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 一種木材與樹脂,可供細工用材及薰香料。其黑色芳香,脂膏凝結為塊,入水能沉,故稱“沉香”,被譽為“植物中的鑽石”,它集天地之靈氣,彙日月之精華,蒙歲月之積澱,以至極品沉香的價值可以達到黃金的3倍,可謂是“沉”得驚世,“香”得駭俗,千百年來為世人所鍾愛。沉香本身也是極其珍貴的藥材。
佛像畫 作為宗教藝術來說,它是壁畫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種佛像,如三世佛、七世佛、釋迦、多寶佛、賢劫千佛等;各種菩薩,容易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天龍八部,即天王、龍王、夜叉、飛天、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大蟒神等。布質的佛像畫是紙質佛畫像的替代品。
伎樂 是指在露天演出的音樂舞蹈劇。我國的樂舞,由於隋初設置國伎、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七部樂而得名。還有佛經故事畫、經變畫和佛教史跡畫,也有神怪畫和供養人畫像,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裝飾圖案等。
裝裱 是裝飾書畫、碑帖等的一門特殊技藝。古代裝裱的專稱叫做“裱背”,亦稱“裝潢”,又稱“裝池”。據明代方以智《通雅·器用》記載,“潢”猶池也,外加緣則內為池;裝成卷冊謂之“裝潢”。製成品有掛軸、手卷,冊頁等形式。書畫、碑帖經裝裱後更增美觀,便於觀賞收藏,殘破的也能修補完整。
[閱讀鏈接]
蘇州織造局與清代在江寧、蘇州和杭州設立3個織造衙門,合稱江南三織造。清政府從內務府司員中各派監督一員進行管理。
清代織造負責皇帝所用、官員所用、賞賜以及祭祀禮儀等所需絲綢的督織解送,都是欽工要件,地位重要,責任重大。同時,織造還擁有密折特權,向皇帝直接稟報錢糧、吏治、營務、緝盜、平亂、薦舉、參劾、收成、糧價、士人活動以及民情風俗等江南地方情形。江南三織造常常密報各種地方情形,對地方影響不小。
民族風格鮮明的壯錦
壯錦又稱僮錦、絨花被,是由棉、麻線平紋交織而成,用於製作衣裙、巾被、背包、台布等。是我國壯族傳統手工織錦。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錦”之一。
據傳壯錦約起源於宋代。傳統沿用的紋樣主要有二龍戲珠、回紋、水紋、雲紋、花卉、動物等20多種,富有民族風格。
壯錦作為工藝美術織品,是壯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創造之一,其曆史也非常悠久。據說,早在漢代,聰明智慧的壯族人民,充分利用植物的纖維,織製出葛布作為衣料。
據清初學者屈大均撰《廣東新語》轉引當時記載說,這種布料,“細者宜暑,柔熟者禦寒”。此外,考古工作者在廣西羅泊灣漢墓的7號殘葬坑內發掘出土了數塊橘紅色回紋錦殘片,也證實漢代廣西已有織錦技藝。
唐代,據《唐六曲》和《元和郡縣誌》記載說:壯族人民所織出的蕉布、竹子布、吉貝布、班布麻布、白苧布等9種布料,已被朝廷列為貢品。
宋代的手工紡織業更為發達。北宋元豐年間,北宋政治家呂大防為了“綢絹納布絲錦以供軍需”,在四川設了蜀錦院,有大量的蜀錦從川外運來廣西,再由廣西輸出口外。
廣西壯族人民很快接受蜀錦的工藝,著名的壯錦也就應運而生,並成為上貢的錦帛之一。當時廣西的各州縣都出產壯錦,據史籍記載:
凡衣裙巾被之屬,莫不取五色絨線雜以織,如花鳥狀。
壯錦不僅成了壯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裝飾品,編織壯錦更是壯族婦女必不可少的“女紅”,壯錦是嫁妝中的不可或缺之物。
據南宋詩人範成大的《桂海虞衡誌》記載,壯錦當時出產於廣西左右江,稱為“羰布”。當時左右兩江州峒出產的“淡布”,“如中國線羅,上有遍地小方勝紋”。南宋地理學家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