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位東翁要求廚子天天翻花樣,然而即便是山珍海味,吃的時間一長,總是要生厭的,何況茄子呢?趙翼自從“小滿”過後第二天開始吃起,一直吃到“白露”,期間足足吃了3個月零12天茄子。趙翼哭笑不得,隻怪自己當初嘴饞,既而手癢,現在又怎麼好意思向東翁說起呢?趙翼看著粉壁上題的那兩句詩,頓時無限感慨,不禁在後麵又添上兩句:
從此一茄茄到底,呼茄容易退茄難。
想當初,趙翼“十二歲學為文,一日成七藝,人皆奇之”,如今這首前後28個字的“詠茄”詩,卻用了102天。被後人傳為佳話。
乾隆年間的1754年,趙翼由舉人考中明通榜,被內閣中書任用,入宮當值軍機處,大學士傅恒尤其器重他。隨後趙翼又成為進士,授予編修。後來他出京城任鎮安府知府。
當時的鎮安地方官吏欺壓百姓,倉穀出入,大鬥進小鬥出,百姓叫苦不迭。 趙翼到任後,用一鬥進出,允許百姓沿用舊筐,親自過秤,讓百姓把盈餘的拿走,於是百姓感激趙翼。老百姓高興得奔走相告,他每次出行,百姓都爭著用肩膀抬著他,都希望經過他們的村落。
趙翼這樣做,得了民意卻誤了前程。很多舊吏對他不滿,趁他處理一起海盜的事件時,到上麵告他。
鎮安府有一叫付奉的人,與雲南匪人有勾結,危害地方。趙翼平了這起案件。按律,此案108名罪犯將全部處死。但趙翼書生心腸,酌情而判,僅殺了38人。眾吏喧嘩,因此而遭彈劾。
正在此時,朝廷對緬甸用兵,趙翼被調到軍中,經過趙翼的安排,一路軍馬,取得勝利。
勝利以後,又有人舊事重提,說“付奉之事”處理不公,於是趙翼不但沒有授獎,反而被降一級使用,並背上了一個不會幹事的名聲。
趙翼長歎一聲,辭官回家。不肯再入朝為官,回常州白雲溪邊做學問了。
趙翼閑居無事,翻書度日。他自己開了書局,刻印他自己的書。現在傳世的湛貽堂刻本的書,就是趙翼自己刻印的。包括《甌北集》、《甌北詩鈔》、《陔餘叢考》、《廿二史劄記》、《十家詩話》等書。其中的《廿二史劄記》在史學界很有名。
《 廿二史劄記》36卷,補遺1卷,通計條目約600條,內容以研究曆代正史為主。以比較分析的方法,說明紀傳體史書之體例組織及各史書之成書經過,並分析評論其編纂與書法之優劣等。
《廿二史劄記》主要用綜述考辨的方法,於重大曆史事件或世人對之有特殊興趣的問題,以歸納之法集合有關資料,作有係統的論述,或辨明其虛實真偽。
《廿二史劄記》對曆代正史既有單獨的評述,又有綜合的考察,全麵地探討了“二十四史”,為古代史學史研究開辟了一條路向。最為人所樂道的貢獻是充分展示了史學上排比和歸納等方法之作用。可說是我國史學上以比較及歸納法治史之典範。
[旁注]
私塾 我國古代社會一種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它是舊時私人所辦的學校,是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清代地方儒學有名無實,青少年真正讀書受教育的場所,除義學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辦的學塾裏。因此清代學塾發達,遍布城鄉。
算盤 又作祘盤,是漢族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它的靈便、準確等優點,在許多國家方興未艾。因此,人們往往把算盤的發明與我國古代“四大發明”相提並論。由於珠算盤運算方便、快速,即使現代最先進的電子計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盤的作用。
舉人 本謂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習慣上稱舉人為“老爺”,雅稱則為孝廉。
[閱讀鏈接]
趙翼本來是要當狀元的,考試考完了以後,狀元名次也排定了,隻等清乾隆皇帝定奪。沒想到乾隆一看名單,這狀元怎麼又是江蘇人? 江蘇曆年出的狀元太多,而陝西多少年都沒有一個狀元,於是朱筆一圈,把第三名、陝西人王傑調第一名,當了狀元,趙翼委屈當第三名。
這一變動對於趙翼來講,就是一種預兆,從此他就一直沒有機會施展抱負。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