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在朝廷做官,一天,皇帝閑得無聊,向朱熹問起家鄉的事,朱熹說“臣家鄉在尤溪,那地方山清水秀,風景美極了!”皇帝請道其詳,朱熹把尤溪十景說了一通,諸如“雙峰掛日”、“二水明霞”、“東岩虎嘯”、“西澤龍潛”等,繪聲繪色,說得皇帝想馬上就去,坐都坐不住啦,想來尤溪玩一玩。
朱熹一聽皇帝想來尤溪玩一玩,嚇了一跳,心想糟了,皇帝出巡可不是好玩的,沿途百姓要受多少苦啊!而且,首當其衝,受害最重的肯定是尤溪百姓。不行不行,得讓皇帝改變主意。於是,就對皇帝說:“萬歲枉駕尤溪,臣萬千之喜,不過,尤溪山高水深路難走呀!”
皇帝問道:“從東路走何如?”“不行不行,東路要過梅仙馬蹄嶺,你想,馬見了都啼哭,那山夠高夠險吧!” 朱熹故意把‘蹄’字說成啼哭的‘啼’字。
皇帝聽後信以為真,又問:“從西路走怎麼樣?”朱熹把頭搖的跟撥浪鼓一樣,連連說:“不行不行!”皇帝說:“那是為什麼?”朱熹說:“從西路走,有個‘落骨扭腸’,要過此地凶多吉少啊!”他又故意把管前鄉“綠角柳堂村”兩地說成“落骨扭腸。”皇帝乃萬乘之尊,哪肯為走趟尤溪,去冒那麼大的風險!於是,就放棄了尤溪之行。
後來,朱熹因為生性秉直,得罪了好多大臣,便不願做官了。但皇帝多次招朱熹入朝為官,但都被朱熹拒絕了。在朱熹避世期間還有個小故事。
朱熹為避“偽學”之禍,路過山下村。那日驕陽當空,盛暑難當,朱熹也走得口幹舌燥,雙腳發軟,瞥見路口開了一個茶館,忙走進茶館坐在板凳上,“呼哧呼哧”地直喘氣。
這茶館旁邊一棵大榕樹,枝幹蒼虯,綠葉如蓋,清風颯然,令人神清氣爽,是納涼的好地方。朱熹口啜香茗,開襟納涼,渾身舒坦,連日的困頓疲勞消除了大半。
茶館主人是個年近半百的婦女,膝下僅有一個八九歲的男孩,是她在下山路上生的,取名“下山”。
這個下山自幼好學,終日手不釋卷,朱熹是一個大儒,自然喜愛讀書郎。他沉吟一會,從身上摸出一枚通寶,笑著吩咐道:“替我辦9種下酒菜來。”
女主人接銅錢在手,心裏像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辦吧?得罪了客官,辦吧?區區一枚銅錢如何端出9碗菜?怔怔地愣在那裏,腳像生了根似的怎麼也提不起來。
這時,下山見母親受窘,抓起銅錢說:“娘,我有辦法!”說完如飛般出了茶館,不一會兒,隻見他提著一把韭菜喜眉笑眼地站在朱熹麵前。
朱熹見狀,忙把下山摟在懷裏,抖動著花白胡須,高興的眼淚奪眶而出。
原來,韭菜的“韭”與“九”同音,朱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驗證下山的才學,不料聰慧的下山即刻猜中了啞謎,怎不使朱熹興奮激動呢!
朱熹在茶館住了一夜,第二天帶走了下山,悉心教授,下山也不負師教,後來高中進士,官拜兩浙提點刑獄。
下山官高爵顯,舉家北遷臨安,他為感激朱熹提攜教誨之恩,在茶館原地修起一座“朱子祠”,奉供朱熹牌位,春秋兩季,鄉人頂禮膜拜。
此外,朱熹在山下住過的茶館,蚊蟲絕蹤,那是因為下山母子用艾草燃熏的結果。艾草被朱熹步履踏過,鄉民稱為“步步香”。
朱熹在避世期間,四處講學,並著成《通鑒綱目》一書。
《通鑒綱目》共59卷,書中大字為提要,即“綱”,模仿《春秋》,以明“書法”;小字以敘事,即“目”,模仿《左傳》,記評史事。另有凡例100餘條,述褒貶之旨。
《通鑒綱目》以便於利閱讀外,更主要的是借修史來維護綱常名教,宣揚儒家正統思想觀念,因此行文義例嚴謹,處處仿《春秋》筆法,極重褒貶進退。
《通鑒綱目》創造了一種新的史書體裁,即綱目體。受其影響,後來出現了一批綱目體史書,由於其思想內容,《通鑒綱目》更得到了執政者的大力推崇。
[旁注]
朱鬆 (1097年~1143年),字喬年,號韋齋,朱熹之父,徽州婺源人。宋重和元年戊戌登進士,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僑寓建陽崇安,後徙考亭。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職,世稱吏部郎府君,贈通議大夫,封粵國公,諡獻靖祀入聖廟。
尤溪 別稱沈溪,是福建省山區第一大縣,同時也是三明市幅員最大、人口最多的縣。南宋最著名的理學家朱熹祖籍徽州婺源,現在歸江西上饒市轄,生於尤溪縣。因而被稱為“朱子理學文化名城,有“千年古縣”的稱號。
史浩 (1106年~1194年),南宋政治家、詞人。字直翁。明州鄞縣人。進士出身,由溫州教授除太學正,升為國子博士。史浩是宋代有名政治家,與其子史彌遠,其孫史嵩之三代為相。他曾經說嶽飛久冤不白,應該為他們平反,恢複原有官爵,照顧他們的子孫。宋孝宗都依他建議辦理。
艾草 別名:冰台、遏草、香艾、蘄艾、艾蒿、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於亞洲及歐洲地區。艾草的氣味肯定也同時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我國民間用拔火罐的方法治療風濕病時,以艾草作為燃料效果更佳。
[閱讀鏈接]
相傳在朱熹年老時,有一天,散步到一所學校,當時正是秋天,當他看到梧桐黃葉隨風飄落,不禁感慨萬千,想到自己頭發已經白了,頗為感傷。這時忽然看見一群青少年在外打鬧玩耍,他深深感到,年輕人不懂得珍惜時間,於是詩性油然而生,低頭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青草綠,階前梧葉已秋聲。”
朱熹吟完詩後,到學堂裏將此詩寫在書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時間的青少年看到後,能夠珍惜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