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通鑒——史學著作2(2 / 3)

體例 著作的編寫格式或文章的組織形式叫體例。體例包括的具體內容有:標題、斷限、序言、評議、注解、目錄、凡例、索引等項內容。史書的體例包括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以及通史、斷代史和國別體等。

田賦 我國舊時曆代政府對擁有土地的人所課征的土地稅。我國田賦起源於夏商周之“貢、助、徹”三法,戰國時期魯國的“初稅畝”和秦簡公“初租禾”的實行,奠定了封建社會的田賦製度。

阮元 (1764年~1849年),字伯元,號雲台、雷塘庵主,晚號怡性老人,諡號“文達”,揚州儀征人,清嘉慶、道光間名臣。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經史、數學、天算、輿地、編纂、金石、校勘等方麵都有著非常高的造詣,被尊為一代文宗。

[閱讀鏈接]

馬端臨謀求治國安邦之心甚切,欣賞宋初仁政,對宋末管理集團的腐敗極為憤慨,厭惡嚴酷之法,痛恨根連株逮多殺人。

馬端臨認為,欲實現清明之政,事在人為,一切工作必須任用得人,重薦舉,重賢才。他主張改革人事製度,改革科舉,廣開門路,不問出身,唯才是舉。“愛民重農”是馬端臨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有誌於儒家傳統,無意於道家“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之術,對法家的嚴刑峻法也不苟同。他讚揚直言極諫,其求實、務實的精神是不朽的。

辨名分正綱常——通鑒綱目

那是在南宋宋高宗時期,有個叫朱熹的小孩,他從小就聰慧過人,剛能夠講話時,父親朱鬆指著天告訴他說:“這就是天。”朱熹問道:“天的上麵是什麼?”父親覺得十分驚奇,竟不知道如何回答。

到了上學的年齡,朱熹入學跟老師讀書時,老師教他讀《孝經》,他看過一遍,就在書上寫道:“不能這樣,就不能算作一個人!”

朱熹曾經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獨自一人端端正正坐著,用手指在沙地上畫,別人一看,原來是一幅八卦圖形。

朱熹年幼時,曾經有一件棋壇趣事,被人們傳為美談。相傳南宋初年,南京有個棋王,名叫吳有仁,廣東也有個棋王,名叫許大勝。他們和人下棋從來沒有輸過,所以都自認為是天下第一棋王,無人能敵。有一天,兩個對弈高手在尤溪縣城街頭相遇。

北棋王手拿用竹竿直掛的幡棋,上寫“象棋無敵吳有仁”,下邊注明“山東湖南讓馬炮,江西福建讓車馬。”南棋王身掛一塊牌板,上寫“無敵棋聖許大勝。”下邊注明“四川湖北無敵手,安徽浙江僅十手。”

他們在大街上一照麵,上上下下打量著對方。手上未見真章,嘴巴也先鬥個輸贏,迎來了一大批圍觀的群眾。大家猜想:能稱象棋無敵和無敵棋聖者,肯定是本事了得,誰也不敢與他們對弈,倒希望南北棋王之間來個對決,能一飽眼福也是個天大的幸事。

朱熹家住水南,當時年方6歲,也夾在人群中看熱鬧。他想哪有天下無敵的棋王,就上前說道:“吳伯伯,許叔叔,你們的棋藝高絕,能到我家去坐坐,我不揣冒昧和伯伯叔叔試下一盤,切磋切磋如何?”

這下南北棋王臉上掛不住了,眼見朱熹年紀小小,乳臭未盡,哪會下什麼棋呀?如果不答應,被人傳出連一個小孩都不敢下,那不是貽笑大方嗎?

南棋王當即說:“我讓你車馬和雙炮如何?!”北棋王也不甘落後,對朱熹說:“小孩願意與我下棋,我讓你兩車一炮吧。”

朱熹說:“我不要你們讓子,我可以同時和你們倆位一起下。但我們尤溪有句話叫做‘觀棋不語真君子,落子無悔大丈夫’,如果我連輸你們倆三盤,願拜你們為師;如果我勝你們倆三盤,你們請自便吧,不知伯伯叔叔意下如何?”

兩個棋王一聽火冒三丈,我跑遍天下無敵手,你小小孩童竟敢口出狂言,就說:“不要說我們連輸三盤,隻要你能‘和棋’就算你贏,贏我們倆人其中的一盤,就算我們輸,願把棋幡和牌板當眾燒毀。從此不再言棋!”

於是,在圍觀群眾的簇擁下,朱熹帶著南北棋王往鄭氏寓舍走來,當下就在鄭氏寓舍左右客房擺開戰場。

一盤下完,吳有仁輸了,氣得把棋盤掀翻在地,很不服氣,說這盤是輕敵大意。

再下第二盤,許大勝也輸了,氣得他直跺腳,說是一步失算,讓朱熹得了便宜。

朱熹也不跟他們鬥嘴,繼續他們的第三盤。到這時,兩個棋王感到碰到勁敵了,雙雙都爭大著牛眼,專心致誌地廝殺起來,結果這盤是“和棋”,雙方戰了個平手。

按照原先規定,朱熹是贏定了,兩位大師推盤後怎麼也想不通,這把年紀算白活了,竟敗在山區小縣中的毛頭小孩,於是兌現承諾,當著眾人麵,將棋幡和牌板放火燒毀,垂頭喪氣地準備離開。

麵對如此的結局,好客的主人鄭安道和朱鬆,帶著朱熹送出門外,深深地向兩位大師作揖道:“不瞞二位大師,不是小兒真有本事,而是小兒故意作弄二位大師。實際上是二位大師在下棋,小兒僅是為兩位大師擺擺棋子而已!小兒不懂事,實在對不起二位!”

到此時兩位大師才如夢方醒,雙雙大笑不止。他們一點也不怪朱熹,反倒感謝朱熹做得對,並驚歎朱熹聰明絕頂,將來必定是個“真正的大師”。

朱熹18歲那年,參加鄉貢考試合格,後來考中了進士。在出任泉州同安縣的主簿期間,他挑選本縣德才優異的人當自己的學生,每天給他們講授古聖先賢講求自身修養和治理人民的學問。

後來又經宰相史浩推薦,朱熹又官升一級。在任期間,他募集錢糧賑濟災民,使百姓得以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