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通鑒——史學著作1(1 / 3)

曆史通鑒——史學著作1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曆史,也有記載曆史的傳統。人們以記錄、整理、研究、總結等方式,將曆史事件總結成文,抒發自己的觀點。有時還把現實發展趨勢和史上類似現象進行有機帝結合,利用知識對曆史和現實進行評說。這就產生了各種史學著作,以及曆史修撰方法和研究方法等。

我國主要史學著作有《史通》、《通典》、《文獻通考》、《通鑒綱目》、《文史通義》、《廿二史劄記》等。這些卷帙浩繁的史書,使得我國的曆史文明得以不斷傳承。

係統史學理論專著——史通

那是在唐高宗龍朔年間,在一個世宦之家,54歲的侍禦史劉藏器,又得了一個兒子,並取名劉知幾。

劉知幾的曾祖劉瑉為北齊唯陽太守,祖父劉務本為隋留縣長。  劉知幾生長在這樣一個書香世家裏,深受整個家庭氛圍的習染,使他的童年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在劉知幾的先輩中,同史學頗多關係者是他的從祖父劉胤之和從父劉延佑,而他的父親和兄弟皆以詞學知名。幼年時期的劉知幾多受父兄黛陶,頗善文詞,這為他以後的學術事業打下堅實基礎。

劉知幾喜好史學,深受從祖、從父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個人的誌趣,他的父親能夠順其秉性,采取了“因材施教”之法,調動了劉知幾求學的積極性,使他順利地踏上了史學道路。

劉知幾從11歲就開始讀《左傳》,後來又通讀《史記》、《漢書》、《三國誌》等史書。

劉知幾之所以走上了一條“不假師訓”,獨立鑽研的學習道路,這其中首先表現為他不盲目迷信師訓,而且對師訓、成說表現出某種懷疑和批判精神。

劉知幾在青少年時博覽群書,積累了融會古今的淵博學識,從而打下了一生的學識基礎。這博通的治學道路,是少年劉知幾治學的又一特征。

劉知幾20歲後步入仕途,隨著學識日進,逐步形成了自己對史學的看法。劉知幾進士及第後,經吏部考試,授獲嘉縣主簿。這是一個正九品的小官,負責一縣的文書,是縣衙幕僚之首。

劉知幾在公務之餘,仍潛心伏羲、神農、黃帝的“三墳”之書,少昊、顓頊、高辛、唐、虞的“五典”之書,更有經史百家,無不涉獵,雜記小書,在所瀏覽。

唐代的京城長安和東都洛陽,是經濟、政治和文化重心,獲嘉縣地近兩都,劉知幾得以旅遊長安和洛陽,飽覽公私藏書。在獲嘉縣主簿任上近20年的時間中,劉知幾都是在公務之閑博覽群史,充分利用了這20年來研史學史。

在這個時期,劉知幾寫有一篇《思慎賦》。這篇賦既顯露了劉知幾的才華,也道出了他的苦悶,特別是抒發了他在苦悶之下經過冷靜思考而痛下的誌向。

劉知幾之博學卓識之才,充任九品主簿,自然是大材小用,而且從弱冠之年入仕之始直到寫《思慎賦》時,已經15年沒有遷升,感到仕途前程渺茫,“思慎”就是對現實的抗爭。

在盛唐的政治舞台上,劉知幾身居仕班,但他沒有成為政治家,是沒有人給他提供機遇。所以,他的精力又集中在學術事業上去了。

由於劉知幾剛直的態度,敏銳的政治眼光以及自身的才華,被授予著作佐郎兼修國史,尋遷左史,從此開始了他的史官生涯。

劉知幾自進入史館後,參與修過《唐史》,重修《則天實錄》等。  由於他對唐前期的正史史料得以詳細地記載,做出了極大貢獻,朝廷獎勵其修史之功,封他為“居巢縣子”,實現了他多年沒有升遷的願望。

劉知幾當史官後很快就發現,在史館修史很難發揮自己的創見,往往要遵循一些陳腐的修史格式,或者違心地去歪曲曆史真相。

劉知幾在入史館的第二年,奉詔和同朝的大臣一同編寫《唐書》,即修撰本朝紀傳體國史。領銜修史的是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他不學無術,隻會爭權奪勢,由他來領導修史,怎麼可能寫出真實可信的曆史呢?更何況是寫和當時政局、人物有密切關聯的史事。

史館監修常以迂腐的見解幹擾史官的寫作。  唐初官修史書、宰相監修製度的確立,表明皇帝對修史的控製大大加強,史官要受到皇帝和監修大臣的嚴格監督。史館監修往往把如何記載史事作為打擊政敵的工具,一些才德不高但善於逢迎的人擔任了史官。

劉知幾是有獨立見解的人,自然對史官所受的束縛更加敏感。他在史館無法充分發揮才能,漸漸產生了脫離史館的念頭。

706年,唐中宗李顯率百官護送武則天的靈柩由洛陽回長安,劉知幾請求留在洛陽,在那裏閉門治學。  過了3年,有人報告朝廷,說劉知幾身為史官,不為國事盡力,取樂於園林,私自著述,於是他又被調回京城。

這時的史館,情況比以前更複雜了,竟同時有5個宰相監修國史。長官多,意見又不一致,這讓劉知幾更不願意在史官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