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一絕——錦繡輝煌3(1 / 3)

中華一絕——錦繡輝煌3

明清時期的蘇州宋錦

“宋錦”主要指宋代由官府錦院主持生產的織錦,還指明清時期由蘇州織造府主持生產的宋式錦。

在明清時期,我國絲織生產的中心已經轉移到江南地區,織錦生產以蘇州最有名。蘇州織錦織工精細,更因花色具有宋代典雅的遺風而得“宋錦”之名。

在清康熙年間,有人從江蘇泰興季氏家購得宋太宗時翰林院的屬官翰林侍書王著《淳化閣帖》10帙,揭取其上原裱宋代織錦22種,轉售蘇州機戶摹取花樣,並改進其工藝進行生產,蘇州宋錦之名從此興盛起來。

此時,蘇州宋錦用雙經軸將地經與特經分開,以地經織經麵斜紋或平紋的地組織。特經每隔二、三、六根地經牽入一根,在花部與紋緯平織或織成緯斜紋,無花處織入背麵,用以固結浮緯。緯絲由長織梭與分段換色的短跑梭配合,從而達到色彩豐富的效果。

在明清時期,蘇州宋錦根據工藝的粗精、用料的優劣、織物的厚薄及使用性能,又分為重錦、細色錦、匣錦 3種。這3種宋錦盛行一時,部分花色繼承宋代風格而稱“宋式錦”。宋式錦采用特結經固結顯花紋緯,紋樣多為幾何紋骨架中飾以團花或折枝小花,配色典雅和諧。

重錦是明清時期宋錦中最貴重的品種。蘇州所產重錦選用優質的熟色絲、撚金線、片金線,在三枚斜紋的地組織上,由特經與紋緯交織成三枚緯斜紋花。花紋一般用很多各色長織梭來織,在某些局部用短跑梭配合。花紋色彩豐富,並且按照花紋分布來變換顏色。

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保存的清康熙“雲地寶相蓮花重錦”,地經和特經是月白色的,長織紋緯用墨綠、淺草綠、湖藍、玉色、寶藍、月白、沉香、黃色、雪青、棕黃、粉紅、淺粉、白色、撚金線等14把長織梭與1把大紅色特跑梭來織製,色彩絢爛壯觀,這種重錦是宮廷製作鋪墊及陳設的用料。

重錦也用來織製繪畫掛軸和佛像畫,如西藏布達拉宮保存的清代織錦“弟斯桑結嘉措像”、北京故宮博物院保存的清代乾隆《彩織極樂世界圖軸》等。

《彩織極樂世界圖軸》高448厘米,寬 196.5厘米。從畫心到寶相花裝飾的幅邊及上下裱首和綬帶部分,均為通幅長跑梭所織,在石青地子上用大紅、木紅、粉紅、水粉、深藍、月白、葵黃、鵝黃、米黃、橘黃、墨綠、淺綠、玉色、黑色、白色、茄紫、雪灰、赤圓金、黃圓金等19把長織梭織出 278個不同神態的人物,在畫幅中段織出佛、弟子、菩薩、力士、伎樂天人等。

下段織九品蓮池、轉生人物,上段是莊嚴富麗的建築配景。人物和建築都用平塗設色,細線勾勒。在對比色銜接的地方運用3層或4層退暈的方法,外淺內深逐層過渡,取得整體的協調。

細色錦的組織與重錦相似,也采用特經來結接紋緯和背組織。地經與特經的配置有3比1、6比1、2比1這3種。多以分段換色的短跑梭來織主花,用長跑梭織花葉枝莖或花的包邊線及錦地幾何紋。花紋色彩有時多達20餘種,按照花紋分布來變換顏色,有“活色”之稱。

匣錦最薄,又稱“小錦”。匣錦常見的組織有兩種:一種配有特經,經斜紋地,緯斜紋花;另一種是不用特經,而在不規則六枚經緞紋地上起長緯浮花。紋樣多為小型幾何填花紋或小型寫實形花紋。緯絲一般用兩梭長跑緯與一梭短跑緯作紋緯,另有一梭地緯。

匣錦顏色素淨,用作書畫、錦匣裝裱。經緯配置稀鬆,常於背麵刮一層糊料使其挺括,專作裝裱囊匣之用。

匣錦質地柔軟而堅固,用匣錦來製作服飾高貴典雅盡顯身份,在近代非常盛行。而匣錦則更多地用於製作一些仿古的作品,如仿古的屏風、名人的書畫、高檔場合以匣錦的點綴來突出古典的氛圍等。

[旁注]

蘇州織造 明清時期在蘇州設局織造宮廷所需的絲織品。明代由提督織造,太監主管。清初年依舊製。順治時曾由戶部差人管理,後仍歸宦官的十三衙門。清康熙、乾隆每次南巡江南,在蘇州均宿於織造府行宮。

《淳化閣帖》 宋太宗趙炅時的翰林侍書王著編次摹勒,名《淳化閣帖》,又名《淳化秘閣法帖》,簡稱《閣帖》。《淳化閣帖》共10卷,收錄了我國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後世譽為我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