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佳話——愛情傳說1
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除了有史書記載的愛情主題作品外,還有一類民間流傳的愛情故事傳說,它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充滿了藝術魅力。比如其中的《牛郎織女》、《孟薑女》、《梁山伯與祝英台》與《白蛇傳》,就是我國著名的愛情故事傳說。
我國民間的愛情故事傳說,是指在我國民間以口頭、文稿等形式流傳最為寬廣、影響最大的神話傳說。它們和其他民間傳說故事構成了我國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廣大民眾的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
感天動地的牛郎織女
那是很久以前,我們祖先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每當日落之後,他們就會仰望頭頂上那片璀璨的星空,久而久之,人們發現每個星辰以及日月都有著一定規律,就對其產生了濃厚興趣。
最先,我們的祖先就將這些天文知識刻在甲骨上,無論是對太陽、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等罕見天象,都有著悠久而豐富記載。
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就有了有關牽牛星和織女星的記載。根據我國宋代著名類書《太平禦覽》卷31引東晉周處的《風士記》記載:
七月初七日,其夜灑掃於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祈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
此處的“河鼓”和“織女”,指的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據民間傳說,牽牛星是穀物之神,織女則星是天帝之女桑蠶之神,穀物神和桑蠶神都是我們這個農耕民族的先民極為重視的神袛。那時的人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7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星宿。而牽牛星和織女星每到初秋七月份時,兩星的運行就顯得最為突出。
人們還發現,牽牛星在織女星的東方,中間有白蒙蒙的像雲一樣的東西,斷斷續續從北到南橫過天空,人們把它叫做天河。天河東南麵有排成一條直線的3顆星,中間一顆很亮,兩旁的光亮較弱,看去與中間一顆距離恰好相等。這3顆星叫天平星,也叫挑擔星。
這中間的那顆最大最亮的就是牛郎星,也叫做牽牛星。它的光亮稍稍帶點黃,不及織女星那麼亮。於是,出於對自然的崇拜,人們在這兩顆星星的基礎上,將它們人格化了,民間便出現了大量關於牛郎和織女的傳說故事,並一步步趨於了完美。
話說牽牛被貶之後,落生在一個農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後來因為父母早亡,他便跟著哥嫂度日。但是,哥嫂待他非常刻薄,要與他分家,最後隻給了他一頭老牛和一輛破車,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獨占了。
從此,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他們在荒地上披荊斬棘,耕田種地,蓋造房屋,勉強可以糊口度日。這一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它對牛郎說:“牛郎,今天你去碧蓮池一趟,那兒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的仙衣藏起來,穿紅仙衣的仙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
牛郎見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興,便問道:“牛大哥,你真會說話嗎?你說的是真的嗎?”老牛點了點頭,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蓮池旁的蘆葦裏,等候仙女們的來臨。
不一會兒,仙女們果然翩翩飄至,脫下輕羅衣裳,縱身躍入清流。牛郎便從蘆葦裏跑出來,拿走了紅色的仙衣。仙女們見有人來了,忙亂紛紛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飛鳥般地飛走了,隻剩下沒有衣服無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織女。織女見自己的仙衣被一個小夥子搶走,又羞又急,卻又無可奈何。
這時,牛郎走上前來,對她說:“答應做我妻子,我才能還給你衣裳。”織女定睛一看,發現牛郎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牽牛,便含羞答應了他。這樣,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們結婚以後,男耕女織,相親相愛,日子過得非常美滿幸福。不久,他們生下了一兒一女,十分可愛。牛郎織女滿以為能夠終身相守,白頭到老。可是,王母知道這件事後,勃然大怒,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織女回天庭問罪。
這一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趕回,眼睛紅腫著告訴織女:“牛大哥死了,他臨死前說,要我在他死後,將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
織女一聽,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隻因替被貶下凡的牽牛說了幾句公道話,也貶下天庭。但織女心中納悶,它怎麼會突然死去呢?織女便讓牛郎剝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這時,天空狂風大作,天兵天將從天而降,不容分說,押解著織女便飛上了天空。這時,織女聽到了牛郎的聲音:“織女,等等我!”織女回頭一看,隻見牛郎用一對籮筐,挑著兩個兒女,披著牛皮趕來了。
慢慢地,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織女可以看清兒女們可愛的模樣子,孩子們了都張開雙臂,大聲呼叫著“媽媽”。
眼看牛郎和織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這時,王母駕著祥雲趕來了,她拔下她頭上的金簪,往他們中間一劃,霎時間,一條波濤滾滾的天河橫在了織女和牛郎之間,無法橫越了。
織女望著天河對岸的牛郎和兒女們,直哭得聲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來。他們的哭聲是那樣揪心,催人淚下,連在旁觀望的天神們都覺得心酸難過。
王母見此情此景,也為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所感動,便同意讓牛郎和孩子們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讓喜鵲在天河上搭橋,牛郎和織女相會一次。從此,牛郎和他的兒女就住在了天上,隔著一條天河,和織女遙遙相望。
牛郎和織女鵲橋相會的美麗傳說,寄托了古代人們對有情人長相守的一種美好向往和願望。
其實,在我國古代的文獻中,牛郎和織女最初是作為兩個星星的名字而出現的。這兩個星名最早見於《詩經·小雅》中的《大東》篇,詩中將牛郎稱為牽牛。
古人之所以關注天上的星星,是因為星星在夜空中位置的變化可以用來標農時、記時令,而牽牛、織女兩星則是作為秋天到來的標誌受到古人矚目的。這一點,在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曆法《夏小正》中就說得很明白:“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一句“織女正東向”,蘊含了牛郎和織女七夕會天河這一故事的全部秘密。
到了東漢時期,無名氏創作的《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牽牛星》,描寫了牛郎織女淒美的愛情故事,詩寫道: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牽牛、織女已是一對相互傾慕的戀人。
在文字記載中,最早稱牛郎、織女為夫婦的,應是南北朝時期梁代的肖統編纂的《文選》,這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七夕相會的情節,已經初具規模了,由天上的兩顆星宿,發展成為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