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織品——麻棉布藝(1 / 3)

多彩織品——麻棉布藝

麻、絲、棉是我國古代衣著織物先後使用的3種原料。最初穿的衣服用料是大麻、苧麻和葛織物,部分地區也用毛、羽和木棉纖維紡織織物。隨著蠶桑業的發展,絲織業出現並有了初步發展。北宋時,棉花在南方普遍種植,棉織業興起並延續至今。

由於紡織工業的發展,織物數量增加,也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紡織品種。比如絲織物,除了絲、綢、錦、緞外,還有傳統織物綾、絹、紗、羅、絨。與此同時,布藝也成為我國民間工藝中的一朵瑰麗的奇葩。

古代綾絹紗羅絨絲織物

我國絲綢的品種豐富多彩。不同品種有不同的結構,不同的用途。最有代表性的是除了錦、緞、綢外,還有綾、絹、紗、羅、絨等。

綾作為織緙染繡中的一員,是漢代才有的新品種。漢代的綾一般以散花綾和幾何紋綾為主飾,實際上是現代紡織學上所說的“變化斜紋組織”,多半呈現山形斜紋或正反斜紋。

到了三國時,陝西扶風籍紡織革新家馬鈞改革綾機,將60躡的舊綾機,革新為20躡。其奇之異變,猶自然之成形,陰陽之無窮,在花綾的技巧上獲得了新的發展。

唐代的織綾業,則達到了高峰,設有專門的綾作織綾。至武則天初年,織染署中的綾作有織綾手365人。織出的花紋有盤龍、對鳳、獅子、天馬、孔雀、仙鶴、雙勝等圖案。

北宋沿襲唐製,規定綾為官服之用。宋綾盛極一時,據稱有21個州生產綾織物。《宋詩》載:全國綾的上供為4.4萬匹。

宋綾除了用於服飾外,還用作書畫經卷的裝潢封麵。據《鈞軒清閉路》記載:綾有碧鸞、白鸞、皂鸞、皂大花、碧花、薑牙、樗蒲、雜花盤雕、濤頭水波紋、仙紋、重連、雙雁、仿棋、白鷲等花紋圖案。花紋繁多,織工精巧絕倫。

絹為古代絲織物類名,是用生桑蠶絲織成的平紋字畫裝裱織物。從曆代繪畫作品來看,宋以前大都為絹本,元以後隨著幹筆墨畫興起,紙張使用逐漸增多,但絹素的應用並未因此而消失,許多名作依然是繪製在絹地上。

絹有生絲、熟絲之別。將蠶繭浸在熱水裏抽絲稱為“繅絲”,繅絲完成後,織成的絹為生絲絹,這種絹經塗刷汁液、粉漿後,便可用作書畫底子。

將絲加熱熬煮稱“練絲”,練絲完成後,織成的絹為熟絲絹。因其除去了絲中的非纖維質,柔軟如綿,可用作裝裱的鑲飾材料。

我國早期的絹素,質地均較細密,幅麵較窄,唐以前基本都是單絲絹。五代時出現了雙絲絹,質地亦較粗厚。宋代絹則精細無比,最有代表性的是稱為“院絹”的宮廷畫院所用之絹。

元代絹基本與宋代相似。明代絹質地較粗,有的甚至非常稀疏。用這種絹繪畫時,往往是先托紙再落墨。清代絹有較精細者,亦有較粗糙者,尤其晚清時期的絹較稀薄,人們常在絹麵上塗刷各種色漿並以石子將絲砑扁。曆史上,江蘇、浙江、四川等地,一直是絹的主要產地。

我國古代的紗,從組織來說可以分兩種:一種是同現在的冷布相似的平紋稀經密的織物,唐代以前叫方孔紗;一種是和羅同屬於紗羅組織的、把經線分為地經和絞經互絞、但密度比較小的織物,有兩經相絞的,有三經相絞的。南北朝時期以前,紗都是素織,從唐代起間有花織,使用提花設備提花。

我國古代的羅和現代的羅不同,多半用4根經線為一組織造的。兩根絞經,兩根地經,一比一排列,隔一梭起絞一次,兩兩互絞。

現代的羅大概是在明代開始出現的,都是先織三到七梭平紋,再起絞一次,紗孔是分段出現的。古代的羅比較疏朗,現在的羅比較結實,各有優點。

絨是屬於起毛組織的織物。古代的絨都是經起絨,把經線分做地經和絨經兩部分,即地經專織地子和絨經起絨。每織三四梭地子才起一梭絨經,並且把預先備下的篾絲或金屬絲插入梭口,使絨經呈現凸起的圓圈,然後用刀割開,就可以形成絲絨。

我國織造起絨織物的曆史也非常長遠。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一批漢初的絲織物裏就有沒有開毛的起絨織物。這說明從漢代到明代,我國始終都曾經織造過這個品種。

明代以後織造的絨,以福建漳州的最著名,有漳絨、漳緞和天鵝絨幾種。漳絨是素絨;漳緞和天鵝絨是花絨,但是漳緞是用提花裝置在緞地上起花的,天鵝絨不用提花裝置起花,也不是緞地。

[旁注]

五侯 先秦時期的封爵,即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均是有公爵與侯爵的人。先秦時期的這種“爵”隻是一種名號,與後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區別。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權力是相等的,僅僅是在禮節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別。

幹筆 亦稱渴筆、幹皴、枯筆、焦筆。與“濕筆”對稱。我國畫技法名。指筆含較少水分。幹筆作畫,興於元代,行於明清,迄今不衰。清代秦祖永說:“作畫最忌濕筆,鋒芒全為墨華淹漬,便不能著力矣!去濕之法,莫如用幹,取其易於著力,可以運用從心。”

經起絨 由絨經和地經兩個係統的經紗和一個係統的緯紗交織組合成經起絨組織。經起絨組織的織物如果雙層織製,絨經便接結在上下兩層織物之間,然後從兩層中間將絨經割斷,形成兩幅獨立的起絨織物。常見的天鵝絨、長毛絨等均用經起絨織製。

[閱讀鏈接]

絲織物分類原則首先是以織物的組織結構為主要依據,其次以製造工藝如生織物、熟織物、加撚等為依據,另外是以織物實質上形狀為依據。我國古代絲織物分為紡、縐、綢、緞、絹、綾、羅、紗、絹、葛、呢、絨、綈、錦14類。

在其定名時,是以產品大類為基本詞,並在其前冠以修飾詞,其修飾詞包括原料種類,工藝特征,織物形態,組織特征和主要用途等。如古香緞、喇叭綢等。如果再加上它的品號,它所用的原料也就清楚了。

古代麻棉紡織業的發展

葛藤和大麻、苧麻的韌皮纖維,是我國古代的重要紡織原料。我們的祖先在利用葛麻之類植物纖維方麵,不僅有悠久的曆史,而且在技術方麵也有卓越的創造。

葛和麻都屬韌皮植物,它們的韌皮是由植物膠質和纖維組成。要利用纖維進行紡織,必須先把膠質除掉一部分,使工藝纖維分離出來才行。此加工過程叫“脫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