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頌歌——人物傳說5(1 / 3)

精神頌歌——人物傳說5

成為智慧化身的劉伯溫

那是在元末明初的時候,從小就能過目不忘的劉伯溫被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請至應天,擔任謀臣的職位。在這個職位上,劉伯溫展現一個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

劉伯溫針對當時的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的戰略,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

接著,劉伯溫又建議朱元璋,脫離紅巾軍領袖“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然後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1367年,劉伯溫參與製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劉伯溫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

在此期間,劉伯溫為朱元璋預言帝王之業,無不實現,無異於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預言天下三分,使朱元璋大開眼界。1370年,朱元璋為嘉勉劉伯溫的功榮,授命劉伯溫為弘文館學士。

不久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劉伯溫為丞相,但是劉伯溫的一再推脫,隻好放棄。其實,這並不是劉伯溫的客氣,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會遭到其他為官者的排擠,因此申請還鄉。

辭官回鄉之後的劉伯溫,開始研究天文曆法,他懂得那個時代極少有人懂得的天文學,於是,劉伯溫以精於象緯之學的聲譽和形象在社會上廣泛流傳。

在民間傳說故事中,劉伯溫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覺者和料事如神的預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說。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

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9個兒子。龍的9個兒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登上皇位。

當龍王9子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庭複命之時,明成祖朱棣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朱棣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9子。

龍王9子是神獸,大發雷霆,頓時呼風喚雨,一時間電閃雷鳴,風雨交加。朱棣見斬仙劍鎮不住9子,便決定用計,他對龍王9子中的老大贔屭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

贔屭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之用,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

其他8個龍子,老二螭吻、老三蒲牢、老四睚眥、老五饕餮、老六蚣蝮、老七狴犴、老八狻猊、老九椒圖,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它們一起發誓,永不再現真身。因此,朱棣雖然留住了9個龍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它們的塑像。

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庭。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9個龍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劉伯溫不僅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開國謀臣,也是民間傳說中神機妙算的人物,甚至有人傳說他是諸葛亮“轉世”。

傳說有一天,劉伯溫在行軍途中做了一個夢:他走出朱元璋的營帳,走進深山老林,森林越來越密,不覺有點著急。慌忙間驚走一群野雞,騰空而飛。隻見不遠處有一座千年古廟,他徑直走了進去。

劉伯溫進來一看,廟門匾額上書“諸葛武侯”4個字,廟門左右貼著一副對聯,寫道:“金雞土狗奔馬時;留頭金刀在此溺。”

劉伯溫不解其意,也來不及琢磨推敲,趕忙給廟中神像深深施了一禮。隨即發現神像下有木刻神牌,上寫“三分天下諸葛亮”幾個字。劉伯溫大笑一聲說:我一統天下還沒說什麼,你三分天下有什麼了不起。一氣之下,把木牌摔斷在地。

誰知斷牌裏麵還有一個小牌,劉伯溫拿起小牌一看,上麵竟然寫著:“一統天下劉伯溫。”此時,劉伯溫才大吃一驚,諸葛亮果然是神人!

再回頭看看廟門上的楹聯,心想那留頭金刀不是分明指自己的姓嗎?留去田加金、刀旁正是“劉”字。

上聯那“金鳴土狗奔馬時”,很明顯是指時間。此年是丁酉年,酉即雞。九月九日的地支是戌,戌的生肖是狗。奔馬時,顯然是指正午時辰,現在正是正午啊,想不到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被諸葛亮算得準確無誤,太神了!

劉伯溫連忙在諸葛亮像前跪下作揖,連連請罪。沒想到,跪下之後卻怎麼也站不起來了。

正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時,又見對麵牆上寫有拳頭大4個字:“棄甲而走”。心想:這是暗示我脫了盔甲才能脫身嗎?他趕忙脫下盔甲,果然得以脫身。此時,劉伯溫的夢也醒了。

劉伯溫的傳說在我國有很多,並被世世代代的人們廣泛流傳著,在我國民間文學史上有著很大的影響。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的智慧故事,有著重要的認知價值。

劉伯溫是智慧化身,是民眾智慧的象征;他是清官樣板,仁人君子,勤勉學子,是民眾道德的象征;他是預言大師,風水宗師,得道仙師,是民眾信仰的象征。 劉伯溫的智慧故事更是占有很大的比重,據粗略統計,在南方流傳的劉伯溫傳說故事中,智慧故事就占了將近一半,特別是在劉伯溫的故鄉浙江,智慧故事占了近三分之二。這些智慧故事,是長期來人們實踐和智慧的經驗總結,反映出人們的思維特點和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