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道場——安徽九華山2(1 / 3)

地藏道場——安徽九華山2

明清兩代佛教的鼎盛發展

明代之後,鑒於元代崇奉喇嘛教的弊端,朝廷開始轉而支持漢地佛教,使其得到恢複和發展。因而喇嘛教在漢族地區漸衰,而禪、淨、律、天台、賢首諸宗都得到了恢複和發展。

從16世紀至17世紀,明皇室對九華山的佛教進行了多方為位的扶持。1391年,明朝廷特賜金重修化城寺,並建立叢林製度,使得九華山的主刹化城寺逐漸發展為擁有東西兩序72座寮房的大叢林。

1422年,明成祖朱棣封妙峰寺妙廣和尚為“護國瑜伽上師”,並賜金斕表,敕封淨居寺住持圓慧為“大度禪師”。

1427年和1583又屢次賜金修葺主刹化城寺和肉身寶殿,並先後頒賜了兩部《藏經》,同時還賜予了量遠和尚紫衣,優寵備至。

1457年,化城寺的主持道泰和尚歿於寺內,因道泰和尚生前曾奉旨進京,在紫禁城外的萬壽寺任戒壇宗師,所以景宗朱祁鈺特派遣使者持他的“諭文”專程上山致祭,可謂哀榮已極。

明王朝的重視,促使九華山的影響越來越大,常住山上的僧眾也日益增多,朝拜九華的佛教徒歲無虛日,香火越加興盛。

至此,九華山已同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浙江的普陀山並稱為我國佛教的四大名山,其“香火之旺,甲於天下”。

祇園寺位於九華山東崖西麓的迎仙橋東,是九華山四大叢林之首。祇園寺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原名為“祗樹庵”。

清代嘉慶年間祇園寺缺少住持,一度出現了衰頹的跡象,於是諸山的長老們議定迎請禪居伏虎洞20多年的隆山和尚來山住持。

隆山率弟子大根等人在祇園寺聚眾說法,開壇受戒,大興土木,重建殿宇,其規模為全山寺院之冠,將一座蕭條古寺變成了“十方叢林”,於是改名為“祇園寺”。

同治年間住持僧大根重建,增設戒棚,安單接眾。後來,又在住持僧寬揚的帶領下募建了大雄寶殿,成為當時九華山的四大叢林之首。

祇園寺由靈官殿、彌勒殿、大雄寶殿、客堂、齊殿、庫院、退居寮、方丈寮和光明講堂等9座單體建築組成,建築麵積5175平方米,除彌勒殿和大雄寶殿屬宮殿式建築外,其他殿堂都是民居式建築。

祇園寺全寺殿宇層層疊疊,回旋曲折,結構精巧,氣勢磅礴。其中最有特色者是靈官宮殿,它是我國佛道融合一個文化象征,從寺院構造上就已表現出來。

祇園寺第一進殿堂不是天王殿,而是靈官殿。龕內站立靈官,周身金黃鎧甲,赤麵紅須,圓睜怒目,大張嘴巴,額頭上還有一又小眼睛,據說是“三眼能觀天下事”。

靈官右手高舉鋼鞭,左手攥拳,作械門姿勢,形象十分威猛。神龕左右為哼哈二將,均是怒目圓睜的赳赳武夫,如臨大敵。

王靈官本是道教護法神,為何又成佛教護法?

相傳宋朝末年,一位新科狀元不信地藏菩薩靈驗,當他在肉身殿看到地藏肉身時,手拿鐵錐錐菩薩的腿,心想是真的就淌血,不出血就是假的。一錐下來,血水直淌,狀元慌得轉身就跑。

護法神韋馱巡山回來,一看菩薩腿上流血,忙問怎麼回事。當他得知新科狀元鐵錐驗真假的事後,怒氣重重下山捉拿來。菩薩不允,但韋馱執意要去。

菩薩心想狀元已過五溪橋,便說:“如果狀元過了五溪橋就算了。”

韋馱化作一陣清風追趕狀元,可狀元早過五溪橋了,韋馱難解心頭之氣,還是追了上去,手舉杵落,打死了狀元。韋馱回到殿內,地藏菩薩見韋馱不遵“法旨”,殺生傷命,於是辭退韋馱,改聘王靈官來護法。

當然,這隻是一個神話傳說,靈官塑像出現在佛士殿堂,大約是金元以後的事。

金元時,全真的創立者王重陽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他說:“儒門釋戶道相近,三教從來一祖風。”又說:“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

道教的神給佛教看門,原因即在於此。

祇園寺有一條浮雕蓮花甬道,由100多塊長方形石條鋪砌而成。每塊石條均有等距相同的浮雕圖案3個,左右金錢古幣滾圓,縱看似兩串金錢。中間一路方形圖案,像一條鬥方畫圖,三步一朵盛開的荷花。

其他畫麵,有菡萏出水,有蜻蜓戲蓮葉,有青蛙伏於蓮莖下,生動有趣。

佛寺建築以蓮花雕飾甚多,蓋因僧人對“七寶蓮池”琉璃世界的憧憬。古錢鋪路,為一般寺院少見。這種特例出典於佛經的一段故事。

相傳當年釋迦在摩揭陀國說法時,舍衙城給孤獨長者皈依佛門,長者準備請釋迦到家鄉說法,於是選園林建造精舍。

當時唯有波斯匿王家的祗陀太子園林最佳,但要以黃金鋪地為優,給孤獨不惜重金買下。後來祗陀皈依佛,自動將園林獻出,請釋迦到此說法。

於是這座園林的名字便冠有他兩人名氏,合稱“祗陀樹給孤獨園”。祇園寺甬道刻滿金錢,是為了象征釋迦聖跡。

祇園寺寺門門樓寬5間,高3間。門頭三層廊簷,覆蓋金黃色琉璃瓦,飛簷高挑,簷角龍頭伸頭吐舌,有行雲之勢。梁棟雕飾彩繪,精致異常,有玄奘取經、水漫金山、渭水垂釣等神話故事。門額牆壁上,鑲嵌著白底青花圖案組成的“祇園禪寺”寺名瓷匾。

祇園寺寺院全部建築分布在四層台基上。

第一層台基高五米,坐落著靈官殿、彌勒殿、客堂、齊堂和退居寮。其中的彌勒殿,中間靠龕內端坐“笑口常開,大肚包容”彌勒佛,“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是他的兩句偈語,兩側是四大天王塑像。

第二層台基高兩米,築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高35米,闊25米,進深19米。簷間有“大雄寶殿”4個大字,下層簷下也懸掛“大雄寶殿”金字。

在大雄寶殿的金黃琉璃瓦頂上的正脊、水線上都飾有堆花彩瓷的天王、羅漢像,或動,或靜,或坐,或行,形態各異。獅、獬豸等“厭勝”物列於其間,殿脊、水線兩端均飾以青花細瓷的魚龍正吻,飛簷四角懸有八雙鏤空花籃,簷下有17處雕花鬥拱,交相輝映,富麗堂皇。

大雄寶殿內,正麵有高約12米的三世佛,分別是釋迦、阿彌陀和藥師佛,背後有狀如火焰的佛光,腦後置明鏡,閃閃發亮,座下是碧綠蓮花座,下有須彌座,雕刻精細。

台下有青花古瓷一對,錫質、鑲金燭台高達近3米。供桌四柱為龍抓珠,正麵中間有兩根立柱,雕著力士扛頂,正麵橫刻“唐僧取經”故事的大麵浮雕,外嵌玻璃罩護。

邊緣有鳳凰來儀、金色九龍盤珠。上有香爐、五供,金黃銅磬,重約200千克,鏗鏘有聲。大鍾和皮鼓懸在大殿兩角。正中懸掛著鏤空八角的龍鳳琉璃燈,又叫少燈、長明燈、燈光長明,地麵鋪陳一米見方青磚。

佛像前為主持法會的和尚禮佛跪拜處,以鐵我岩石雕製,長一米多,寬近一米,周圍刻漢文花邊,內刻兩朵蓮花、三莖蓮葉、三節藕,下有水波起伏,刻製十分講究。佛像的頭飾並非僧帽,而是“髮髻”。額頭有一塊光滑紅色裝飾,謂之“肉髻”。

大殿後牆兩側向左右延伸,依次排列著文殊、普賢和十八羅漢的金身坐像,文殊、普賢居釋迦左右。文殊坐騎青獅,示獅子威猛。

頭結五髻為“五智”。手持寶劍,為智慧利劍,謂之“智慧威猛”。普賢騎白象,手持如意、荷花,是“義理圓通”的象征。

順序列坐的十八羅漢,也稱“十八尊者”。十八羅漢有怒目做法、降龍伏虎的,有溫良典雅、捧讀經卷的,有凝眸沉思或托腮假寐的等,各具神態,栩栩如生。

三世佛像背後,有一組群像,高30米,寬7米,塑的是起伏的山巒和波湧的大海,稱為“海島",上有各種人物及動物塑像。赤腳立在鼇魚頭上的觀音像居中,玉女侍立於左,金童合掌參拜於右。

旁有小船,“龍宮”上方有持金剛杵的韋馱,握在刀的“伽藍”,托寶塔的李靖,最高處正中間有一個瘦骨嶙峋、抱膝蹲坐的人,那是釋迦在雪山苦修六年時的形象。

其他高不盈尺的上百個小像,主要由佛教“五十三參”故事中的人物組成。

故事說有一善財童子往南方求道,參拜了53位師父,最後被觀音收為弟子。這些塑像有老僧,有穿紅著綠的兒童,有身裹獸皮、赤髮綠麵的人,有泰然自若的,有張皇四顧的,有盤膝打坐的,也有做奔走狀的,神情各異。

第三層台基高6米,有方丈寮和庫院。

第四層台基高3米,上築敞門兩層樓的光明講堂。整座建築依山就勢,鱗次櫛比,布局緊湊,層次分明,寺院周圍有山崖、鬆林、溪流,環境優美,引人入勝。

東崖禪寺位於九華山東峰頂,坐落於巨岩之上。在此可眺望長江,俯視九華鎮,仰觀天台頂,環顧九華群景。佛國風光,一覽無餘。

明代正德年間,有僧人周經在化城寺旁結茅,並建“晏坐堂”,以祀金地藏。

心學大師王守仁曾兩次來這裏與周經談經論道,相契甚深,並互有題贈。萬曆年間釋普通因石崖位於化城寺之東,所以把晏坐堂改名為“東崖精舍”。明代末期,擴建了大雄寶殿和天籟軒。

清代,住持定慧重修了大雄寶殿,並建造了萬佛樓、地藏殿和禪堂。後來,釋心舟主持修建了僧寮,名為“走馬通樓”,高達5層,可容數百人,安單接眾,遂成十方叢林。

清末,月霞禪師應聘任東崖禪寺方丈。禪師領眾參禪,設壇講經,四方僧眾慕名而來,常住多達數百人。同時又於翠峰寺創辦華嚴道場,推行僧伽教育,修學並重。繼月霞禪師之後,心堅法師住持東崖禪寺。

在此期間,心堅法師創建了東崖下院和法華寺,大力開展弘法活動,數次出任九華山佛教協會理事長和安徽省佛教協會的理事長。

東崖禪寺的石崖東有古洞穴,深數米,寬3米。洞口堆雲如雪,取名“堆雲洞”,是金地藏初至九華山時棲身之所。洞上之東岩,巨石方正,金地藏常於石上誦經觀景,晏坐清修,故此石有“晏坐岩”之名。

石崖之西、南兩側有摩崖石刻。南側之“飛身處”傳為金地藏出入東崖之處。西側的“雲深處”、“雲舫”、“贈周經和尚偈”為王陽明手書。當雲湧之時,遠望此岩,形如巨舫,故有“雲舫”之譽。“東崖雲舫”為九華山十景之一。

東崖的西北有一水泉,當年地藏於洞中被毒蟲咬傷,當時有一女子來到跟前說:“少兒無知,願出泉補過。”然後指引西北一石便眨眼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