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頌歌——人物傳說3(1 / 3)

精神頌歌——人物傳說3

斷案如神的清官包拯

包拯是我國北宋時期頗有名望的官吏,曾奉調入京任開封府尹。在當時,平民告狀都得先通過門牌司才能上交案件,時常被小吏訛詐。包拯一上任就改革訴訟製度,裁撤了門牌司。

包拯任開封府尹期間,惠民河漲水,淹了南半城。包拯一經調查得知,河道屢疏不通的原因是達官貴人在河兩岸占地修豪宅,還堵水築起了私家園林。隨後,包拯立即下令將這些花園全部拆毀,泄出水勢。這一舉動使他威名大震。

包拯處理案件公道正派,執法嚴峻,對各種階層一視同仁,他不苟言笑,一臉嚴肅,因而得來了“包大人笑比黃河清”的民間評價。在百姓們看來,要看包公笑,簡直要比黃河水變清還要難。

在開封府任期,包拯不僅斷案英明,而且還是一個實幹家。不到兩年,他就被任命為三司使,負責全國經濟工作,展現出了經濟改革的天賦。比如,他改“科率”為“和市”,還免除部分地區“折變”,即廢除農民將糧食變成現錢納稅的規定等措施。開展經濟工作卓有成效,兩年後,包拯被提拔為樞密副使。

這時的包拯已經是風燭殘年。宋仁宗時期相對和平,所以樞密副使這個職務也許是皇帝對包拯忠心耿耿一生的一種榮譽的回報。

在樞密副使任上一年後,包拯病逝,首都開封的老百姓莫不悲痛,皇帝親自到包家吊唁,並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當宋仁宗看到包家如此儉樸,又聽聞他“居家儉約,衣服器用飲食如初宦時”,大為感慨。

包拯純樸平實,剛直不阿,疾惡如仇,愛民如子,不苟言笑,是我國曆史上無人企及的崇高與正義的化身,是一個至忠至正、至剛至純的清官標誌與忠臣樣本,一個被曆朝官方推向神壇,又被曆代老百姓奉為神明的“包青天”。因此,在我國的民間衍生出了很多關於他的傳說。民間相傳,有一次包拯巡按到壽州暗訪查案。他到了才知道這裏的縣官不在城裏。有人告訴他說:“龐國舅為皇上采辦銀魚,船隻在瓦埠湖上受阻,縣官帶著衙役去抓民夫,給國舅的貢船拉船去了。”

於是,包拯帶著幾個隨從直奔瓦埠湖。他們剛到瓦埠湖邊,就被縣官抓住了。縣官不容分說,就把纖繩套在他們身上,讓他們拉纖。

後來,船在一個集鎮邊靠岸了,包拯看見龐氏父子帶著爪牙上岸去了,就一隻船一隻船地查看。

包拯發現在龐氏父子曾坐過的船上坐著一個少婦,姿色出眾,可是滿眼淚水,異常傷心,就問道:“大姐,你是龐家何人?有什麼傷心事?”

那婦女說道:“妾乃李秀才之妻。我丈夫新近中舉,我與丈夫回家祭祖,叫龐子瞧見,把我搶到船上,我夫告到知縣那裏,知縣不但不理,反把我夫交給他們。結果他們把我夫剁成肉泥,每天灑一點到湖裏喂魚,慘啊!”說完放聲大哭。

包拯聽了,氣憤異常,但他不動聲色地說:“大姐,聽說開封府包大人鐵麵無私,你給我個憑證,我替你告狀去!”

婦女一聽,忙站起來,從口袋裏掏出一張狀紙,包了些船頭筐子裏的肉泥,又從身上拿了一條羅帕包著遞給包公,說:“大哥,謝謝你!我這一生不能報答,來生當牛做馬再報答!”

包拯收下那包,悄悄地轉交給他的護衛馬漢,說:“快回壽州城,宣布巡按大人到!”馬漢接受了使命,悄悄地走了。

包拯船到壽縣,要知縣趕快迎接巡按包大人。知縣連滾帶爬地從船上下來,跪“肅靜”、“回避”兩麵大牌前麵。

龐國舅從船上下來,假惺惺地說:“包卿,辛苦了!” 但是卻半天沒見回應。

這時,包拯從他身後過來,說:“國舅,這次為皇上采辦銀魚辛苦了!”

龐國舅回頭一看,包拯赤著腳,背上繞著纖繩,臉色立刻尷尬至極,嘴上卻說:“哪裏,哪裏。”

包拯說:“我來問你,你可知李秀才在哪兒?”

龐國舅心裏“咯噔”一下,但仍假裝沉著地說:“我不認得他!”

包拯一臉嚴肅,“哼哼”兩聲,回頭吩咐馬漢:“把羅帕包當著國舅的麵解開。”

馬漢解開羅帕包,包裏是李秀才妻子的一張狀子和李秀才被殺的肉泥,血跡斑斑。龐國舅一見,立刻麵如土色,兩腿篩糠。

包拯當即喝令道:“拿下!”馬漢立即將龐國舅五花大綁起來。

包拯等人押著龐國舅來到衙門,即刻升堂,衙吏分列兩旁。有人將龐國舅押了上來。

包拯對案情早已了如指掌,當堂提筆判道:“龐氏父子,榮膺顯爵,身受皇恩,豺狠狼貪,殘害百姓,雖皇親國戚,亦罪不容赦,虎頭鍘且把威使。知縣身為百姓父母官,助紂為虐,狡而多詐,是宜刀割首級,示眾三日,立即押赴瓦埠湖畔執行!”

一聲鑼響之後,龐氏父子和知縣被分別處死。

從宋代包拯去世後,包公的故事就在民間流傳。《合同文字記》和《三現身包龍圖斷冤》是最早的宋人創作的包公斷案故事,《宋四公大鬧禁魂張》雖不是包公斷案故事,但在篇末出現了包公的名字:

直待包龍圖相公做了府尹,這一班盜賊,方才懼怕。各散去訖,地方始得寧靜。

在流傳下來的宋元話本中,包公的故事並不多。到了元代,元曲裏大量包公戲流傳,保存下來的有完整劇本的清官斷案戲有十六七種,其中包公斷案的就有11種之多。比如無名氏的《陳州糶米》、《合同文字》、《神奴兒》、《盆兒鬼》,元代戲曲作家關漢卿的《蝴蝶夢》、《魯齋郎》,元代戲曲作家鄭廷玉的《包待製智勘後庭花》,元代雜劇家李行道的《灰闌記》,元代曾瑞卿的《留鞋記》,元代戲曲作家武漢臣的《生金閣》,還有一種是科白不全的《張千替殺妻》。

在元曲中,包拯被塑造成半人半神、可以上天入地的判官形象,主持正義又無所不能的“包公”,體現了人們對清明政治的渴望和期待。同時,這也是元代百姓的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