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地藏揭石見泉,泉水清澈甘美,以泉洗傷,即刻痊愈。後知為龍女所助,“龍女泉”由此得名。
百歲宮位於九華山摩空嶺,又名“插霄峰”上。百歲宮初名“摘星庵”,又名“萬年禪寺”。百歲宮是九華山第二座肉身殿,供無瑕禪師肉身。
據寺前碑記載,明代萬曆年間,河北宛平僧海玉和尚,號“無瑕禪師”,由五台山遊至九華山,見此地九峰如蓮,便在摩空嶺摘星亭結茅布道,名“摘星庵”。
無瑕禪師在此,長年以野果為食,不食煙火熟食,並用舌血和金粉,費時20餘年,抄寫《大方廣佛華嚴經》,81卷,至今保存完好,為國家文物一級藏品。
無瑕圓寂於1623年,享年110歲,世稱“百歲公”。逝前囑弟子3年後啟缸,弟子將其遺體跏趺缸中。
過3年後,恰逢王欽差來山進香,夜見霞光,因與無瑕弟子啟缸視之,見無瑕結跏趺坐,肉身不腐,顏麵與生時無異,弟子遂將肉身塗金保護,在庵內供奉,並奏聞朝廷。
1630年敕封無瑕為“應身菩薩”,並題額“為善最樂”,賜無瑕肉身塔名“蓮花寶藏”。同年,無瑕弟子慧廣和尚於此建佛殿,造戒堂,立方丈,安單接眾,易“庵為寺”。正因為萬年寺是為紀念百歲公無瑕和尚而興建的,因此又名“百歲宮”。
至後來的清康熙年間,百歲宮毀於大火,之後多次進行修葺和重建,命名為“萬年禪寺”,創成“十方叢林”,無瑕和尚的肉身也移至殿內供奉。
1879年,僧人寶身主持重建並赴京請《藏經》一部。光緒末年再次遭火,幸撲滅及時,未造成重大損失,無瑕肉身、明清帝王所賜的金章、玉印和《血經》等完好無損。
寺院內的無瑕和尚肉身重上漆、貼金,塑三如來、十八羅漢、彌勒佛、韋馱諸像。之後又建造了五百羅漢堂,供奉五百羅漢坐像,像高1.3米。
百歲宮是典型的皖西民居寺院,5層高樓融山門、大殿、肉身殿、庫房、齊堂、僧舍、客房和東司為一整體,沒有單體建築的配置,遠觀恰似通天拔地的古代城堡,這種形製在我國寺院建築中極少見。
百歲宮的布局,充分利用由南向北下跌的坡勢,樓層由低爬高,層層上升,形成曲折幽深、恢宏多變的迷宮。
從正門下麵看大殿,它隻是一層樓,而大殿東側的廂房是兩層樓,通高隻有10米,但從它的後門看,東側牆高達55米,為5層樓。而屋頂隻是一個完整的皖南民居式有天井的四落水頂。
寺下不遠處有一山亭,亭內原供皆大歡喜形象的彌勒佛。佛經上說彌勒住在兜率天,所以小山亭的題額為“兜率院”,頗有以山亭作為寺門之意。
穿過山亭便至峰頂,石庫式的大雄寶殿門上方,懸掛著“敕建萬年寺,欽賜百歲宮”楷書寺名豎題。寺門前,兩邊平房對稱,中間是一塊呈長方形的坪地。
牆壁上鑲砌著清雍正、乾隆等年間的碑刻10餘通,有詩刻,有《藏經》、修寺院、捐獻“功德”等碑記刻石,其字跡有魏碑、正書、榜書、館閣體小楷。
西邊一排平房,為香積廚、庫房等。東邊數間平房,臨崖而建,屋內懸有古鍾,謂之鍾房。鍾為銅質,重約1000千克,鍾麵凸出銘文和花紋圖章。此鍾也稱“幽冥鍾”。撞鍾和尚邊念鍾上的文字邊撞鍾,特環往複,日夜不停。
這種布局在其他的寺廟中式非常少見的,由大殿側門可進入同一樓層的肉身殿,供奉著裝金無瑕和尚肉身。和尚頭戴蓮花寶冠,身披朱紅袈裟,頭部大小與常人相似,身軀已幹縮如孩童,端坐蓮台之上。這種金身,置於空氣中已有350多年,依然不腐。
大殿4個樓層內有巨岩橫陳,有磐石鑲嵌,岩石與建築,建築與山峰有機結合,巧奪天工,令人歎為觀止。
清代之後,對於佛教的政策幾乎是完全繼承明代。清代帝王雖然對喇嘛教十分推崇,但對漢地佛教也極力崇信。世祖順治曾召玉琳國師到京說法,並命選僧1500人受戒,以表示對漢族地區佛教的扶持。
其次,清聖祖康熙和乾隆曾多次出巡常住名山巨刹,並賦詩題字、撰製碑文,表示對佛教的濃厚興趣,還多次派遣官員專程上山向地藏致祭,屢賜重金修繕化城寺,欽賜禦筆匾額。
此後,九華佛教又有了進一步發展。寺廟林立,僧伽雲集。化城寺的寮房增至72家之多,又自稱禪院,各立門戶。僧人多達三四千人之眾,金地藏可謂是“身後沙門多似沙”了。
1858年,太平軍與清軍激戰於九華山,許多佛寺禪院毀於戰火。戰後,清朝朝廷出於政治需要,扶持佛寺的恢複。光緒年間給甘露寺、百歲宮等寺3次賜予《龍藏》各一部。地主紳商及善男信女競相捐輸,佛寺、精舍修複很快,還陸續出現了一些茅蓬小廟。
祇園寺、東崖寺、百歲宮等大的叢林又恢複了“受戒法會”、“講經法會”,開壇講授戒律和《法華經》、《地藏經》等,並刻補經書雕版,印刷發行。各寺都恢複“水陸法會”等宗教活動。
康熙年間,朝廷派包衣昂邦赫奕、內侍李環、太仆寺少卿格爾芬到九華山進香,“賜銀三百兩”。次年又賜禦書“九華聖境”。
旃檀林是化城寺十二寮房之一,由4座廳堂式民居和宮殿式大雄寶殿組合而成。
東為僧房和齋房,敞廳堂,3層樓閣,有內落水小天井。西為雲水堂,敞廳四開間,兩層樓,小天井。僧房和雲水堂之間為前廳,內用板壁隔成彌勒殿和韋馱殿,進深20.5米,殿兩側是兩層樓閣。
韋馱殿前有兩個小雕像,一個是濟顛和尚,一手拿著薄如紙的小酒盅,另一手搖關破芭蕉扇兒,笑盈盈,喜哈哈,手舞足蹈,似酒醉歸來,逍遙自在。另一個是瘋僧,赤足,手揮拂塵,左肋下夾著一把掃帚。
韋馱殿裏,韋馱身著鎧甲,手扶金剛杵,麵對大雄寶殿佛像而立。
彌勒殿裏供“西方三聖”,又稱“阿彌陀三尊”,即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三世佛之一的阿彌陀佛,他有13個名號,是淨土宗的主要信仰對象。加上左邊的觀世音菩薩,右邊的大拋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
從韋馱殿向左,進門又是一幢樓閣,樓上佛堂敞,樓下廳堂高大,古色古香。廳前天井狹長,左右為庫房、僧寮。由韋馱殿向右,進角門穿過樓間小巷,是又一組樓堂。
樓下3間敞廳,屏風後和左右兩端有10間客房,樓前天井,上有巨幅壁畫,為“墨龍行雲圖”,龍首向下噴水,鯉魚向上跳躍,也稱“魚龍變休圖”,左右上方還有“蘆雁秋景”、“秋菊傲霜”和春蘭、冬梅等小品圖畫。古雅清幽,可供觀賞。
在兩廂樓柱間,有唐玄奘率孫悟空、豬悟能、沙悟淨西天取經的雕像,4人風塵仆仆,遠道而來,各自佇立於廊下一角,好像等待寺中住持和尚出來迎接款待,十分有趣。
穿過一石板鋪地,潔淨如洗的長方形天井,就可達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高18米,寬11.5米,深15.5米。仰觀大殿,鐵黑色葫蘆矗立在正脊中間,魚龍尾翹在兩邊。重疊的飛簷,條條魚龍飛來,裝點得八角殿更加壯觀。重簷間,繪著青獅彩鳳。
四周廊柱上,雕有“八仙”人物像:跛足蹣跚的鐵拐李,腰間葫蘆搖晃;風度翩翩的呂洞賓,瀟灑自如,春風滿麵,袒胸露腹的漢鍾離,須髯飄灑,手搖寶扇;倒騎毛驢的張果老,手擊漁鼓,欲唱一曲“道情”;身穿官服的曹國舅也趕來檀板輕敲。
還有仙人劉海,喜盈盈地在戲弄金蟾,這些都是道家神仙。
殿前廊下左右鍾鼓高懸,古鍾重在上千千克以上,鎏金大字閃爍有光。廊下和佛幡前有黑底金字楹聯和泥金雕花楹聯。
第一聯說道:
山中做伴莫負煙霞,
林下相逢祗談因果。
又一聯說道:
把臂入林可複有太白聯吟陽明打坐,
現身說法恍然悟新羅月滿南海波澄。
說的是李白遊九華,吟詩聯句。王陽明上九華山,在東崖晏坐,已為陳跡。所說“新羅”即金地藏,相傳農曆七月十五是其生日,正值月滿。“南海”指觀音,普陀山為“南海觀音道場”,與九華山齊名,都謂之“菩薩道場”。
佛像座前一聯說道:
奉雙親參禮九華,喜今日旃檀林中便是極樂世界;
願一心長持半偈,想當年菩提樹下用何等刻苦功夫。
這是出自在家信佛的居士之手,以示其虔誠。
殿堂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像,兩旁侍立著是阿難、迦葉。兩側是觀音、地藏像,觀音像兩側有“金童”、“玉女”,地藏像兩旁有閔公、道明侍立。
大殿兩側依牆而塑的十八羅漢,與祇園寺的十八羅漢各有千秋,自台基以上至殿梁間,塑的是大海波濤,十八羅漢或立、或坐,或昏睡,或驚異,他們各異顯神通,在驚濤駭浪裏穩如泰山。
鼇魚、龍、鱉、蝦、蟹、蚌之類水族都在他們腳下,為其效勞。水麵上還有一隻空蕩蕩的“法舟”,最高處還有佛龕、寶塔,仿佛是海上奇觀。
大殿中的佛像均用生漆夾紵法製成。一枝花莖能擎兩三丈的塑像。佛像製作工序較為複雜,預先雕刻好能分能合的木質佛像模型,拚合成一整體,外纏紵麻布,塗上生漆、鐵砂調和的塗料,如此重複。
雛形製成後,將模型一塊一塊抽出來,然後刮淨磨光,貼上赤金製成的金箔,金光閃閃的佛像就製成了。它具有防潮、防腐、防蟻蝕等優點,適宜於雨水多、雲霧濃、濕度大的江南山區。九華山佛寺中,這種造像較多。
大殿兩側是花廳,兩層樓,有花院,名“山中天”。牆下依地勢砌成花圃,種花植草。旁有山泉一眼,用石條砌成一方池,清澈見底,晶瑩如鏡。
院落窄長,因花廳前簷高10米,走廊寬兩米多,長5米多,擴大了空間,所以視路開闊,是名副其實的“山中天”。
花廳5間,中間兩開間為敞廳,兩端和屏門後有房間,與二樓、三樓共有16間臥室,為接待貴賓下榻之處。敞廳裝有玻璃隔扇,雕刻著各種神話故事。
閑坐廳堂,便可欣賞神光嶺、芙蓉峰上方木蒼翠,白雲嫋嫋,群鳥飛翔的景色,悅目清心,實為福地洞天。
1667年,玉琳國師奉旨進香九華山,見九華山山水環拱,於是在九華山化城峰半山腰建立了甘露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