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通鑒——史學著作2
曆代典章製度——文獻通考
那是在南宋時期,右丞相兼樞密使馬廷鸞家出生了一個男孩,取名馬端臨。馬端臨的父親是個博學的人,也曾任過國史院編修官和實錄院檢討官,在曆史文獻的收集和整理方麵有很深的造詣。
馬端臨自幼天資聰慧,且有良好的家學條件。家中藏書豐富,父母對他的教育也極其嚴格的。他很小就在母親的指導下讀經書,7歲成童即能誦讀“四書五經”。稍大他益發勤奮好學,長期仿效南北朝蓍名文學家袁峻讀抄經史的做法,每天堅持抄書50張,天天如數完成,沒有完成,決不休息。
在幼年的10餘年間,馬端臨遍讀了宋以前曆代正史、稗官記錄、私家文征和唐宋兩代名臣奏疏、名儒評論論,還朱熹學派的曹涇研習了“朱程理學”。他如此勤奮的博覽群書,不僅使他具備了淵博的學識,練就了堅實的文字表述功底,還為他日後編寫《文獻通考》積累了大量的資料。
在馬端臨20歲的時候考試就拿了第一名,以萌補承事郎。不久之後,其父馬廷鸞因反對奸臣當道,受到排擠而離職回鄉,馬端臨亦隨父會見,侍奉父親。
1279年,南宋為元所滅,馬端臨以隱居不仕進行消極抵抗。當時,投降元政府並擔任吏部尚書的留夢炎曾招馬端臨出來做官,他沒有答應,他想將畢生的心血傾注在著書上麵。
馬端臨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他平素很注重學問的積累和資料的搜集整理,認為這是治學的重要門徑。他認為,修史的目的在於考察曆朝曆代興亡盛衰的緣由,為執政者提供經驗教訓,這就必須對曆代王朝的典章製度做一番考訂工作。
從早年起,對於以往的史學家及其著作,馬端臨特別推崇唐朝杜佑的《通典》和南宋鄭樵《通誌》。所以,他就決心以《通典》為藍本,“采摭諸書”,重編一部記述曆代典章製度的專著。
馬端臨從1273年開始準備,1290開始纂寫,直至1300年,曆20餘年的努力始告竣,取名《文獻通考》,同年刊行於世。在《文獻通考》的編撰過程中,馬端臨也得到了父親馬廷鸞的悉心指導。
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所寫按語是其書的精華。馬端臨通過“按”來抒發自己的見解,不少見解非常精辟,言人所未言;通過“按”介紹各家之說,指出典章製度的來龍去脈,曆史事件的演變過程; 同一事件在不同時期的差異或特點;曆史人物的成敗得失,顯赫一時的帝王將相,不免尚有罪惡或過失,大多是就事論事,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在“按”這部分,馬端臨對一些錯綜複雜的曆史現象,以劃分階段的辦法加以論述,要言不煩,一目了然。對史料的取舍,他是有選擇原則的,往往在“按”中加以說明。最值得注意的是,在“按”中糾謬正誤,拾遺補缺,釋疑解惑,剖析是非,指點門徑。
從全書的指導思想到編寫體例,以及一些具體問題的處理,都貫穿著馬廷鸞的辛勤勞動與深思熟慮。馬端臨的“按”是其父“先公曰”的繼承和發展,集中了父子兩代人的智慧,在《文獻通考》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多有鑒古以警世之意。
《文獻通考》共348卷,上起夏商周三代,下終南宋宋寧宗嘉定末年的典章製度通史。分為田賦、戶口、征榷、選舉、職官、樂、兵、弄、學校、錢幣等24門。是繼《通典》、《通誌》之後,規模最大的一部記述曆代典章製度的著作。它與《通典》、《通誌》合稱“三通”。
《文獻通考》在《通典》的基礎上廣泛地搜集史料,詳細地加以考證,去偽存真,歸類分目,按時代先後排列比較。全書有“文”、“獻”、“考”3種。“文”是文獻網羅與考訂,“獻”是指前人之議論,“考”主要是馬端臨的按語。
同時,在各條後麵輯錄前人和當時文人學士的議論,最後再用按語的形式闡述自己的見解。他的按語,貫串古今,言辭恰當,力求從曆史事實出發,作出審慎的結論,尤其對於土地製度、兵役製度所發表的見解為前人所未有。
馬端臨生活在宋末元初,深深懂得南宋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對宋代製度的研究功夫最深,對宋代的典章製度,記載也特別詳細,對兩宋政治的黑暗麵進行了揭露,從而使書中有關宋代的記錄較為真實可靠,其料價值超過了同類的其他著作。
《文獻通考》材料較《通典》翔實,體例較《通誌》嚴謹,於宋代製度尤為詳備,因而是政書中最有價值之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曰;
雖稍遜《通典》之簡嚴,而詳瞻實為過之,非鄭樵《通誌》所及也。
馬端臨曾於《文獻通考序》中說:
引古今謂之文,參以唐宋以來諸臣之奏疏、諸儒之議論謂之獻,故名“文獻通考”。
清末著作家阮元認為,讀《資治通鑒》,已通曉曆代政事;讀《文獻通考》,已通曉曆代政典,號稱“二通”。近代曆史學家羅香林在《中國通史》中認為,馬端臨《文獻通考》已於鄭樵《通誌》)並行,雖薈萃群英不及鄭氏二十略,而詳瞻處亦多可取。
《文獻通考》作為一部記敘我國曆代典章製度的專著,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人們說,讀《通鑒》而不讀《通考》,就好比讀“紀、傳”而不讀“誌、表”,隻知一代的人物事跡,而不知一代的典章製度。相反,如隻讀《通考》而不讀《通鑒》,猶如知“誌、表”而不知“紀、傳”。所以,隻有兩部書結合起來讀,才會對我國上下幾千年的曆史有個較全麵的認識。
《文獻通考》是我國古代典章製度方麵的集大成之作,體例別致,史料豐富,內容充實,評論精辟,在我國浩渺的史籍中是有很重要的地位的。而馬端臨的卓越貢獻,亦當為世代所敬仰。
[旁注]
馬廷鸞 (1222年~1289年),字翔仲,號碧悟。宋饒州樂平眾埠鄉樓前村人。幼年喪父,貧不改誌,刻苦讀書,1247年,馬廷鸞赴京參加乙未科省試,獲進士第一,殿試為第四,一舉成名。他一生勤政愛民,秉性正直,從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