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薑女一路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更不知饑渴、勞累,隻知道晝夜不停地往前趕,心裏卻隻想著和夫君團圓的甜蜜。
這一天,孟薑女終於來到了長城腳下。她看到民夫數以萬計,可是就是望不見自己的夫君。孟薑女逢人便打聽,有個好心的民夫告訴她,說範喜良早就因為過度勞累而去世了,而且被埋在長城裏築牆了。
孟薑女一聽,心如刀絞,便求好心的民夫引路來到範喜良被埋葬的長城下。她坐在城下,悲憤交加。想到自己千裏尋夫送寒衣,盡曆千難萬險,到頭來連丈夫的屍骨都找不到,柔腸寸斷,放聲悲哭。
孟薑女對著城牆晝夜痛哭,不飲不食,如啼血杜鵑,望月子規。這一哭感天動地,白雲為之停步,百鳥為之噤聲。哭了是十天十夜,忽聽“轟隆隆”一陣山響,一時間地動山搖,飛沙走石,長城崩倒了800裏,這才露出範喜良的屍骨。
這事驚動了秦始皇。秦始皇大怒,下令把孟薑女抓來。秦始皇一見她生的貌美如花,便欲納她為正宮娘娘。
孟薑女怒視著秦始皇,說:“要我做你的娘娘,得先依我三件事:一要造長橋一座,十裏長,十裏闊;二要十裏方山造墳墩;三要萬歲披麻戴孝到我丈夫墳前親自祭奠。”秦始皇想了想便答應了。 沒過幾天,長橋墳墩已全都造好,秦始皇身穿麻衣,排駕起行,過長城上長橋,過了長橋來到墳前祭奠。祭畢,便要孟薑女隨他回宮。孟薑女冷笑一聲道:“你昏庸殘暴,害盡天下黎民,如今又害死我夫,我豈能作你的娘娘,妄想!”
說完,孟薑女便懷抱丈夫的遺骨,跳入了波濤洶湧的大海。一時間,浪潮滾滾,排空擊岸,好像在為孟薑女悲歎。
孟薑女的故事來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的齊國武將杞梁的妻子,無名無姓,史稱為杞梁妻,書中記載:
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齊侯吊諸其室。
就是說杞梁之妻要求齊侯在宗室正式吊唁杞梁。其中既沒有哭,也沒有長城或者城牆,更無城崩、投水等情節。
“哭”的情節早在《禮記·檀弓》記曾子提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劉向的《說苑·善說篇》加上“崩城”的內容,接著劉向在《列女傳》中又加上“投淄水”的情節。
一些詩詞也有對杞梁妻的描述。三國時曹植在《黃初六年令》中說“杞妻哭梁,山為之崩”。敦煌石窟發現的隋唐樂府中有“送衣之曲”,增加了送寒衣的內容。
唐代貫休的詩作《杞梁妻》首次將故事時間移動到秦代,並將“崩城”變成“崩長城”:
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裏,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複孤。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疲魂饑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
這時的內容和後來的傳說故事已經差不多了。杞梁後來訛化成萬喜良或範喜良,其妻成為孟薑女。
從元代開始,孟薑女的故事被搬上舞台,成為眾所周知的一大民間的傳說。
隨著孟薑女故事的流傳,各地興起了建廟熱。孟薑女最早的廟建於北宋時期,河北徐水和陝西銅川都發現北宋祥符年間和嘉慶年間重修薑女廟的碑刻。
孟薑女的故事不僅流傳的時間漫長,受其影響的地域也十分廣泛。不同的地方根據當地的民俗和民眾的不同興趣取向,對這個故事進行了各種改造,使孟薑女的傳說具有了鮮明的地域色彩。
許多方誌都把孟薑女說成是本地人,臨淄、同官、安肅、山海關和潼關都有孟薑女的墓塚。清末上海拓建馬路時,曾於老北門城腳掘出一石棺,中臥一石像,胸有“萬杞梁”3字,是明嘉靖年間上海建城時所埋。
孟薑女和範喜良,是古代勞動人民在承受徭役中塑造出來的兩個典型人物。南宋名臣文天祥曾經在孟薑女塑像旁書寫楹聯:“秦皇安在哉,萬裏長城築怨;薑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這當是中允之論。
【旁注】
秦始皇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政,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把我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開創了新局麵,對我國和世界曆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我國2000餘年政治製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壯丁 年壯的男子,指服勞役的民丁或到達當兵年齡的人,即壯勞力,是用於田間勞作的人們的稱謂。壯丁最早產生於清代,是隨著旗地王田的產生而產生的。旗地王田是社會由奴隸製向封建製轉化的過渡時期所特有的土地占有形式
披麻戴孝 指長輩去世,子孫身披麻布服,頭上戴白,表示哀悼。披麻戴孝涉及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喪服製度。西晉定律第一次把“五服”製度納入法典之中。根據血緣親疏遠近的不同規定了五種不同的喪服,服製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
《禮記》 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製度書籍,儒家經典之一。《禮記》內容是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由西漢禮學家戴德的侄子戴聖編著,從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全書共有1250個小故事,在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
曹植 (192年~232年),字子建,沛國譙人,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曹植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方誌 記述地方情況的史誌。有全國性的總誌和地方性的州郡府縣製兩類。總誌如《山海經》、《大清一統誌》。以省為單位的方誌稱“通誌”,如《山西通誌》,元以後著名的鄉鎮、寺觀、山川也多有誌,如《南潯誌》、《靈隱寺誌》。方誌分門別類,取材宏富,是研究曆史及曆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閱讀鏈接】
在我國秦皇島的山海關,一直都被後人認為是“孟薑女哭長城”之地,並在那裏蓋了孟薑女廟,南來北往的人們常在這兒憑吊。廟中有楹聯這樣說:“秦皇安在哉,萬裏長城築怨;薑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為南宋名臣文天祥遺跡。
廟東南4千米處兩塊露出海麵的礁石,據說是孟薑女的墳與碑,廟後巨石上的小坑,為孟薑女望夫所踏足跡。所以石上刻有“望夫石”3個大字。廟內殿門兩側還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朝”、“長”兩字按漢字不同讀音才能讀出有幾種不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