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中說:“菩薩鉤鎖,百骸鳴矣,知其為聖人降世也。”僧徒據此視其瑞相為菩薩靈跡示現。於是在大師晏坐的南台之上立小石塔安奉其肉身。因其地上空曾現“圓光”如火,人們稱之為“神光嶺”,又在嶺頭建肉身殿,以護石塔。
無瑕真身在九華山的百歲宮中,是一尊500多年前的肉身菩薩。海玉為明代高僧,字無瑕。順天宛平人,嘉靖年間在五台山出家之後曾雲遊參訪峨嵋等佛教聖地。萬曆年間來到九華山,在插霄峰摩空嶺結茅安居,取庵名“摘星庵”。
無瑕刻苦清修,戒律精嚴,終年以煙霞為伴,揚清吐濁,不食人間煙火,饑來食黃精、葛根,渴來飲山澗泉水,並刺舌血拌和金粉,抄寫《大方廣佛華嚴經》費時20餘年,抄完經書81卷,為後世留下血經珍寶。
天啟年間,海玉拈偈一首:
老叟形骸百有餘,幻身枯瘦法身肥。
岸頭跡失魔邊事,洞口言來格外機。
天上星辰高可摘,世間人境遠相離。
客來問我歸何處?臘盡春回盡見梅。
說完偈詞之後囑咐弟子將其遺體坐缸,剛說完就安詳地入定了。
3年之後開啟缸,肉身麵色如生,身體完好,遂裝金供奉。其徒慧廣隨即“建寺宇,造戒堂,立方丈”,易庵名“百歲宮”。
明毅宗於1630年敕封海玉為“應身菩薩”,並題額“為善為寶”,賜海玉肉身塔名“蓮花寶藏”。
慈明俗名陳萬超,字福如,法名道參。江蘇高郵縣人,6歲時進本地普提寺依當年少林寺武術教練了慶禪師習武。回家3年之後,重返普提寺依禪師剃度出家,法號為慈明。
後來,在揚州的高寺跟隨來果老和尚參學,得到賞識,委以行堂、知客、寮元、當家等職。慈明一度參與興建水利,他一人能挑數人的筐土,重400千克,被人稱為“八百斤”,享譽蘇中一帶。
不久,慈明來到九華山雙溪寺,先後住過水府廟、百歲宮、一宿庵、東崖禪寺等寺廟。慈明平時總是頭戴濟公帽,手持方便鏟。灑脫輕逸,麵惡心善。
慈明在正天門維修靈宮殿,塑菩薩像,嚴持戒律,坐禪悟道。臨終前寫下4句偈語:
忘我成生滅,如是不變遷。
真持亦放下,誰住歎空也。
圓寂之後,他的徒弟謹遵囑咐,將其入殮裝缸。3年後開缸,見和尚毛發尚存,喉結清晰,體膚無損,關節能動,遂安放肉身寶殿,存放在地藏殿內。
明淨俗名徐方柱,人呼“站和尚”。安徽郎溪縣人,3歲喪母,家境清貧,年少常以打短工貼補家用。受祖輩信佛影響,從小不茹葷腥,心地善良。逢旱年將自家天地裏的水放給別人田地灌苗,鄉人稱讚其“菩薩心腸”。
明淨自悟禪道,長期堅持修習,多以坐禪為主。據說他出家前連日坐禪入定,鄉人不解,將其捆綁,也不能阻止。
之後來到九華山,在天台寺拜師出家,把多年的積蓄全部供養寺廟。後常住旃檀林,晝夜不倒單,稱其“站和尚”,定力非凡。曾站禪3年,坐禪3年,臥禪3年,苦修頭陀行,戒定慧三品佛教尚無人出其右。不論寒冬酷夏,長年赤足,身著破衲,站、坐或臥,均絲毫不動,閉關10多天才吃一頓飯。
明淨修慧若愚,偶發顛倒妙語,又被人視為“瘋和尚”。後在旃檀林安然圓寂,弟子遵和尚生前保護其身的囑咐,將其趺跏坐缸。
3年之後開缸,其肉身完好,顏麵如生,體有彈性。於是弟子心蘭為其塗漆、裝金,在其坐缸處,即肉身寶殿西北側建“明淨禪師”進行安奉。
仁義是近代的比丘尼,俗名為薑素敏。原籍遼寧沈陽,後出嫁至吉林通化市。薑家家境富裕,按當時的習慣,父母將素敏的小腳裹成“三寸金蓮”。
8歲時,送素敏讀私塾,學琴棋書畫,想把她培養成淑女型的富家小姐。可素敏經常偷偷到附近廟裏聽和尚誦經,還從家裏取些糧食接濟廟裏。幾年下來,《心經》《大悲咒》她已能熟練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