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在唱腔與演唱中都以傳情達意為主,特別講究“說中有唱,唱中有說,腔從字出,音隨韻轉”的潤腔方法,在強調口語化、說唱化的同時,注重旋律的優美,俏麗和抒情性。
在傳統的常德絲弦音樂中,有300多首曲調,大部分取材於曆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它分為曲牌體、板腔體和混合體三種。
曲牌體,又慣稱牌子絲弦,是一種把眾多具有完整、獨立內容的曲牌,連接起來而反映一個共同主題的套曲體音樂,是常德絲弦演唱中最基本最常見的形式。
常用曲調100多個,這些不同內容、不同風格、不同技巧的曲調,通過長期的演唱實踐,充分展示了各自的特色與風采。
這些曲調之中,有些既可與別的曲牌連綴又可單獨進行演唱,有些隻適合單獨進行演唱,但絕大多數的曲牌是與其他曲調連綴而發揮出良好的總體功能。
由於采用若幹個不同旋律、不同結構、不同節奏,甚至不同調性的曲調進行演唱,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從而達到了較完美的藝術效果。
板腔體,又慣稱板子絲弦,是一種不受曲調限製而具備戲曲音樂特點的板腔體音樂,是常德絲弦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擁有係統完整的唱腔並具有情真意切的感染力,是演唱大型絲弦戲必不可少的基本音樂。
板子絲弦它包括“老路”和“川路”兩種聲腔。“老路”大多深沉渾厚,雄壯激蕩;“川路”一般明朗寬闊,蒼勁有力。
除此之外,還有混合體,是指在一個曲目中既有曲牌體音樂,又有板腔體音樂,或曲牌與一種板式混用,或“老”、“川”等各路的多種板式和一個或多個曲牌混用。這種結構多用於中、長篇曲目。
在常德絲弦音樂中,無論是短篇、中篇還是長篇,無論是曲牌體、板腔體、混合體,都很講究“起、平、落”的結構原則。其音樂旋律以五度跨越為特色。
常德絲弦的句式結構多為二句體、四句體和長短句三種。二句體在曲牌體曲調中極為普遍,板腔體都是以上下句為基本結構原則構成的。四句體通常按起承轉合原則構成音樂段落,是曲牌體曲調中較為常見的結構形式。長短句體隨曲牌句式的結構而變化。
常德絲弦調式多變,色彩各異。曲牌體音樂以徵調式、商調式、宮調式、羽調式為多見,角調式較少見。
常德絲弦采用以常德老高山街為中心的常德方言演唱,不僅南方人聽得清楚,北方人也能聽懂。它的演唱既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習慣,又別具一格。
常德人說自己的方言就像是在唱歌,尤其女子,語氣溫柔而婉約,像微風拂麵。因此,有人說“常德絲弦的音樂是語言化的音樂,語言卻又是音樂化的語言”。“咿兒喲,呀咿喲”這兩句耳熟能詳的襯詞則仿佛是給常德絲弦貼上了一個標簽,放在哪裏都一目了然。
常德絲弦在強調口語化、說唱化的同時,更注重旋律的俏麗、抒情和音樂性,使行腔柔和、秀麗、婉轉,或歡快、跳躍、詼諧。藝人認為,“咬字千斤重,聽者自動容”。藝人講究“腔從字出,音隨韻轉”,使旋律更顯得活潑而端莊。
由於方言及藝人的愛好與興趣和劇情發展的需要等因素,同一曲牌同一曲目,不同的藝人會唱出不同的韻味,產生同曲異工的效果;甚至是同一曲牌同一曲目,由同一藝人演唱,也可能會在以字行腔時采用不同的抑揚頓挫的手法,通過潤腔,求得曲調旋律的變化。藝人們不同的演唱特點,逐漸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流派。
常德絲弦傳統的演唱方法十分講究自彈自唱,一人多角,要求演員有甜脆,圓潤的嗓音,加之與劇情中人物性格相適應的潤腔手法,通過聲腔變化說唱故事,刻畫各種人物。
根據說唱、敘述故事的需要,演員要能隨時進入角色,即“進進出出”,時而是說唱者,時而又要扮演劇中的人物。
常德絲弦曆來有不少功力深厚的演唱者,通過他們不斷傳承和發展,使常德絲弦朗朗上口,又易唱,易記,易學,為群眾所喜愛。
常德絲弦的傳統演唱形式是坐唱,大都是演唱有故事、有人物的長段絲弦,演唱者一般為6人。演出時很講究坐的位置,藝人有“揚琴對鼓板,高胡對二胡,三弦對琵琶”之說。表演者要能自拉自唱,一人多角,用聲腔塑造生、旦、淨、醜各類人物、說唱故事。
如果演唱曲目中的角色多於演唱者時,則每個人除擔任一個主要角色外,再分別兼任。常德絲弦演唱的地點一般是屋場、廳室及茶館等。
常德絲弦用的主要伴奏是胡琴,這種胡琴的琴筒大於一般的京胡,小於二胡,澧縣地區則用四胡作為主奏樂器。有時以節目的需要,也有用京胡或高胡的。
常德絲弦用的傳統板鼓是一種特殊的小板鼓,其形似倒扣的飯缽,用大竹兜做成。後來,絲弦加進漢劇和花鼓戲的鑼鼓打擊樂,用在過場音樂中,以渲染氣氛。
在絲弦唱腔的伴奏中,常有托腔、裹腔、襯腔、墊腔和加花等5種基本方法。
常德絲弦擁有100多個傳統曲目,其中優秀傳統曲目《寶玉哭靈》、《魯智深醉打山門》、《雙下山》、《王婆罵雞》、《昭君出塞》等曆來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旁注]
胡琴 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古稱胡爾,蒙古族俗稱西納幹胡爾,意為勺子琴,簡稱西胡。漢語直譯為勺形胡琴,也稱馬尾胡琴。曆史悠久,形製獨特,音色柔和渾厚,富有草原風味。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
諸宮調 在宋、金、元時期的一種大型說唱文學,是從變文和教坊大曲、雜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集若幹套不同宮調的曲子輪遞歌唱而得名。有說有唱,以唱為主。又因為它用琵琶等樂器伴奏,故又稱“彈詞”或“弦索”。為後世戲曲音樂開辟了道路,也為我國戲曲藝術的成熟奠定了基礎。
板腔體 我國戲曲、曲藝音樂中的一種結構體式。或稱“板式變化體”。以對稱的上下句作為唱腔的基本單位,在此基礎上,按照一定的變體原則,演變為各種不同板式。
起承轉合 民族曲式結構原則之一。起部即呈示,主題最初陳述;承部即鞏固,通過重複或變化重複來鞏固主題;轉部即發展,發展主題,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性;合部即結束,結束全段音樂。
旋律 音樂的基本要素。通常指若幹樂音經過藝術構思而形成的有組織、節奏的序列。按一定的音高、時值和音量構成的、具有邏輯因素的單聲部進行的。生動的語言節奏和豐富的生活節奏是旋律節奏的自然基礎;調式、旋律線和節奏的有機結合,並通過一定的音樂結構來加以體現,便是完整的曲調。
揚琴 是我國民族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樂器。音色具有鮮明的特點,音量宏大,剛柔並濟;慢奏時,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時音色又如潺潺流水。
[閱讀鏈接]
隨著時代的不斷向前推移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日益追求及欣賞鑒別水平的不斷提高,常德絲弦的演唱藝術也不斷改革,發展日趨成熟,演唱形式也漸趨多樣化。
不僅有單人演唱、雙人演唱、群唱、表演唱等,而且還作為絲弦戲搬上了舞台。自清末開始,就有絲弦藝人進行“掛衣登台”的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