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一絕——錦繡輝煌2(3 / 3)

《唐六典》 全稱《大唐六典》,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質的法典。是我國現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唐玄宗時官修,舊題唐玄宗撰、李林甫等注,實為張說、張九齡等人編。所載官製源流自唐初至開元止。六典之名出自周禮,原指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後世設“六部”即本於此。

鎮海 (1169年~1252年)原名沙吾提,一作稱海,又作田鎮海,時人稱田相公。鎮海在蒙古建國之前就投屬蒙古部首領鐵木真。鐵木真與追隨他的夥伴們盟誓:“使我克定大業,當與諸人同甘苦,苟渝此言,有如河水。”鎮海亦與此盟,是“同飲渾河水”的開國功臣之一。

[閱讀鏈接]

質孫服早在蒙古帝國時期就是非常重要的宮廷禮儀服飾,它對後來元代織金錦工藝影響至深。窩闊台繼承汗位時,全體穿上一色衣服,一連40天,他們每天都換上不同顏色的新裝,邊痛飲,邊商討國事。

元代時,參加集會的貴族們會穿起自己質孫服,雖然不是統一的形式和色彩,也不一定都是帝王的頒賜,但上乘的服飾肯定是這種歡宴上的主要內容這一。當物質條件進一步豐富之時,服飾便成為彰顯其地位、等級的重要手段。

明清時期的南京雲錦

南京雲錦是傳統的提花絲織工藝品,已有1600多年曆史。南京雲錦配色多達18種,運用“色暈”層層推出主花,富麗典雅,質地堅實,花紋渾厚優美,色彩濃豔,金碧輝煌,宛如天上彩雲般的瑰麗,故稱“雲錦”。

南京雲錦具有與豐富的文化和科技內涵,被專家譽為“東方瑰寶”、“中華一絕”,是我國和世界最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產之一。南京雲錦與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與蘇州緙絲並譽為“二大名錦”。

南京雲錦自宋代由彩錦演變而來,到了元代,蒙古族習尚用真金妝點官服,加之當時國力擴張,黃金開采量增大,使以織金夾銀為主要特征的雲錦脫穎而出,後來居上,成為最珍貴、工藝水平最高的絲織品種。

南京雲錦從元代開始至明代和清代,一直是皇家禦用品貢品。有時還作為朝廷禮品,饋贈外國君主和使臣以及賞賜大臣和有功之人。

明清時期,南京織錦工藝日臻成熟和完善,並形成絲織提花錦緞的地方特色。鼎盛時擁有3萬多台織機,近30萬人從事織錦,是當時南京最大的手工產業。

清代在南京設有“江寧織造署”,《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江寧織造20年之久。清代雲錦品種繁多,圖案莊重,色彩絢麗,代表了曆史上南京雲錦織造工藝的最高成就。

雲錦在悠久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品種。從掌握的資料看,大致可以分為庫緞、織金、庫錦、妝花4類。每一類下麵,又都有若幹品種。如庫緞有起本色花庫緞、地花兩色庫緞、妝金庫緞、金銀點庫緞和妝彩庫緞等。

庫緞、織金、庫錦之名源於“緞匹庫”。緞匹庫是清代戶部藏綢緞﹑絹布等物的庫。織金織料上的花紋全部用金線織出,也有花紋全部用銀線織的,故名織金;因其也藏於緞匹庫,故名“庫銀”。庫金、庫銀屬同一個品種,分類上統名之為“織金”。

明、清兩代江寧官辦織造局生產的織金,金、銀線都是用真金真銀製成,在每匹織料的尾部,均織有“×××××織造真金庫金”字牌。說明所用的金、銀線材料貨真價實。雖經過數百年的時間,仍是金光燦爛,光彩奪目。

雲錦製造的主要特點是“挑花結本”。它用古老的繩索繩記事的方法,把花紋圖案色彩轉變成程序語言,再上機進行織造。實際上是一種以線為材料,進行儲存紋樣程序的創作設計過程。

此工藝技術要求很高,不僅要把紋樣按織物的具體規格要求,計算“分寸秒忽”,將紋樣在每一根線上的細膩變化表現出來,還要按紋樣圖案的規律,把繁雜的色彩進行最大限的同類合並,編結成一本能上機織造,讓織手讀懂的程序語言花本。

機上坐著的人,稱作“拽花工”,隻要按過線順序提拽即可。機下坐著的人,稱“織手”,他使用“通經斷緯”的技術,挖花盤織,妝金敷彩。這種工藝,一直不能被機器所替代,被譽為中華傳統文化遺產中的“活化石”。

雲錦的織造工藝高超精細,除前麵介紹的“挑花結本”、“通經繼緯”以外,夾金織銀也是雲錦一大特點。織物雍容華貴,金碧輝煌,滿足了皇家禦用品的需要。

織造南京雲錦的老式提花木機,每台織機須有提花工和織造工兩人配合,前者在上,後者在下,上下協同生產。兩人勞作一天,僅能織造雲錦五六厘米長。

雲錦喜用金線、銀線、銅線及長絲、絹絲,各種鳥獸羽毛等用來織造雲錦,如在皇家雲錦繡品上的綠色是用孔雀羽毛織就的,每個雲錦的紋樣都有其特定的含義。如果要織一幅78厘米寬的錦緞,在它的織麵上就有14000根絲線,所有花朵圖案的組成就要在這些線上穿梭,從確立絲線的經緯線到最後織造,整個過程複雜而艱苦。

南京雲錦是至善至臻的民族傳統工藝美術珍品之一,它用料考究,織工精細,圖案色彩典雅富麗,宛如天上彩雲般的瑰麗。傳承了我國皇家的織造傳統,代表著我國織錦技藝的最高水平。

[旁注]

色暈 是指一種顏色對另一種通常構成背景的顏色的滲透重疊、沾染,使之呈現斑紋或某種奇特影響的現象。“色暈”一詞似乎是帶有素描性質的一種東西,它包括用筆、用色、色相、色階等,是一種綜合構成的效果。

江寧織造 明清兩代都在南京設局織造宮廷所需絲織品。明由提督織造太監主管。清順治時曾由戶部差人管理,旋仍歸宦官之“十三衙門”,每年派人。清康熙時改由內務府派員久任。銜名初稱駐剳江南織造郎中,後改為江寧織造郎中或員外郎。

花本 將紙麵上設計的紋樣,過渡到織物上去,再現設計紋稿的“模本”。根據編訂的尺寸規格和經緯刻度比例,運用傳統的“挑花結本”的工藝技法手段,把它編結為“花本”。然後運用花本上機,與機上牽線、經絲的作用關係提經織緯來完成。

紋樣 提花織物上的花紋圖案。主要題材分為自然景物和各種幾何圖形及變體文字等兩大類,有寫實、寫意、變形等表現手法。我國傳統的絲綢紋樣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典雅的東方藝術特點。

[閱讀鏈接]

相傳,古南京城內西邊有一間孤零零的小草房,裏麵住著一位替財主幹活的老藝人張永。每天公雞叫頭遍張永就開始上機織錦,一直要忙到半夜三更。

有一次,財主要過生日,逼著張永趕織“鬆齡鶴壽”掛屏。張永隻好拖著骨瘦如柴的身子織雲錦。這時,有兩個美麗的姑娘走進來,把張永扶在一邊,然後分坐織機旁熟練地織起雲錦來。霎時間,織機連響,花紋就展現在錦上。後來,人們把幫助張永織錦的兩個姑娘叫“雲錦娘娘”,她們織出的錦叫“雲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