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通鑒——史學著作1(2 / 3)

如果要記載某件史事,監修楊再思說必須如實書寫,另一監修宗楚客說應該隱諱真情,使劉知幾無所適從,難以下筆。這時,又有一個監修蕭至忠幾次責備他編寫史書沒有成績。劉知幾再也忍受不下去了,憤然交上辭呈回家了。

劉知幾在史館裏鬱鬱不得誌,滿腹才華無所寄托,但他又擔心後世沒有人能夠理解自己,於是,他回到家中開始私撰史書,取名叫《史通》。

《史通》內篇有39篇,外篇有13篇,合計52篇。其中,屬內篇的《體統》、《紕繆》、《弛張》等3篇,大約在北宋時已亡佚,今存僅有49篇。另有《序錄》1篇,為全書的序文。

《史通》內篇之開卷,即以《六家》、《二體》兩篇,根據唐代以前史學的體裁,對我國古代史學的源流進行了總結。內篇為全書的主體,著重講史書的體裁體例、史料采集、表述要點和作史原則,而以評論史書體裁為主;外篇論述史官製度、史籍源流並雜評史家得失。

《史通》總結了唐初以前編年體史書和紀傳體史書在編纂上的特點和得失,認為這兩種體裁不可偏廢,而在此基礎上的斷代為史則是今後史書編纂的主要形式。

《史通》對紀傳體史書的各部分體例,如本紀、世家、列傳、表曆、書誌、論讚、題目等,作了全麵而詳盡的分析,對編寫史書的方法和技巧也多有論述,這在我國史學史上還是第一次。

《史通》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直書,反對曲筆;其《直書》、《曲筆》兩篇,在認識上把我國史學直筆的優良傳統進一步發展壯大。

《史通》外篇的《史官建置》是一篇簡要的史官製度史;《古今正史》敘述曆代史書源流,間或也有一些評論;《疑古》、《惑經》承王充《論衡》的《問孔》、《刺孟》之餘緒,對古代史事和儒家經典提出一些疑問,反映了作者對於曆史的嚴肅態度和批判精神。

《史通》對我國古代史學作出了全麵的總結,提出了較為係統的史學理論,成為唐代以前我國史論的集大成。它的思想及其曆史觀,是值得重視的。

[旁注]

幕僚 在古代稱將幕府中參謀、書記等,後泛指文武官署中佐助人員,指有官職的。由於設於幄幕中,所以又叫“幕府”,而統帥左右的僚屬,也因之被稱為“幕僚”、“幕職”。幕僚種類繁多,有“長史”、“參軍”、“主簿”、“記室”等。

李顯 (656年~710年),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諡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在位期間,恢複唐朝舊製,免除租賦,設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館學士,發展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往,實行和親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讚普,保證了邊疆地區的穩定。

[閱讀鏈接]

劉知幾曾經在史館工作一段時間,但他深知在史館的體製和工作作風無法發揮自己的才能,於是寫了辭呈。他在辭呈中尖銳批評了史館現存的五大弊病:其一,人多觀望;  其二,資料不足;其三,權貴幹涉;其四,監修牽製;其五,職責不明。

劉知幾對史館裏的弊病洞若觀火,因而在辭呈中言辭犀利,句句擊中要害。據說當時的兼修蕭至忠見到劉知幾的辭呈後,大為慚愧,實在無言以對。

體例完備的政書——通典

那是在中唐時期,在京兆萬年即今陝西西安附近的杜姓世族家庭,出生了一個男孩,他的父親杜希望給他取名叫曾杜佑。

杜希望曾任鄯州都督、恒州刺史、西河太守等職位,頗有政績。  由於家庭的關係,杜佑自小喜讀史書,18歲那年以父蔭入仕做濟南郡參軍,後受其父之友韋元甫的賞識在韋元甫的幕府中任職。後來,杜佑入京授工部郎中,充江西青苗使,此後一直在江西、廣西地方擔任要職。

唐德宗即位後,杜佑被重新調回京城擔任工部郎中,並任水陸轉運使、度支郎中兼和糴使。杜佑雖然由於朝廷中權臣的排擠,曾經一度外派做嶺南、淮南節度使,但憑借其卓越的政績,最終還是被重調回京並擔任宰相的職位。

有一年,杜佑去淮南,正好遭逢旱災,饑荒嚴重。他一麵下令富戶出售糧食,救濟災民;一麵革除苛捐雜稅,安定社會。

杜佑上奏章給皇帝,認為救濟災民的方法,最好是裁減官員,節約財政支出。為此,杜佑列舉很多事實,來論證這個方法是可行的:

漢光武帝建武年間,撤除了400個縣,官吏一概10人中選1人;三國時魏國太和年間,分別派出使者減少官員,正始年間合並郡縣;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裁減了700名官員;隋朝文帝開皇年間廢除了500個郡;本朝貞觀初年裁減宮女、妃嬪、太監6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