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眼見水漫金山寺,連忙脫下袈裟,變成一道長堤,攔在寺門外。大水漲一尺,長堤就高一尺,大水漲一丈,長堤就高一丈,任憑波浪再大,也漫不過去。
白素貞有孕在身,實在鬥不過法海,後來,法海使出欺詐的手法,將白素貞收進金缽,並在南屏淨慈寺前的雷峰頂上造了一座雷峰塔,將金缽砌進塔中,把白蛇鎮壓在塔下,自己便在淨慈寺裏住下來看守。
《白蛇傳》的故事早期因為以口頭相傳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與細節。有的版本有白蛇產子的情節,還有版本有後來白蛇之子得中狀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歡喜的結局。但這個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認為在南宋就已經具備了。
其實,《白蛇傳》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記載於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清代初年劇作家黃圖珌的《雷峰塔》,是最早整理創作的戲曲,他隻寫到白蛇被鎮壓在雷峰塔下,並沒有產子祭塔就脫稿了,一時膾炙人口,流傳吳越間。
清乾隆年間的1771年,戲曲家方成培改編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傳奇》,共分4卷,第一卷從《初山》《收青》到《舟遇》《訂盟》,第二卷是《端陽》《求草》,第三卷有《謁禪》《水門》,第四卷從《斷橋》到《祭塔》收尾。
除了刪除《描真》等無關緊要的戲份,方成培還將《藥賦》中介紹145種中藥的劇情刪去,又新增了《夜話》、《端陽》、《求草》、《斷橋》等戲,豐富了劇情,大為該戲增色。
清代中期以後,《白蛇傳》成為常演的戲劇,以清同治年間的《菊部群英》來看,當時演出《白蛇傳》是京劇、昆曲雜糅的,但是還是以昆曲為主,同時可以看出,《白蛇傳》中祭塔的情節產生的時代較晚。
白蛇傳說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民間文藝的寶庫。它故事離奇,人物生動豐滿,其中的白娘子是我國藝術長廊中一個重要的典型形象。白蛇傳說所反映的南宋以來不同時期的主要社會思想、信仰與價值觀及民族深層心理,有重要的曆史價值。
對於白蛇傳說的發生地杭州而言,白蛇與斷橋、雷峰塔及西湖等自然和文化景觀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係,使杭州和西湖都具有了更為豐厚的文化內涵。每逢端午佳節,鎮江有遊覽金山的習俗,參觀白龍洞、法海洞,青年男女跪拜白娘娘,誓表永遠恩愛。
後世的白蛇傳故事,更體現了人們愛憎分明、善良質樸的美醜觀,而人們也以此為原則,進行白蛇傳故事的創作。從白蛇傳故事中可以看到它的變異性,也可以從白蛇傳故事中看到人們善良的心。
【旁注】
說書 由最初盲人行乞、謀生的一種手段演變而來的。舊社會,因出“天花”或其他原因致盲的孩子,為謀求生存,父母在他們剛剛懂事的時候,就送他們拜師學書演唱。學成後,就走村串鄉說唱,混一碗飯吃。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說書逐漸登堂入室,成為人民大眾喜愛的一種民間藝術。
湯圓 我國漢族的代表小吃之一,曆史十分悠久。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麵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據說元宵象征合家團圓,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萬事如意。
銅錢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我國曆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方孔錢是古代錢幣最常見的一種。
《白蛇傳》 傳說源遠流長,家喻戶曉,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白蛇傳在清代成熟盛行,是我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描述的是一個修煉成人形的蛇精與人的曲折愛情故事。表達了人民對男女自由戀愛的讚美向往和對封建勢力無理束縛的憎恨。
《警世通言》 白話短篇小說集。明末馮夢龍纂輯。始刊於1624年,其題材或來自民間傳說,或來自史傳和唐、宋小說。有些事宋元舊作,有些是明人擬作,故事產生的時代包括宋、元、明三代,同《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是最重要的我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集之一。
戲劇 來自於“南戲北劇”的合稱,戲指的是戲文,劇指的是雜劇,是在元代以前在我國南方與北方不同的政局與文化環境下,所形成的不同表演藝術,將兩者合稱則是明代以後才出現的用法。是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
【閱讀鏈接】
在《繡像義妖傳》裏,白娘子是由法海鎮住關在雷峰塔裏,許仙也因此而出家,20年後白氏之子許夢蛟高中狀元,衣錦還鄉祭母,於是白素貞難滿出塔,全家團圓。此時的許仙還有一些人性。結局是大團圓。而田氏《白蛇傳》裏的結尾是小青修煉成為青蛇大仙,破塔救人。《西湖民間故事·白娘子》中反抗性更強,更爽,最後小青勤奮修煉,終於破塔救出白素貞,二人合力將法海這個多管閑事的臭和尚打的逃入了蟹殼裏,成為了蟹殼和尚。
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民間文學,由於曆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差異,都對白蛇傳故事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增補刪減。而且更因為個人記憶的偏差、個體心理機製的差異,對白蛇傳故事的創造產生了更多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