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道場——安徽九華山1(1 / 3)

地藏道場——安徽九華山1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東南,麵積120平方千米,保護範圍174平方千米,與山西省五台山、浙江省普陀山、四川省峨眉山並稱為我國佛教的四大名山,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地藏王菩薩道場,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 保留著乾隆禦賜筆的金匾“東南第一山”。

山間古刹林立,香煙繚繞,古木參天,靈秀幽靜,有著“蓮花佛國”的美譽。

九華山氣候溫和,土地濕潤,生態環境佳,四時之景不同。春天,滿山吐芳,百鳥和鳴。夏天,佳木繁蔭,穀風清涼。秋天,層林盡染,別富情趣。冬天,瓊樓玉宇,超然空靈。四時美景不同,讓人歎為觀止。

地藏道場的形成和發展

在安徽池州東南部,有一山西北隔長江與天柱山相望,東南越太平湖與黃山同輝,名為九子山。

約在1世紀,佛教開始傳入我國,公元67年,東漢明帝劉莊遣使去西域大月氏迎請沙門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人,用白馬馱載佛像、經論,並在洛陽城雍門外建造了佛寺,便是洛陽白馬寺。

他們在寺內翻譯佛經42章為漢文,這是我國建立佛寺、譯出佛經的開始。

但是當時的法律規定不許人們出家,即使個別人出家也要經特別許可。官府建造的少量佛寺,主要是為了滿足來自西域的僧人在宗教信仰上的需要。

東漢時期,長江流域的經濟剛出現上升趨勢,至三國東吳建國時才有所發展。西晉末年,北方戰爭頻仍,大量的漢族人由黃河流域南遷,帶來了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使南方生產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

但因地勢卑濕,至東晉時期人口仍很稀少,許多山林水澤尚未開發。兩晉時期的佛教傳播,較前雖有所發展,但江南梵刹除東林寺外寥寥無幾。

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大力提倡佛教,南齊的竟陵王蕭子良是佛教的虔誠教徒,曾經下令封閉包括九華山在內的宣城、臨城、定陵的數百裏山林水澤,嚴禁百姓墾荒、樵采和漁獵。

梁武帝蕭衍在天監年間宣布佛教為國教,僧尼人數劇增,大造佛寺,出現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情景。但當時的九子山還是一片原始的荒莽山林,尚無佛教寺院出現。

隋統一我國之後,結束了南北紛爭、封建割據的局麵。文帝楊堅極力促使南北方佛教合流,並加以推廣。安徽境內也出現了大量的名僧、大寺,佛教開始在九子山發展起來。

唐代時,九子山的佛教進入鼎盛時期,佛教也因此開始興盛起來,僧人相繼進山開辟道場。據唐代費冠卿的《九華山化城寺記》記載,僧人檀號居化城峰,誦經說法,廣度信徒。

據《安徽通誌·佛門龍象傳》、《神僧傳》、《九華山誌》等書記載,九子山佛教的開創者釋地藏,俗姓金,名喬覺,是新羅國人,出生於新羅國王近屬的王室貴族家庭。他身高7尺,頭頂有奇骨聳出,貌惡而心慈,聰穎過人,才力可匹敵10人,24歲祝發為僧。

後來,金喬覺從新羅航海來華,攜白犬一隻,卓錫九子山。他睹茲山於雲端,自千裏而勁進,披榛援葛,跨峰越壑,得穀中之地,麵陽而寬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於是居住在東崖峰的岩洞裏,岩棲澗汲,過著清苦的禪修生活。

757年,山下的長老諸葛節等人結伴登山,一路隻見深山峽穀,荊榛莽莽,寂靜無人。到東崖見岩洞內唯有釋地藏孑然一身,閉目端坐,旁邊放著一個折足鼎,裏麵盛著白米摻雜白土煮的剩飯。

諸葛節等人見到這般光景,大吃一驚,說和尚如此苦行,是我們往日未有供養和尚的過錯。於是共同籌劃興建禪舍,供養地藏,並發心修建化城寺,請金地藏離洞居住。

此後,地藏具備了收留徒眾常住寺內的條件。他的大弟子、首座僧勝瑜,身體力行,斬荊披棘,率眾墾荒,鑿渠開溝,造水田,種穀物。同時挖山塘為放生池,也用以蓄水灌田。他們勞動自給,堅持苦修。

化城寺是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的開山祖寺,位於九華山的中心穀地,穀地南有芙蓉峰,北有白雲山,東為東崖,西為神光嶺,四山環圍,儼如城池。

化城寺始建於757年,寺廟建成之後,金地藏應請自石室遷來居住。不久後,上首僧勝諭進一步擴充寺域,增建台殿、山門、放生池、供經台等。

唐德宗特敕賜寺額名為“化城寺”。明宣宗、神宗、清聖祖、高宗都曾頒藏經,或禦書匾額,並賜金修葺。

後來,化城寺除藏經樓外,寺宇皆毀於兵火。經過修葺過後的殿宇依山而建,由低向高遞進,“丹素交彩,層層倚空”,十分壯觀。

化城寺分四進院,除藏經樓外,其他均是後來的清代增建的。以前,藏經樓不僅收藏有經書、詔書、宸翰真本,而且有據說還有地藏穿過的袈裟、高約5尺的毗盧佛銅像、定光佛鐵像、數枚銅質方印、重約數百千克的銅質獨角獸、刻有地藏菩薩像的紫黑色石碑等珍貴文物。

後來,寺中佛像文物多被毀壞,隻存有古鍾一口,重約1000多千克,藏經樓內又有白玉佛像、明版《涅槃經》、血寫《華嚴經 》等。

化城寺寺前的廣場上有一個千年古塘,應該是《九華山化成寺記》中所說的“相水攸涿者,為放生池”的放生池。

781年,池州太守張岩因仰慕地藏,施舍甚厚,並且奏請朝廷準許建造佛寺,被賜名為化城。郡內的官吏和地方一些豪紳士族,紛紛以師禮皈依地藏,向化城寺獻予大量財帛。

從此,地裁道場名播四方,連新羅國的僧人也慕名而,這是九華山佛教初創的興盛時期。

九華山佛寺始終保持著中國式佛教的傳統。但地藏本人及其弟子們究竟屬那一宗派,無法考證。

有的認為地藏拜誦《華嚴經》,應屬華嚴宗;有的佛教徒認為地藏本身就是菩薩,超越了宗派範圍,不應屬任何宗派。以後的曆代名僧,據其傳記,他們多數屬於禪宗或淨土宗。

再據建築存在的情況來看,各寺院、茅庵都屬於禪宗,而又多數是臨濟宗,少數為曹洞宗。僧尼修持有坐禪,有念佛名號,有研究戒律,或講授經論,也都是禪宗和淨土法門,可稱為禪淨兼修 。

785年,僧地藏圓寂,跏趺石函,3年後體貌如生,僧眾視為地藏菩薩示嘲又因其俗姓金,尊稱“金地藏”。九子山從此辟為地藏道場,香火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