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齊放——文苑奇葩3
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歌舞
湖南民族民間舞蹈,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是湖南各族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結晶。據統計,湖湘地區有舞蹈種近400個,舞蹈節目數以千計,豐繁多樣,異彩紛呈。
不僅真實反映了人們的現實生活,表現了人們對生命的強烈渴望和追求,而且通過純樸古老的藝術手段,做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生產勞動是人們改造自然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在湖南民族民間舞蹈中,有很多節目由唱詞到動作,均直接地反映了人民的勞動生活,如地花鼓、花燈中表現勞動生活的節目,就有《十二月采茶》、《采茶燈》、《打陽春》等。
“趕起牯牛背起耙,背簍放上鋤頭把,年年有個四月八,割了麥子種棉花”,反映了農民在“四月八”這農業季節中勞動的繁忙情景。
流行於芷江、攸縣等地的“三打三”,是以勞動和勞動的對象為主要表現串聯的節目,它以勞動作為舞蹈語言,以勞動工具為表演道具,通過敲打柴刀、扁擔的動作,表現農民上山砍柴打樵的勞動生活。
土家族的《擺手舞》、瑤族的《長鼓舞》,從砍火燔、種苞穀、插秧、開荒、種樹、伐木、建房等勞動生產中直接提煉舞蹈動作,表現了農業勞動的生產過程。
其他如《春牛舞》,則通過人和牛在田間耕作的動作,描述了人們因勤於耕作而得到豐收的快樂心情。
愛情是一個古老而永恒的主題。在古代,男女婚姻都受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縛,青年們渴望婚姻自主,向往自由戀愛的幸福生活。
因此,以愛情生活為題材,傾吐和抒發青年男女戀情的節目,在湖南民族民間舞蹈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十月望郎》、《摘菜苔》、《送荷包》、《瞧幹妹》等。
人們用“俗謠俚曲”的形式,運用地方方言,借助質樸自然、詼諧明快的民間語彙,表達他們渴望婚姻自主的心願:
正月與姐去交情,郎打金釵上姐門。
姐說錢財如糞土,郎說情義值千金。
三月望郎郎不來,望得花園桃花開。
手攀桃樹苦哀哀,望得花謝郎不來。
這些唱詞簡明易懂,情深意切;這些忠貞不渝、生死與共的誓言,絲毫不掩飾男女之間的真情實感,將愛慕喜悅之情,以寓意的方式大膽地吐露出來。
《伴嫁舞》是流行於湖南郴州地區的一種舞蹈,它是以13個不同的故事情節,通過13個不同形式的舞蹈片斷,串聯起來的民間歌舞。它傾訴了婦女出嫁前後的悲慨心情,具有鮮明的反封建性質。
該地每當姑娘出嫁的前一兩天,姻族戚友就彙集一起,唱《伴嫁歌》,跳《伴嫁舞》。歌舞內容都是反映婦女的勞動生活,控訴封建禮教的迫害,傾訴婦女苦難的遭遇以及童養媳的淒楚,哭嫁、怨娘、罵媒,其詞其調,哀痛苦酸,怨恨交織,以哭帶唱,唱中有哭,配以低回、緩慢的舞姿,愁慘悲切,斷人肝腸。
受楚文化影響的湖湘地區,人們雖然比較注重世俗生活,講究經世致用,但是人們追求理想的精神並不比其他地區、民族遜色。
為一個新生命的降生而歡呼,為一個靈魂進入天堂而祈禱,為一對新人的美滿婚姻而祝福,湖南民族民間舞蹈藝術以其特有的民族風格,把人們追求理想、追求永恒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
炎帝神農氏,傳說為上古帝王神農氏,是繼女媧後為天下共主。在湖南炎陵縣城西處,有一座炎帝陵,每年10月人們都要在這裏舉行盛大的炎帝祭祖大典,在大典上人們載歌載舞,表達了對祖先的崇敬。
在歌舞中,人們奮力擊鼓來控製眾多舞者的節奏,其鼓棒長不過30厘米,直徑約1厘米,表麵還配以各種色彩條紋。
顯然,這鼓棒不是一種簡單的擊打工具,而是生殖力的象征,具有創建生命的奇特效應,體現人在廟會祈求生育的傳統觀念,因而深受人們的喜愛。
湖南湘西的茅古斯舞。舞者全身大部分暴露在外,上身和腿部塗上各種色彩的圖騰,舞時人們圍成兩圈,男性在外圈、女性在內圈,男女人數相互對應。表達了廣大群眾渴望生命不斷延續的共同理想和願望。
在湖南民族民間舞蹈中,使用的道具、服飾和舞台布景,均以各種凶猛野獸,特別是豹子的形狀為裝飾物,而人們在日常生活也以此為吉祥物。
豹子在湖南民間被奉為保護神,具有辟邪驅災、保佑平安的功能。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湖南古老的“豹文化”的內涵。
死是人生命的終結。按一般的傳統觀念,那是靈魂走向了另一個世界。為了使靈魂在新的世界得以安寧,活著的人們便要舉行隆重的葬禮,這是一套嚴格的程序化的過程。
其中招魂、哭靈、跳喪等逐漸演變成了各種藝術化的形式,使葬禮也成為一種美感的表達。這種以歌舞來祭祀死者的喪葬習俗,表達了人們對死亡的美學認識和超然的審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