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頌歌——人物傳說4(2 / 3)

明末,由李梅草創,文學家馮夢龍改定的《精忠旗傳奇》稱:

史言飛背有“精忠報國”四大字,係飛令張憲所刺。

“嶽母刺字”的故事最早見於清乾隆年間,浙江小說家錢彩評《精忠說嶽》,該書第22回的標題是“結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嶽母訓子”。內容為,嶽母恐日後有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嶽飛,倘若一時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會毀於一旦,於是禱告上蒼神靈和祖宗,在嶽飛背上刺了“精忠報國”4個字。

該書敘述嶽母刺字時,先在嶽飛脊背上,用毛筆書寫,再用繡花針刺就,然後塗以醋墨,使永不褪色,描述得具體而詳細。

在儒教思想的影響下,“嶽母刺字”逐漸被賦予眾多的文化內涵,這也是其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後人評書將“盡忠報國”稱為“精忠報國”,並編成一支曲在民間流傳。

嶽飛的母親也被人們稱為古代的賢母之一,她作為母教典範和婦女楷模,在國家危亡之際,勵子從戎,精忠報國,被傳為佳話,世尊賢母。

【旁注】

嶽家軍 宋代名將嶽飛率領的軍隊,嶽家軍最多時達十萬人,分為十二軍,平均每軍八千餘人。各軍常各自出擊,其中有一支“背嵬軍” 為嶽飛親軍,有騎兵八千和步兵數千。

嶽雲 (1119年~1142年),嶽飛的長子,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少年傑出英雄。他慷慨忠勇,頗有父風,在反抗金兵侵略戰鬥中屢立奇功,百戰百勝。卻於1142年除夕和父親嶽飛及部將張憲一起慘遭殺害,死時年僅23歲。

馮夢龍 (1574年~1646年),明代文學家、戲曲家。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等。兄夢桂,善畫,弟夢熊,太學生,他們兄弟三人並稱“吳下三馮”。馮夢龍以其對小說、戲曲、民歌、笑話等通俗文學的創作、搜集、整理、編輯,為我國文學做出了獨異的貢獻。

毛筆 一種源於我國的傳統書寫工具,也逐漸成為傳統繪畫工具。它為創造漢族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促進漢民族與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毛筆是漢民族對世界藝術寶庫提供的一件珍寶。被列為我國的文房四寶之一。分硬毫、兼毫、軟毫。

【閱讀鏈接】

歌頌嶽飛的英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傳頌嶽母刺字的故事也極為流行。但是嶽母刺字的故事,在曆史上卻查無依據。宋人的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嶽飛的曾孫嶽珂所著的《金陀革編》也沒有記錄。

嶽母刺字始見於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書雲:“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但書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嶽母之手。

濟公古井運木的故事

相傳南宋紹興年間,浙江台州府天台縣有個李善人,他平生樂善好施,常常救濟窮人,但是卻沒有孩子。李家人世代信佛,虔誠拜佛終於生下一個兒子。老來得子的李善人為孩子取名修緣。

修緣似乎是與佛門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在父母去世以後,先進天台城北的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在國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遠的門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濟。接著,又參訪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淨,最後投奔杭州靈隱寺。

道濟曾經帶著自己撰寫的化緣疏,外出募化,修複被火燒毀的寺院。他經常遊方市井,拯危濟困,救死扶弱,彰善懲惡。

道濟一生怡然飄逸,喜好雲遊,出行四方,足跡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寢食不定,為人采辦藥石,治病行醫,解憂解難,常常靈驗,廣濟民間疾苦。

道濟的德行廣為人們所傳頌,人們又將他叫做“濟顛和尚”。因平生才華橫溢,樂善好施,深知民間疾苦懲處為富不仁之人,深受百姓愛戴尊為濟公。在人們看來,濟顛的“濟”字也包含著扶危濟困的意思。

道濟善下圍棋,喜鬥蟋蟀,更寫得一手好詩文。他徜徉山水,自得其樂,遊履所至,揮毫題墨,文詞雋永,誌在“一身破爛行天下,除惡懲奸辨是非。”因為他有這樣的理想並付諸實施,民間一直都不乏關於濟公的傳說。

有關濟公的故事傳說,在南宋時代即已開始流傳。先是凡俗神童李修緣或是得道高僧道濟的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片斷故事在民間耳聞口傳,後來通過說書人的話本說唱,內容逐漸豐富。

傳說,濟公出生時正好碰上國清寺羅漢堂裏的第十七尊羅漢即降龍羅漢的時候突然傾倒,於是人們便把濟公說成是羅漢投胎。

但是,道濟出家後,一反常態,言行叵測,不喜念經,難耐打坐,經常和那些頑童廝混在一起遊戲。而且道濟嗜好酒肉,衣衫襤褸,常常到市井中,做救死扶弱的事情,因此,人們稱他為“濟顛僧”。

這一年六月二十三,正是赤日炎炎的大熱天,可是到南屏山淨慈寺來燒香拜佛的人比往常還多,大家燒香磕頭,求火神不要降火災,保佑四季平安。

這時,從山門外來了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這姑娘穿一身紅綢衣裙,手撐一把小陽傘,一雙烏黑的眼睛東張西望。恰恰這個時候,道濟從廚房裏衝出來,一手拿著一根竹棒,也不說話,伸開兩臂攔住山門,不讓那姑娘進來。 這時,老方丈從裏麵趕出來,見道濟這樣,便大聲嗬斥道:“濟顛,你像不像個出家人?還不給我走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