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道場——安徽九華山3
九華山上的肉身菩薩
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作為佛教的聖地,它清淨、莊嚴、神聖。其肉身菩薩的不斷出現,也成了九華山佛教的一大特色,同時也為這座佛教名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
自從唐代開元年間,金地藏開辟九華佛教道場,被尊為地藏菩薩應化,九華山成為地藏道場以來,在這100多平方千米的彈丸之地,有據可查的肉身菩薩就達14尊,保留下來的有5尊,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奇跡。
肉身的原意是父母所生血肉之軀。佛門所謂的“肉身”是指“即生證得菩薩境界,具足大智慧,大悲心者”,肉身是“全身舍利”。根據《玄應音義》記載:“舍利有全身舍利和碎身舍利之別。”
全身舍利即是高僧圓寂後,其身體雖經年代久遠,時空變遷,卻未腐朽潰爛,常保原形而栩栩如生。碎身舍利則是指焚燒後的遺骨。
《金光明經》記載:“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隻有修行到非常高深的境界的僧尼,才可以形成肉身。
九華山地處長江南岸,山中四季濕潤,氣候潮濕,不存在產生肉身的自然條件,肉身也未經過任何藥物處理。這種奇特的肉身現象,被稱為奇跡。
九華山佛教供奉肉身菩薩的風俗來源於唐代金地藏菩薩。菩薩無疾而終之後,他的弟子們遵其所囑,將他的遺體裝殮於石棺中,3年之後開啟,發現容顏如生,於是就認為他是地藏菩薩降世,敷金以供奉。
此後,凡在九華山的和尚圓寂,都要將遺體保存一段時期,其中最短的7天,最長的3年,看能否成為真身。
九華山的和尚裝殮方式也很特別,和尚圓寂後,將其遺體擦洗幹淨,盤成跏趺式裝殮於特製的陶缸中,在遺體的周圍塞滿木炭,直至頸項,頭腦部位放置石灰包,再合上缸蓋塗以黃泥密封,置陰涼通風處存放。
密封的陶缸隔絕空氣,木炭汲取遺體內的水分使之脫水幹癟。一旦遺體腐爛散發異味,就將陶缸底部的發火孔掏開,引燃木炭火化。
坐缸隻是形成真身的外部條件,其內因取決於他們生前的修行道行。長年食素不沾葷腥,注重修煉持久坐禪,必然氣脈貫通,筋骨幹連,加上坐化前知其大限來臨,一般都是十天半月食不沾、水不進,使腹腸空空,體內脂肪和水分極少,這為死後坐缸蛻變為肉身奠定了基礎。
但即便如此,能成為不腐之身的也是寥寥可數。隻有極少的僧尼一直保存著肉身,這樣在3年後開缸,就是“肉身菩薩”了。
形成肉身後,首先是妝漆,3年後再妝上金粉,這樣就基本上可以把肉身與外界隔離開。
在九華山目前供奉的“肉身菩薩”,除了著名的金地藏外,還有無瑕和尚真身、慈明和尚真身、明淨和尚真身和仁義師太真身等。
金地藏即金喬覺,唐代僧人。原籍新羅國雞林州,是新羅國王室金氏近屬子弟。他心慈而貌惡,穎悟天然。頂聳奇骨,軀長7尺,力倍百夫。
金喬覺曾說:“六籍寰中,三清術內,唯第一義與方寸合。”正是基於這種學修佛法的信念,遂於新羅聖德王在位期間,也就是唐玄宗開元年間毅然辭榮就苦,落發出家,他涉海西渡,入唐求法,曆盡艱辛,訪道名山。輾轉至江南池州,卓錫於九華山。
金喬覺最初居住在東岩石室中,後歸山潛心修法。過著“夏則食土,冬則衣半火”的生活。這種“請法以資神,不以食而養命,南方號為枯槁眾”的苦修精神,世人無不敬仰。化城寺建成之後成為新羅僧地藏傳經布道的大道場,他在此廣施教化,德被四方。
金喬覺晚年仍學修不止,每當中夏結夏時期,常帶領一名從者居南台,攻讀佛經,“獨味深旨”。
大師99歲的時候,在夏末的一天忽然召集徒眾告別,跏趺示寂。當時山鳴石隕,扣鍾嘶嘎,群鳥唉啼。其肉身趺坐石函,經3年開啟,顏狀如生,搖撼骨節,發出金鎖般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