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質方紋,廣幅大縷,似中都之線羅,而佳麗厚重,誠南方之上服也。
周去非說的“白質方紋”就是指當時生產的壯錦,其裝飾花紋為方格幾何紋,其色調為單色,這是早期的壯錦,具備了“厚重”和織有方格紋圖案的基本特征。
曆經千餘年的發展,壯錦有自成體係的3大種類、20多個品種和50多種圖案,以結實耐用、技藝精巧、圖案別致、花紋精美著稱。
傳統的壯錦以棉、麻線作地經、地緯平紋交織,用於製作被麵、褥麵、背帶心、背包、掛包、圍裙等。壯錦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斑斕,常見的花紋有大萬字、小萬字,以及較複雜的雙鳳朝陽、鳳棲牡丹、獅子滾球等。
壯錦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蠶絲和棉紗,靠手工生產。絲絨的紡織從種桑養蠶,到揀、夾、紡、漂、染,均由織錦者自己完成。棉紗從種棉到紡紗,經過去籽、彈花、紡、染、漿等工序。染料是利用當地植物和有色土來進行。紅色用土朱、胭脂花、蘇木,黃色用黃泥、薑黃,藍色用藍靛,綠色用樹皮、綠草,灰色則用黑土、草灰。用土料搭配可染出多種顏色。
壯錦是在裝有支撐係統、傳動裝置、分綜裝置和提花裝置的手工織機上,以棉紗為經,以各種彩色絲絨為緯,采用“通經斷緯”的方法巧妙交織而成的藝術品。
壯錦的織機是百年前就已經定型,再經過不斷改變的小木機。結構簡單,機織輕便,易於操作,使用方便。全機由機身、裝紗、提紗、提花和打花5部分組成。機身包括機床、機架、坐板。裝紗包括卷經紗機頭、紗籠、布頭軸、綁腰、壓紗棒。提紗包括紗踩腳、紗吊手、小綜線。提花包括花踩腳、花吊手、花籠、編花竹、大綜線、綜線梁、重錘。打花包括筘、挑花尺、筒、絨梭、紗梭。
織錦時,藝人按著設計好的圖案,用挑花尺將花紋挑出,再用一條條編花竹和大綜線編排在花籠上。織造時,就按照花籠上的編花竹一條條地逐次轉移,通過縱線牽引,如此往複,便把花紋體現在錦麵上。
壯錦是廣西民族文化瑰寶。壯錦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斑斕,充滿熱烈、開朗的民族格調,體現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曆經1000多年的發展,以壯錦藝術為典型代表的廣西民族織錦藝術,已成為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旁注]
回紋 是被民間稱為“富貴不到頭”的一種紋樣。它是由古代陶器和青銅器上的雷紋衍化來的幾何紋樣,因為它是由橫豎短線折繞組成的方形或圓形的回環狀花紋,形如“回”字,所以稱為回紋。回紋不僅用於古代陶器和青銅器,還是壯錦紋樣之一。
範成大 (1126年~1193年)字致能,號稱石湖居士。南宋詩人,諡文穆。他的詩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裏、陸遊、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周去非 字直夫,南宋地理學家。撰有《嶺外代答》10卷,分地理、土風、物產、邊帥、法製、財計等20門,共294條,記載當時嶺南即今兩廣的山川、古跡、物產資源,以及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生活等。為研究當地曆史地理情況的重要文獻。
通經斷緯 是緙絲製造工藝中的藝術特點,一般以生絲作經線,熟絲作緯線。通經斷緯是判斷是否為緙絲織品的首要標準。古人以“一寸緙絲一寸金”言緙絲作品之珍貴。宋代的緙絲品技藝精湛,多為宮廷所寶藏,身價驕人,故而貴比金玉。
[閱讀鏈接]
傳說古時候,住在大山腳下的一位壯族老媽媽,與3個兒子相依為命。老媽媽是一位手藝精湛的織工。她織出了一幅壯錦,上麵有田地和魚塘等田園內容。
一天,一陣大風,把壯錦卷向東方的天邊去了,原來是那裏的一群仙女拿壯錦做樣子去了。老媽媽的三兒子找到了仙女,將壯錦帶回家時,壯錦卻突然變成了美麗的家園。而那個仙女太喜歡壯錦了,就在上麵偷偷地繡下了自己的像,被老三帶回家中。於是老三就跟她結為夫妻,過上了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