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頌歌——人物傳說4
嶽飛精忠報國傳佳話
那是在我國北宋時期,北方遊牧部落不斷闖到宋境內來搶東西,而且還殺人、放火,讓很多很多人沒有房子往,沒有東西吃。
當時的北宋政府,宦官專政,軍備廢弛。麵對外敵的侵襲,河南安陽湯陰縣的嶽飛,在國家危難之際,一心想盡自己的義務,決定投軍,保家衛國。
在戰爭實踐中,嶽飛變得越來越成熟,顯示出超凡的軍事才能。他主張“連結河朔”,希望黃河以北的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敵軍,以收複失地。
從1128年遇元帥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他率領嶽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以至於敵人也不得不佩服地說:“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嶽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他率領的“嶽家軍”號稱“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擄”。所以嶽家軍所到之處,民眾無不歡欣圍觀,“舉手加額,感慕至泣”。
嶽飛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與將士同甘苦;待人以恩,常與士卒最下者同食。士卒傷病,嶽飛親自撫問;士卒家庭困難,讓相關機構多贈銀帛;將士犧牲,厚加撫恤。因此,嶽飛深得兵民愛戴。
嶽飛一貫反對消極防禦戰略,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鬥爭的勝利。但是以宰相秦檜為主的保守派卻一意求和,以12道金牌下令退兵,嶽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嶽飛遭受秦檜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嶽飛被加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嶽雲和部將張憲同時被害。
嶽飛被害後,獄卒隗順冒死將嶽飛遺體背出杭州城,埋在錢塘門外九曲叢祠旁。隗順臨終前,才將此事告知其子。1162年宋孝宗即位之後,嶽飛的冤獄終於平反。隗順之子告以前情,宋孝宗詔命將嶽飛禮葬在西湖棲霞嶺。1178年,諡嶽飛為“武穆”,宋寧宗時追封為“鄂王”,宋理宗時改諡“忠武”。
嶽飛在戰爭中聯合軍民,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得人民免遭敵軍的蹂躪,人民對嶽飛感念備至。加之在漫長的曆史演變中,人們厭倦了戰爭,極度渴望過上幸福安康的日子。所以,關於嶽飛的傳說在民間一直都盛行不衰。
據說,嶽飛小時候家裏非常貧窮,但是他很喜歡看書,尤其是喜愛看打仗的書,他立誌,長大以後做一個大將軍,率領一支軍隊去保家衛國,不讓自己的國家受到別人欺負。他經常幫助母親幹農活,所以他的身體練得很結實,他還經常幫助鄰居們幹活,周圍的大人們都說他是一個又健康又聰明的孩子。
後來,小鎮上來了一個叫周桐的老人,嶽飛聽說他的武藝非常高強,就和一些小朋友跟他練起了武術。由於嶽飛訓練時不怕吃苦,從來不像其他一些小孩子那樣偷懶,所以,武藝長進得非常快。
過了幾年,小嶽飛長成一個大小夥子,也學得了一身的本領。這時,國家正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麵對侵略者的襲擾,嶽飛憂心忡忡。不久之後,他決定投軍。
臨行前,嶽飛的母親把他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的?”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嶽飛斬釘截鐵地說。
母親雖然不舍,但是聽了兒子的回答,卻十分欣慰,因為“精忠報國”正是自己對兒子的殷切希望。她決定把這4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於是,嶽飛解開上衣,露出脊背。隨後,母親在他後背上刺了“精忠報國”這4個字。從此,“精忠報國”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嶽飛的後背上。
嶽飛投軍後,因作戰勇敢很快升為秉義郎。這時宋都開封被敵軍圍困,嶽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敵人,受到了宗澤的賞識,稱讚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
嶽飛是曆史上有名的孝子。他把母親接到軍營中後,侍奉唯恐不周,每晚處理好軍務,便到母親處問安。當母親生病時,他親嚐湯藥,跪送榻前,連走路都微聲屏氣而行,生恐吵擾了母親的休息。凡遇率軍出征,必先囑咐妻子李娃,好好侍奉母親。嶽飛認為:
若內不能克事親之道,外豈複有愛主之忠?
嶽飛雖是武將,但他文采橫溢,有儒將風範。他愛好讀書,書法頗佳,時人稱“室有鄴架”、“字尚蘇體”。他還愛與士子文人交往,“往來皆高士”。
嶽飛寫的《小重山》不似《滿江紅》那樣豪情萬丈,可卻是借琴弦抒發著心中無言的呐喊。嶽飛這一生,為國家浴血沙場,赤膽忠心,不為功名,其高風亮節,令世人感佩。
嶽飛是著名的民族英雄,為曆代人民所敬仰。明代中期,嶽飛的故事開始廣為流傳,嶽飛也開始成為了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
明代表現嶽飛故事的小說、戲劇如《精忠記》、《武穆精忠傳》、《精忠旗傳奇》等都有嶽飛背上刺字的描寫,刺字版本不一,最普及的則是“精忠報國”。
明成化年間創作的《精忠記》,也曾提及嶽飛背脊有“赤心救國”字樣。
明嘉靖年間的《武穆精忠傳》中記載了另外一種說法,說有一次嶽飛見湯陰家鄉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嘯山林,為了自勉和勉人,於是請工匠在背上深刺了“盡忠報國”4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