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一絕——錦繡輝煌2(2 / 3)

[旁注]

歐陽修 (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北宋吉州永豐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轉運司 古代官職,始置於唐朝,可區分為中央與地方官職。宋太宗趙光義時期各路皆設有都轉運使和轉運使,控管一路或數路之財政,稱“某路諸州水路轉運使”,俗稱漕司,是“路”之最高行政長官。元、明、清有都轉鹽運使,專管鹽務。

五胡亂華 是我國西晉時期,塞北遊牧部落聯盟趁中原的西晉王朝衰弱空虛之際,大規模南下建立胡人國家而造成與中華正統政權對峙的時期。開啟了我國曆史上的五胡十六國時期。“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5個胡人的遊牧部落聯盟。

幾何紋 是幾何圖案組成有規律的紋飾。春秋戰國時期,幾何紋在其他紋飾衰退後幾何紋成為主體紋飾。有龜甲、雙距、方棋、雙勝、盤絛、如意、長安竹、天下樂、雕團、宜男、方勝、獅團、象眼等形式,這些花式名稱,宋代繼續流行,並對明清時期織錦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畫院 官署名。在古代宮廷中掌管繪畫。它除為皇家繪製各種圖畫外,還承擔皇家藏畫的鑒定和整理及繪畫生徒的培養。宮廷畫院始於五代,盛於兩宋。宋徽宗為宣和畫院規定了一套完整製度,使之成後代畫院的典範,對兩宋繪畫的繁榮起了很大作用。

勾緙 緙絲技法之一,又稱構邊。在紋樣的邊緣部位,以區別於主體紋樣色彩的另一種色線緙出明顯的邊界或輪廓線,具有分別色彩層次和劃分紋樣之間界線的作用。

[閱讀鏈接]

明清時期,我國絲織生產的中心已經轉移到江南地區,織錦生產以蘇州最有名。蘇州是我國著名的絲綢古城,為錦繡之鄉、綾羅之地。蘇州宋錦,色澤華麗,圖案精致,質地堅柔,織工精細,更因花色具有宋代典雅的遺風而得“宋錦”之名。

清康熙年間,有人從江蘇泰興季氏家購得宋代《淳化閣帖》10帙,揭取其上原裱宋代織錦22種,轉售蘇州機戶摹取花樣,並改進其工藝進行生產,蘇州宋錦之名由是益盛。

元代特色金錦納石矢

納石矢是織金錦中的一種,是元代的重要絲織品種。納石矢為蒙古語音譯,同“納石失”、“納赤思”。因其紋樣近波斯風格,故有譯納石矢為“波斯金錦”者。

元代由綾錦織染提舉司、織染人匠提舉司設專局織造納石矢,由太府監所屬的內藏庫掌管,出納禦用諸王的段匹、納石矢紗羅等,做成質孫服,供天子百官內廷大宴時穿用。

我國曆史上許多遊牧民族的貴族,差不多都喜歡用織金錦製做的服裝,蒙古民族也不例外。質孫服是元代達官貴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皇帝所賜質孫服,多以顯示對臣僚的寵愛,受賜者往往以此為榮。

元代大汗或君主的官服以及帳幕等,也多用織金錦縫製。為了滿足上層貴族對織金錦的大量需要,當時在弘州及今河北陽原和大都即今北京等地,都設有專局製造,用鏤金法織成的織金錦,也就是納石矢。

我國從戰國時期就開始絲織物加金工藝,唐宋期間趨於成熟。《唐六典》載有銷金、拍金、鍍金、織金、砑金等14種加金法,但衣料主要用泥金銀印繪,宋代衣服上用金普遍,元代織金,織銀達鼎盛,袍衫所用錦、紗、羅、綾上無不加金。

元代的織金錦包括兩大類,一類是用片金法織成的,也就是在織造時,把一些切成長條的金箔夾織在絲線中。用這種方法織成的錦,金光奪目。另一類是用圓金法織成的,也就是用金箔撚成的金線同絲線交織而成。這種錦牢固耐用,但金色光澤比較暗淡。

1970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烏魯木齊南郊鹽湖南岸1號元代古墓出土的絲織品中有兩件,一為拈金錦殘片,一為片金錦。

拈金錦殘片紋樣為一菩薩像,修眉大眼,隆鼻小口。頭戴寶冠,自肩至冠後有背光。經線有單經、雙經,緯線分地緯、紋緯。單經與紋緯交織成斜紋,雙經與地緯成平紋交織。經密為每厘米65根,緯密為每厘米40根。圓金線是用金箔繞於絲線外圍製成。

片金錦紋樣為滿地花類型,以開光為主體,穿枝蓮補充其間。線條流暢,絢麗輝煌。經線也分單、雙經。單經直徑為0.15毫米,雙經直徑為0.4毫米。緯線分為紋緯和地緯。片金是用金箔粘於皮子上製成,寬僅0.5毫米左右。彩緯是絲質,直徑為0.6毫米至0.75毫米。地緯是棉紗。單經與紋緯、雙經與地緯成平紋交織。顯花處雙經被夾在紋緯與地緯中間成為暗經。

此種方法與後代利用接結經來固結紋緯的宋式錦織法是一致的,對明清時期的絲織提花技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元代的織金工,除漢族工匠外,還有來自西域如回鶻族中擅長織金的工匠。蒙古帝國時期的著名將領鎮海曾將新疆的300多戶織金綺工人遷移到弘州,建立織局,織造納石矢。據《元史》中的《鎮海傳》記載:

得西域織金綺紋工三百餘戶,及汴京織毛褐工三百戶,皆分隸弘州,命鎮海世掌焉。

另外,還有專門掌管織造皇帝禦用納石矢領、袖的別失八裏局,以及弘州納石矢局、尋麻林納石矢局等管理機構,可見當時的納石矢的生產規模之大。

除了漢族和回鶻族的工匠外,元代納石矢織造還有回回工匠,官作中回回工匠生產的納石矢數量最多。受回回民族風格的影響,納石矢圖案多為對稱式,有濃鬱的伊斯蘭風格,常以阿拉伯文織出工匠的名字。

納石矢係用扁金線或圓金線織造紋飾的一種絲織物。在絲織物上大麵積用金線織造花紋,在元代極為盛行,這主要是由於蒙古族的習俗愛好及上層貴族為了顯示其豪華和富貴。

納石矢用作衣料,也用於裝飾領、袖。在《曆代帝後像》中,有一幅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後徹伯爾的圖像,頭戴綴珠插花姑姑冠,身著納石矢飾領的曳地長袍,這是典型的元代貴族婦女禮服。

傳世的納石矢並不多見。故宮博物院藏有兩件:一是紅底團龍鳳龜子紋納石矢,為佛衣披肩的麵料,在紅底上,用扁金線滿織龜子紋,在菊瓣形開光內,織團龍、團鳳,上下交錯橫向排列。二是綠底纏枝寶相花納石矢,紋飾以變體寶相花及藤蔓組成纏枝型圖案,線條流暢。

這兩件納石矢織造緊密,提花規整,反映了元代較高的加金絲織物織造水平,並為明清兩代的織金錦、織金緞、織金綢、織金紗、織金羅等多種加金織物奠定了技術基礎。

[旁注]

提舉司 “提舉”的原意是管理。宋代以後設主管專門事務的職官,即以“提舉”命名。如提舉常平、提舉市舶、醫學提舉、鹽課提舉等官號,其官署稱“司”。元代在河南、江浙、江西、湖廣、陝西五省各立一處提舉司,餘省皆無。每司有提舉、同提舉、副提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