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一絕——錦繡輝煌2
兩宋織錦與緙絲工藝
宋代民間的蠶絲生產和織帛生產開始有了分工。農村婦女養蠶繅絲,卻不一定自己織綢了,而是把蠶絲出賣給專門的織帛之家機戶去織綢。
養蠶和織帛的分工,大大推進了絲綢紡織業的發展。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一首送客詩中寫道:“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鳴機”,可見民間絲綢紡織業已在城市興起。
織錦是北宋絲織生產中一項主要的品種,它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生風格,圖案形式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圖案的題材範圍也進一步擴大,對後來的絲綢裝飾藝術風格,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北宋時期,成都是織錦的重要產地之一,北宋政府在設立成都轉運司錦院,專門生產上貢的“八答暈錦”、皇帝賞賜臣僚的“臣僚襖子錦”等,還有為廣西各少數民族喜愛的“廣西錦”。
八答暈錦用多邊幾何形作圖案的骨架,在骨架中的主要部位填入寫生風格的花紋,在其他次要部位輔以各式細巧的幾何形小花。它是由幾何圖案和自然形圖案結合在一起組成的景色花紋,適合室內鋪陳和裝裱錦匣、字畫裱首等用。這種圖案形式一直到清代仍然很流行。
臣僚襖子錦是宋代皇帝在每年的端午節和十月初一賞賜百官用的。其中有一種“燈籠”圖案,據說是宋仁宗在位時文彥博為了討好仁宗的張貴妃而叫人設計的。燈籠圖案象征“元宵燈節,君民同樂”,所以又稱“天下樂錦”。
當時還有用南方翠色的羽毛撚成線,織出獅子紋樣的織錦,稱為“翠毛獅子錦”,也是宋代皇帝賞賜大臣的貴重禮品。
到南宋時期,織錦的產地主要在蘇州。蘇州宋錦是在具有悠久曆史的蜀錦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晉末,因“五胡亂華”導致漢人衣冠南渡,蜀錦技藝傳到江南。五代時吳越王錢鏐在杭州設立一手工業作坊,網羅了技藝高超的織錦工300餘人。
南宋朝廷遷都杭州後,在蘇州設立了宋錦織造署,將北宋時期成都轉運司錦院的蜀錦織工、機器遷到蘇州,以滿足當時宮廷服飾和書畫裝幀的需要。至此,江南絲織業進入全盛時期,並形成了風格獨特的蘇州宋錦。
宋錦繼承了蜀錦的特點,並在此基礎上又創造了緯向拋道換色的獨特技藝,在不增加緯重數的情況下,整匹織物可形成不同的橫向色彩。織造上一般采用三枚斜紋組織,兩經三緯,經線用底經和麵經,底經為有色熟絲,作地紋;麵經用本色生絲,作緯線的結接經。
染色需用純天然的天然染料,先將絲根據花紋圖案的需要染好顏色才能進入織造工序。染料挑選極為嚴格,大多是草木染,也有部分礦物染料,全部采用手工染色而成。
宋錦圖案一般以幾何紋為骨架,內填以花卉、瑞草,或八寶、八仙、八吉祥。八寶指古錢、書、畫、琴、棋等,八仙是扇子、寶劍、葫蘆、柏枝、笛子、綠枝、荷花等,八吉祥則指寶壺、花傘、法輪、百潔、蓮花、雙魚、海螺等。在色彩應用方麵,多用調和色,一般很少用對比色。
宋錦屬於織錦類工藝品,工藝複雜品種繁多。宋錦的品種有40多種,分為大錦、匣錦和小錦3類,它們各具風格和用途。
大錦是宋錦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圖案規整,富麗堂皇,質地厚重精致,花色層次豐富,常用於裝裱名貴字畫。其特點是在緯線上大量使用撚金線或純金線,並采用多股絲線合股的長拋梭、短拋梭和局部特拋梭的織造工藝技術,圖案更為豐富,常見的圖案有植物花卉、龜背紋、盤絛紋、八寶紋等,產品主要是宮廷、殿堂裏的各類陳設品和巨幅掛軸等。
大錦中的細錦在原料選用,緯線重數等方麵比重錦簡單一些,厚薄適中,易於生產,廣泛用於服飾、高檔書畫及貴重禮品的裝飾裝幀。
匣錦又稱小錦,常見的組織有兩種:一種配有特經,經斜紋地,緯斜紋花;另一種是不用特經,而在不規則六枚經緞紋地上起長緯浮花。
匣錦紋樣多為小型幾何填花紋或小型寫實形花紋。緯絲一般用兩梭長跑緯與一梭短跑緯作紋緯,另有一梭地緯。經緯配置稀鬆,常於背麵刮一層糊料使其挺括,專作裝裱囊匣之用。
匣錦多用於書畫的立軸、屏條的裝裱。如仿古的屏風、名人的書畫、高檔場合以匣錦的點綴來突出古典的氛圍等。
緙絲,又名克絲、尅絲和刻絲,我國唐代已有這種品種,但緙絲這一名稱,卻是宋代才開始有的。
緙絲是用許多特製的小梭子,穿引各色絲線,根據畫稿花紋色彩的輪廓邊界,一小塊一小塊盤織出來的。日本人把它叫做“綴錦”。運用這種織法,能織出無比精細的花紋來。但是很費工夫,大件的作品,往往要幾年才能織成。遼代時期,北方地區就用來製作女衣和被麵。
北宋時期,定州成為緙絲的主要產地,產品多供畫院裝裱名人書畫。後世保存的北宋緙絲織物實物有“紫天鹿”、“紫湯荷花”等。
紫天鹿以紫色為地,在遍地密花中,間飾天鹿、月兔、異獸、翔鸞紋。其緙絲技術並不複雜,主要為平緙和環緙,但在表現手法上卻有獨到之處。
對花葉層次的處理不單借助於渲暈及色彩的配置,而且采用不同的緯線密度來表現,即心部緯線細密,向外逐漸粗疏。彩緯有紫、墨綠、棕黃、橘黃、米黃、淡茶、湖藍、縹、米色等。織物遍地密花的布局以及花枝紋樣的造型、用色都極富時代特征。
紫湯荷花以紫色熟絲作地,藏青、淺藍、月白、淺黃、土黃、淡黃、翠綠、深綠、淺草綠等色緯線緙織出花卉鸞鵲。在織製時全部結織,不用鉤線,套色平梭,經麵單絲綜,結織最細部分用兩根經線,粗則5根,當一組圖案織成後,改換緯梭的色線,進行下一循環的織製,這種織法與織錦的方法十分相似。
其圖案紋樣則於規矩中見靈活:花鳥雙雙對稱,奇數組成品字形,每一橫排有鳥鵲3到4隻,花枝作蔓狀或4至7莖不等。
每組圖案由5橫排花鳥組成,第一排中為鴻雁一對,兩排鸞鵲分列;第二排鸚鵡居中,鸂鶒對持;第三排孔雀相對,左右黃鵠相伴;第四排鸞鵲再度出現,鴛鴦居於兩側;第五排鳩鳥位於兩側,錦雞居於中部。其鳥均作展翅飛翔狀,各具姿態,嘴銜瑞芝,猶存唐五代鳥銜花枝、綬帶之遺風;花卉則以重樓子的牡丹、西番蓮為主,配以荷花、海棠等花卉。
南宋時,緙絲的產地擴大,江南的鎮江、鬆江、蘇州等地都產緙絲。著名的藝人如朱克柔、沈子蕃、吳煦等,專門仿織趙昌、黃荃、崔白等名畫家的書畫,織得和原作一樣。故宮博物院裏至今還保存著他們的一部分作品。“紫鸞鵲譜”就是其中之一。
紫鸞鵲譜為南宋著名藝人朱克柔所製,在畫麵上盛開3朵山茶花,一朵居中,花瓣碩大,餘者皆為枝葉所掩,僅露其側麵;另一花枝上結蓓蕾3朵,頂上一朵含苞待放;一隻粉蝶從遠處飛來,有輕盈得意之態,更加強了花氣襲人的氣氛。
紫鸞鵲譜在工藝上獨具匠心,花萼改用披梭,其餘多用平梭,葉不用鉤線,枝幹等以合花線織成,蝶翅用搶緙法暈色,蝶須輔以勾緙點綴。並在左下角以閂門梭緙製有“朱克柔印”朱章一枚。
這幅緙絲作品流傳到清代,為書畫鑒賞家卞永譽收藏,右方鈐“令之清玩”朱文一印;清雍正、乾隆時期,為書畫鑒賞家安岐所有,作為《唐五代兩宋集冊》的引首,收入於其《墨緣彙觀·名畫》中,後流入宮中,被彙集於《宋緙絲繡線合璧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