?阿詩瑪!”

阿詩瑪原來的阿著底的小夥伴們在石崖子下,對著石崖子上的阿詩瑪彈三弦,吹笛子,唱山歌,那石崖子上的阿詩瑪也會應和著弦音、笛聲,唱起山歌。

阿詩瑪的聲音永遠回蕩在石林,她的身影已經化成石頭,永遠和她的鄉親們相伴。

後來,阿黑和阿詩瑪成為彝族撒尼人崇拜的偶像。彝族人民把她和阿黑的故事編成為長篇敘事詩《阿詩瑪》,作為撒尼人民日常生活、婚喪禮節以及其他風俗習慣的一部分,在人民中間廣為傳唱。

《阿詩瑪》是以歌唱形式保存下來的文學藝術珍品,演唱的音樂曲調主要有喜調、出嫁調、繡花調、悲調、哭調、罵調等。喜調以歡快、熱烈的旋律表現歡樂的場麵。繡花調則用緩慢、抒情自由,音調悠長的曲調表現阿詩瑪不同場景的內心真實情感。

《阿詩瑪》中跳的大三弦舞是十分歡快的。彝族撒尼人的女子都會唱《阿詩瑪》中的繡花調,女青年出嫁時大多會唱出嫁調。《阿詩瑪》在傳承彝族撒尼人文化藝術方麵起了重要的作用。

《阿詩瑪》敘事長詩深刻地表現了撒尼族人追求婚姻自由、追求光明、追求幸福生活,向往美好未來,勇於鬥爭的民族精神。阿詩瑪可以說是撒尼族人聰明、勤勞、善良、美麗、勇敢、能歌能舞的化身。

彝族撒尼人不僅在結婚典禮中要吟誦《阿詩瑪》,在日常生活中要演唱和講述阿詩瑪的故事,把阿黑和阿詩瑪當成自己學習的板樣。甚至在驅邪除穢習俗中,都把阿黑和阿詩瑪當成具有神性色彩的崇拜對象。

阿詩瑪不屈不撓地同強權勢力作鬥爭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終將代替黑暗、善美終將代替醜惡、自由終將代替壓迫與禁錮的人類理想,表現了彝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堅強意誌,歌頌了彝族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反抗邪惡勢力的鬥爭精神。

同時,阿詩瑪的傳說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撒尼人的社會生活,為研究彝族撒尼人的政治、經濟、藝術、宗教、風俗等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旁注】

土司  我國古代的官名,元朝始置,用於封授給西北、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部族首領,土司的職位可以世襲,但是襲官需要獲得朝廷的批準。土司對朝廷承擔一定的賦役、並按照朝廷的征發令提供軍隊;對內維持其作為部族首領的統治權利。

三弦 又稱“弦子”,我國傳統彈撥樂器。柄很長,音箱方形,兩麵蒙皮,弦三根,側抱於懷演奏。音色粗獷、豪放。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於民族器樂、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

對歌 又名鬥歌、對口白、唱口白、文播台,是民間文化的一束奇葩,其腔調唯配以樂清方言才珠聯璧合。相傳為清光緒年間聞福臻所創。每逢元宵佳節,人們都要聘請藝人去演唱“對歌”。另在浙西南一帶的佘族山寨,到了節日、喜慶場合人們也會徹夜歡唱,對歌係禮儀活動組成部分。

笛子 我國漢族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製成,所以也稱為“竹笛”。小調。而且,笛子的表現力不僅僅在於優美的旋律,它還能表現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比如模仿各種鳥叫等。

【閱讀鏈接】

《阿詩瑪》使用口傳詩體語言,講述或演唱阿詩瑪的故事。阿詩瑪不屈不撓地同強權勢力作鬥爭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終將代替黑暗、善美終將代替醜惡、自由終將代替壓迫與禁錮的人類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斷得彎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阿詩瑪》被撒尼人稱為“我們民族的歌”,阿詩瑪的傳說已經成為撒尼人日常生活、婚喪禮節以及其他風俗習慣的一部分,在人們中間廣為傳唱。其藝術魅力隨時間的衝刷而彌久愈新,不減光芒,成為我國百民族文學百花園中一塊璀璨的瑰寶,蜚聲世界文壇。

百年潑水節的神奇來曆

在我國西南地區,尤其是在傣族和德昂族聚居的地區,到了每年的4月13日,都會舉行一場盛大而隆重的慶祝活動,這就是潑水節。潑水節也稱宋幹節,已經有千百年的曆史,是傣族、德昂族最為盛大的傳統節日。

每到潑水節這天,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在此期間,大家用純淨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新的一年帶著美好的願望再次出發。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曆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準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

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

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說這是麥帕雅晚瑪的英靈帶著新曆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曆的元旦。

這一天,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裏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征著甜蜜的愛情。

在傣曆的元旦之日,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

潑水節的內容,除潑水外,還有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章哈演唱、鬥雞、跳孔雀舞、白象舞、丟包、放高升、放孔明燈等民俗活動,以及其他藝術表演、經貿交流等。這樣一來,潑水節的時間常常延長好幾天。

其實,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期,經緬甸隨佛教一起傳入我國的雲南傣族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