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通鑒——史學著作1(3 / 3)

杜佑認為,設立官員的根本目的,是治理百姓,所以古代都按人口設置官吏,不肯虛設。自漢至唐,因為戰爭四起,國家財政困難,所以裁減官員,這樣的確是救濟災民的最合適的辦法。

在奏章中,杜佑希望皇上改革,他說:“出賦稅的戶數減少了,但領取俸祿的官員人數仍舊那麼多,怎麼能不改革呢?”

當時的淮南揚州,久經兵亂,官舍多被毀壞。駐軍沒有營房,很多士兵住在破廟裏,儲備沒有倉庫,很多粟帛留在支郡中。杜佑為了解決軍隊用房和財貨貢賦儲存的問題,興建了營房和倉庫。為了發展農業生產,他修整舊有的雷陂,還開鑿了新渠,以資灌溉。又開濱海棄地為稻田,稻子產量很高,積米至50萬斛。於是淮南兵精糧足,為四鄰所畏。

杜佑生活的年代,正是唐代由盛轉衰的時期,他官居宰相多年,對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狀況比較了解,對朝政弊端也有所認識,因此在國家政策上也頗有自己的主張和見解。

在政治上,杜佑以富國安民之術為己任,針對時弊,提出節省開支,裁減官員的主張,同時他又精於吏道,頗受朝野敬重。

在經濟上,杜佑提醒執政者要重視糧食、土地與人三者的關係,輕徭薄役,實行“兩稅法”,反對征收人頭稅,隻征收土地稅及山澤、工商稅,使人民與土地相結合減少流亡。

杜佑生平好學,手不釋卷。因此在文化思想上,他能總結曆代典章製度的曆史演變、得失興革而對現實的政治進行改革。

杜佑在公事之餘,勤於著述。窮盡36年的心血,博覽古今典籍和曆代名賢論議,考溯各種典章製度的源流,於貞元年間的801年,完成了一部重要的曆史著作《通典》,寫完後他派人獻給了朝廷。這部書開創了典章製度專史的先河。

《通典》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體例完備的政書,全書200卷,附考證1卷,內分9門,子目1500餘條,約190萬字。專敘曆代典章製度的沿革變遷,從遠古時代的黃帝起,到唐玄宗天寶末年止,分為9類,以食貨居首,次以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每類又各分子目。

對於曆代典章製度,《通典》都詳細地敘述了它們的源流,有時不但列入前人有關的議論,而且用說、議、評、論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通典》的體例仿效紀傳體正史中的誌書,將斷代體改為通史體,是一部專門記載曆代政治、經濟等製度沿革變遷的典誌體史書。

《通典》記述了傳說中的黃帝,下訖唐天寶末年的製度沿革。它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記述曆代典章製度的典誌體史書,為史學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它確立了典製體政書的體例,對後代政書的編撰影響極大。

[旁注]

唐德宗 (742年~805年),李適。唐肅宗的長孫、唐代宗的長子。唐代第九位皇帝,諡號為神武孝文皇帝。在位前期,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幹政,頗有一番中興氣象;但在“涇原兵變”後,文官武將的相繼失節與宦官集團的忠心護駕所形成的強烈反差,使他放棄了以往的觀念。

淮南 安徽省省轄市。位於長江三角洲腹地,安徽省中北部,淮河之濱,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稱。唐置淮南道,市境屬淮南道壽州所轄,鳳台縣屬河南道潁州下蔡縣。五代十國時期淮南道稱謂不變,壽州、下蔡先後為吳、南唐所有。

兩稅法 是唐德宗時期所創之稅法。由征收穀物、布匹等實物為主的租庸調法,改為征收金錢為主,一年兩次征稅,是為兩稅法。兩稅法把中唐極端紊亂的稅製統一起來,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人民的負擔。兩稅法實施以後,再沒有一個由國家規定的土地兼並限額,這是我國封建社會賦稅製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

唐玄宗 (685年~762年),李隆基,亦稱唐明皇。在位期間,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王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為大唐中衰埋下伏筆。

[閱讀鏈接]

杜佑為人平易近人謙遜和順,與事物不相違背,人們都很尊敬愛戴他。皇帝對他更多讚賞有加。  杜佑年事高時,想辭官回家養老,可是皇帝不批準,命令他隻需三五天到中書省去一次,主持平章政事。杜佑每次進見皇帝,皇帝都很尊敬他,以禮相待,稱他的官職而不叫他的名字。

後來杜佑堅決請求退休回鄉,皇帝隻好同意了,仍封為光祿大夫,在太子太保官職上退休。讓他在每月十五日、三十日會朝,派宦官賜給厚禮。杜佑病故後,贈冊追封為太傅,諡號“安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