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通鑒——史學著作3(2 / 3)

表 我國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特殊文體。是封建社會臣下對皇帝有所陳述、請求、建議時用的一種文體。在古代,臣子寫給君王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分為4個小類,即章、奏、表、議。

段玉裁 (1735年~1815年),清代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字若膺,號懋堂,晚年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江蘇金壇人,龔自珍的外公。他曾師事戴震,研究文字訓詁音韻之學。對我國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校勘學諸方麵做出了傑出貢獻。

[閱讀鏈接]

章學誠從小很笨,常挨老師的板子。同學們都笑話他,可他說:“記性差不要緊,我要笨鳥先飛。”一篇文章別人讀幾遍就讀熟了,他要讀幾十遍,上百遍。凡是弄不明白的地方,他就抄下來問老師,或去查工具書。有一次,當他讀到《中庸》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這句話時,豁然開通,他說:“我終於明白了,我的學問為什麼不好,就是我功夫沒用到。”

“功夫不負有心人”,章學誠的學問大有長時,最後還寫下了很多著作,流傳後世。

曆代正史——廿二史劄記

那是在清乾隆年間,有個叫趙翼的人,他天性聰慧,在3歲的時候就能識字了,  6歲時便被在外做塾師的父親帶在身邊,12歲來到杭家,那時的他已經能在一日之內作7篇文章。人們都說他是“奇才“。

趙翼15歲那年,他的父親突患急病而撒手人寰,東翁杭老師憐他年少失恃,又幾乎是看著他長大,深知他的人品學問足以做他兒子的楷模,於是便讓他“頂替”接了他父親的班,像模像樣地做起老師來。

轉瞬4年過去,趙翼也已成一個溫文儒雅的翩翩君子了。那一日是農曆“小滿”過後第二天,趙翼給學生授課後布置了幾個課對之題,便踱出書齋,信步進了杭家後院。

杭家是弋橋一帶有名的大戶人家,杭老板雖世代經商,卻十分尊崇讀書人,那戲文裏說的“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的思想尤其根深蒂固。他深知趙翼決非等閑之輩,因此雖然趙翼剛過弱冠之年,卻從不怠慢,每日三葷一素一湯,把他當大先生供待。隻是遺憾的是,不知道為什麼近幾個月來素菜一直是萵苣當家,趙翼也確實吃厭了。

趙翼信步進了杭家後院後,忽覺眼前分明一亮:原來那後院栽了這麼多茄子!趙翼點了一下,足足有5大畦,在陽光下紫黑油亮的一大片,分外搶眼。

趙翼從小就喜歡吃茄子,這時他不禁想起他母親最拿手的“油悶茄子”來了。主人家後院明明有這麼多的茄子,而且不老不嫩,正堪食用,為何還天天吃萵苣呢?他想不明白。雖然主人將其待如上賓,但畢竟寄人籬下,趙翼臉皮薄開不了這個口。

回到書齋後,趙翼竟忽然便鬼使神差般提筆在粉壁上寫下了兩句詩:

後院茄子積如山,不與先生吃一餐。

杭家的小孩子今年雖隻9歲,倒也聰明得很,飯後便悄悄告訴他的父親:先生在牆壁上寫了兩句詩,想要茄子吃呢!並如此這般地把當時的情形講了一遍。

杭老板一聽,暗自慚愧:自己喜歡吃萵苣,便以為先生也喜歡的,真是糊塗!隻曉得聖賢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現在看來,就是己所欲者,同樣也不可強施於人的。當下吩咐廚房,明日開始,素菜改為以茄子當家,而且10天之內不可同樣。

原來杭姓是一大族,杭老板有6個姐妹,都嫁在城廂,因為祖上根基厚實,留下的產業自然也多了,單後院的空地就有近3畝。他家風勤儉,不肯白白地讓其荒蕪,便讓管家安排二個僮仆,全部種上了時鮮果蔬,成熟後采摘下來,便七大姑八大姨的分別派送過去。

那5畦茄子原來準備再長兩三天,待茄子再長足些全部采摘下來送人的,現在既然先生喜歡吃茄子,隻得將派送數量稍作削減,首先要保證先生的每日所需;其次,要求管家立即製訂一個種植計劃,合理安排茬口,以後每隔半月便栽一批茄秧,一定要讓先生天天有茄子吃,不能落空。

其實當初趙翼看到後院的茄子時,也不過是想嚐鮮而已;壁上題的那兩句詩也是年輕人一時興起的遊戲之作,誰知這位東翁辦事是如此認真!他雖然不擔心趙翼會像那位古人一樣抱著寶劍彈唱“長鋏歸來兮,食無魚”,但他一定得保證先生“食有茄”。因為他心中另有一個小算盤:他料定這位年輕先生決不會甘居市井,肯定有飛黃騰達的一天,到那時自己的兒子不是可以靠這位恩師大人提攜了嗎?這便是生意人的精明之處。於是,趙翼便天天有茄子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