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佳話——愛情傳說2
孝行感天的董永配天仙
那是在我國的漢代時,在湖北孝感有一個聞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的家境非常貧困,父親還身患重病,不久之後就撒手人寰了。父親去世後,董永無錢辦喪事,隻好以身作價向地主借錢,埋葬父親。
喪事辦完後,董永為了盡早還錢,就去地主家做工。在去地主家的半路上,董永遇到一位美貌的女子,要董永娶她為妻。
董永想到自己家貧如洗,還欠地主的錢,就死活不答應。誰知那女子左攔右阻,說她不愛錢財,隻愛他人品好。董永無奈,隻好帶她去地主家幫忙。
那女子心靈手巧,織布如飛。她晝夜不停地幹活,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織了300尺的細絹,幫助董永還清了地主的債務。在他們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樹下時,那女子便辭別了董永。
正所謂“百行孝為先”,董永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他的事父至孝的故事,被人們當作典範。而在流傳過程中,董永故事也隨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漸漸由孝子故事演變為愛情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並逐步趨於完善。這個民間故事的演變,反映了人們豐富的思想感情。
相傳董永的父親為董秀,會打鐵鑄造、木工製作,住在武陟大董村。後來大董村被沁河衝毀後,就遷到小董村。在很小的時候,董永的母親不願受惡人欺壓自盡而死。董秀隻好擔著一根扁擔,挑著董永和行李,逃難到山西高平,打鐵為生。董秀手藝好,為人忠厚,很受當地人歡迎。
在高平住了幾年,董秀還給董永找了後娘,母子感情也親如骨肉,後來一家人搬到長安居住。西漢末年,王莽繼位,長安動蕩不安,董秀又生了病,於是就萌生了歸意,攜帶妻兒回到武陟小董村,一年以後病故。
當時董永才12歲,心裏非常悲痛。村裏人見他們家太窮,願意出力幫他把父親埋了。董永非常孝順,說父親當了一輩子木匠、鐵匠,死了連口棺材都沒有,做兒子的寧可自己當推磨工,也要給父親買棺木下葬,奉養繼母。
從小董村往東有個付村,村裏有個財主,人稱付員外,在小董集鎮上有商號。經商號老板說合,付員外買棺材幫董永埋葬了父親,董永便到付家終身為奴,當推磨工。
從此,每天天不亮,董永就起身往付村做工,晚上提著飯罐回家照顧繼母,時間久了,在田間走出一條小路。
種田人雖愛惜土地,但因為董永行孝,很受感動,就把董永走的小路保留下來。就連小路上的小草也被感動了,早上向東倒,晚上向西倒,不絆董永的腳。
董永的故事越傳越遠,感動了朝廷,感動了上天,並感動了王母娘娘的一個女兒七仙女。七仙女在下凡村的落仙台處下凡後,便在董永回家的路上與他在槐蔭寺的一棵大槐樹下相遇,七仙女說無家可歸,要與董永成親。
董永說自己賣身為奴,娶不起媳婦,說不敢相攀。但七仙女說願意跟他受貧寒,便以槐樹為媒,土地為證。董永不信,除非土地爺現身作證,老槐樹開口說話。
於是老槐樹開口說他們是前生姻緣,給他倆當媒人,董永和七仙女便在槐樹下成親。
聽說七仙女要為董永贖身,付員外百般刁難,給她亂絲,讓她在三日之內織出黃綾百匹。
七仙女大顯神通,一夜之間織好了100匹花團錦簇的黃綾,3天就織出300匹。從此,換得了董永的自由,過起了男耕女織的幸福日子。
沒過多久,玉帝發現七仙女下凡,就差天兵天將把她追回天庭,如有違命,就將董永碎屍萬段。
七仙女不忍丈夫無辜受害,隻得將自己的來曆向董永說明,並在槐蔭樹上刻下“天上人間心一條”的誓言,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返回天庭。
這個故事承載了人們太多無法實現的人生夢想,所以魅力無窮,長盛不衰,永遠都是那麼深入人心。
雖然“董永與七仙女”故事傳說的原生結構並沒有改變,但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甚至思想內涵都在不斷地豐富和創新。
孝感地區流傳的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在孝感深深紮根,發育成熟,堪稱優秀的民間口頭語言藝術作品。通過說唱、戲曲等多種樣式的藝術創造走向全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既是我國孝文化的集中體現,又是神奇幻想同人間現實巧妙融合的優美藝術作品。蘊涵著我國各個曆史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麵的信息,具有珍貴的曆史研究價值。
董永與七仙女故事傳說,千百年來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可謂家喻戶曉,是中華民族廣為流傳的著名民間傳說之一,在國外也有一定影響。它不僅體現了孝行這一傳統美德,也反映了人們對愛情的渴望,對婚姻自由的追求。這個美麗的傳說將流傳千秋萬代。
【旁注】
王莽 (公元前45年~23年),字巨君,我國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也稱建興帝或新帝, 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製”。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歲,而新朝也成為我國曆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