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涼風起天,落日照耀雲海,群峰如海上島嶼。山雲薄暮,江色映秋。他們又“酌白酒,顧影起舞,浩歌以待明月”。
後來,宋代朝廷給佛教以適當的保護,以加強國內的統治力量。宋南遷後,由於江南地區的佛教基礎比較雄厚,朝廷財政又有利於度牒征費及免除稅役等收入以作為補充,因而佛教還能保持一定的盛況,這個情況一直持續至宋代末年。
由於地處江南的九華山區處於宋代的保護措施之下,故九華山地區的佛教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據統計,宋代九華山的寺院在晚唐和五代的基礎上發展至40多座。
其中前山和後山新建著名寺院有淨居寺、聖泉寺、廣勝寺、廣福寺、天台寺、翠峰寺、曹溪寺、龍安院、五台院、永福寺、興教寺等,先後被朝廷賜額的有12座。以化城寺為中心開始出現“寶塔香燈諸洞見,石樓鍾磬半天聞”的興盛局麵。
天台高處也陸續建成一批寺院,一些在當時很有影響的禪師來山傳法,如臨濟宗楊歧派高僧宗杲,曾來山傳臨濟宗法。宗杲圓寂後,九華山僧徒尊其為“定光佛”,曆代《九華山誌》均收錄有宗杲的遊山詩。
此外,宋代九華山僧人中有影響者還有玉田、寂祖、雲澤、宏濟等人。而這一時期活躍於九華山詩壇上的名僧清宿,受五代僧人圓證的委托,主持九華詩社,另一詩僧希坦則著有《九華詩集》傳世。
在元朝建立之後的短短90年間,由於元世祖孛兒隻斤·忽必烈信仰佛教中的喇嘛教,曾拜西藏的喇嘛為帝師,除在京城內外有較多的喇嘛寺外,其他漢民族居住地的佛教並沒有太大的發展。
而九華山的佛教則依舊是“慶雲生處梵王宮,躡蹬攀蘿一徑通。金殿忽開青嶂裏,天人疑在白雲中”,基本上保持了宋代時的狀況。同時還新建了一批寺廟,如西峰堂、成德堂等。當時比較有名的僧人有智津、如理等。
至元代末時,有真觀和尚以臨濟禪師的身份來九華山,曾住持化城寺,人稱“無象禪師”。
【旁注】
門閥大族 大地主中長期發展起來的一個具有特殊地位的階層。當政的外戚、宦官都要同他們聯結、周旋。門閥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勢力更具有壟斷性,實際上統治了這些州郡。
費冠卿 字子軍,池州人,唐憲宗元和中前後在世。屢試不第,久留京師,作感懷詩,有“家書十年絕”之句。後隱居在池州九華山。823年,殿院李行修舉其孝,召拜右拾遺,不赴。冠卿著有詩集一卷,《全唐詩》傳於世。
城池 又稱為城郭,“城”指城牆,是古代的一種軍事防禦建築,城池依等級的不同,可分為府級、縣級、廳級等。一般來說,層級越高,規模也越大,配置的官方建築也不同。
詔書 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書。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詔字。秦王政統一六國,建立君主製的國家後,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號稱皇帝,自稱“朕”。並改命為製,令為詔,從此詔書便成為皇帝布告臣民的專用文書。漢承秦製,唐、宋廢止不用,元代又恢複使用。明代用詔書宣布重大政令或訓誡臣工。
獨角獸 古代神話傳說中一種頭頂正中長有一隻單角的動物,是隻在履行重要使命時才出現的吉祥之物,大概有6種形態,比較著名的有麒麟。在傳說裏,獨角獸的角有解毒功能。
禪宗 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最早由菩提達摩傳入我國,稱達摩宗或佛心宗,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
浮圖 西晉初年,洛陽一帶造立寺塔者不少,達官顯貴多有舍宅為寺者。譯經三藏竺法護亦於長安青門外營建寺院,精勤行道,教化遠近道俗。又有將佛教建築概稱為浮圖,後漸轉為專指高塔而言。
李白 (701年~762年),唐朝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創造了古代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高峰,為唐詩的繁榮與發展打開了新局麵,批判並繼承了前人的傳統並形成獨特的風格,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後人難及的高度,開創了我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
居士 原意是指古印度吠舍種姓中從事工商業的富人,因為其中信奉佛教的人比較多,所以在佛教中也被稱為受過“三歸”、“五戒”的人。後來,在我國古代種稱有德才而隱居不仕或者是根本不願意出仕的人。
摩崖石刻 指人們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內容,包括上麵提及的各類文字石刻、石刻造像,岩畫也可歸入摩崖石刻。摩崖石刻有著豐富的曆史內涵和史料價值,而且許多摩崖石刻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題,書法精美,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
常侍 中常侍或散騎常侍的簡稱。秦與西漢的中常侍,東漢以宦官充之。魏、晉以下的散騎常侍,均由士人充當。唐詩人高適,人稱高常侍,所任即散騎常侍。東漢之中常侍由宦官充當。
善男信女 佛教術語,泛指信奉佛教,皈依道門, 遵守齋戒律條,潛心道義教理的善男子、善女人。善,指善信,信,指崇信。後泛指信奉佛教的良家男女。
度牒 僧道出家,由官府發給憑證,稱之為“度牒”。唐宋時,官府可出售度牒,以充軍政費用,也稱為祠部牒,是綾素錦素鈿軸,就是品官所用的綸誥。僧尼持此度牒,不但有了明確的身份,可以得到政府的保障,同時還可以免除地稅徭役。
【閱讀鏈接】
據說諸葛節拿出自己的家產為金地藏建造寺廟的時候,特意從南海請來了一個木匠和一個畫師。畫師是木匠的女兒,長得異常嫵媚,手藝也極精。
後來有個財主看上了她,多次派人來說媒,並說:“造好了寺廟,願意嫁去更好,不願意去也得去。”
寺廟造好了,父女倆知道這財主會來搶人,就用木頭雕了一個和女兒一樣的木頭人,手腳都會動。女兒繪上色彩,將木頭人和自己打扮得一模一樣。他們將這個木頭人立在住房中的窗戶邊,第二天天不亮,就動身回南海去了。
這天中午,財主領著一幫人來到寺前,從窗外一看,見“畫師”立在窗前,立即進房去請,不料被木頭人戲耍了一番,又羞又氣,隻好灰溜溜地溜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