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道場——安徽九華山1(2 / 3)

金地藏圓寂之後,他的弟子們建立了肉身塔供養。肉身塔殿位於神光嶺上,也稱“南台”。肉身塔的原塔為三級小浮圖,後人複以木塔籠護,外建高殿以擋風雨、壯觀瞻。千餘年來,塔殿興廢相替,屢有修葺。

肉身殿成方形,寬長各16米多,高約20米。殿頂用鐵瓦覆蓋,並由回廊內外20多根石柱支撐。重簷鬥拱、畫棟雕梁,風鐸叮當,十分壯美。殿前廊下高懸“東南第一山”的金字匾,前後門的門楣上方豎掛有“肉身寶殿”青花古瓷匾。

殿內中央肉身塔,籠護木塔為七層八角形,高17米,內壁用赤金貼寫《地藏本原頁經》,外壁塗以朱漆,每層每麵均設佛龕,龕龕供奉地藏和尚金色坐像。木塔內是石砌的三級肉身塔,殿內兩側分列十王金色立像。

殿內地麵、塔基、神座皆用漢白玉或鋪或砌,渾然一體,既給人聖潔之感,又用極強的反差襯托出木塔、金像的輝煌莊嚴,塔前懸掛的鏤空八角琉璃燈長明不滅。

肉身殿是九子山的開山祖墳所在地,與化城寺同為地藏菩薩道場的法事重地和中心建築,是進山僧尼和信士的必到之處。每逢地藏和尚的生日和成道日,僧尼、信士便蜂擁至此上供,不舍晝夜守塔、繞塔誦經禮拜。

緊接著,九子山周圍陸續興建了天台寺等20餘座寺院。唐代繼新羅僧地藏之後,有影響的僧人有勝瑜、道明、智英、道濟、卓庵、悟化等。

唐天寶年間,詩仙李白曾多次遊覽九子山,睹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觸景生情,在與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中說道:

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

因此,“九子山”改為了“九華山”。

化城寺建成之後,人們在金地藏苦修的地方修建了天台寺。後來,絜瓶僧經常從羅漢墩來此與地藏晤談,並留有“金仙洞”。

至宋代時,高僧宗呆筆下的天台寺已經是“踏遍天台不做聲,清鍾一杵萬山鳴”了。後寺廢毀,明洪武年間的居士陳履泰捐資,由住持僧昭蓮主持重修,但十分簡陋,僅是“茅屋幾間草色青”。

明代嘉靖年間,寺僧璽玉,巡山護林,幾十年如一日,享年110歲,其事跡流傳甚廣。

清代康熙年間,僧塵塵子重建,名曰“活埋庵”。至清代中葉,天台峰周圍的48座寺廟已形成“八刹”,香火甚旺。

在到達天台寺前,左有龍頭峰,右有龍珠峰,對麵十王峰。

龍頭峰下為青龍痛,在門旁駢立如屏,又名玉屏峰。龍珠峰又名天台網,上有一塊巨大滾圓的岩石,名“龍珠口”。

傳說九華是“活的龍脈”,青龍居此高處,這顆“龍珠”則是它戲耍的寶物。十王峰迎麵而來,謂之“十王朝地藏”。

寺前岩壁上,有“非人間”等巨字摩崖石刻。寺門在龍頭峰、龍珠峰間的渡仙橋下,由橋底登石階10餘米,即進入寺門,拱形橋上的橫梁上鐫刻有“中天世界”4個大字。

天台寺全寺由3組居民式殿堂組成,橫臥嶺凹間,東麵以峰脊屏障,南以玉屏台作為牆身,西南和北麵以突兀的麵。殿宇的底部架空,下置蓄水井。

整個建築借高聳的懸崖峭壁來隱蔽,卸防風寒,又十分堅固。山門在大殿山牆南麵,是一直徑3.4米的卷拱下洞,進深4.2米。

進寺門,過彌勒像後,一目了然,三進殿堂通連,寬敞、明亮、整齊。大殿也叫萬佛樓,寬10米,深13米,各種木質佛雕像懸滿梁間,被香火熏得似鐵鑄佛像。

出彌勒殿角小門,上崗頭,可見岩石上有一凹下的巨大腳印,傳說為地藏足跡,有路可行至捧月亭。

亭建在龍珠峰上,高丈許,呈六角形,於清乾隆年間用花崗石琢成。亭內列石雕佛像、神台,前設石鑿香爐。旁有平台,不大,四周是懸崖絕壁,有鐵欄杆環護。

前人池州太守李鑒溪曾作有《捧月亭讚》以記其勝。稱在台上可以捧月,能摘星、攬月,是觀月出、看雲海的佳境。

在欄杆下一尺多處的懸崖下有“獼猴石”,假獼猴爬山。從寺後小門可到天台最高處雲峽。兩塊巨大岩石,並峙如門,隻容一人通行。

右邊岩石上直鐫“雲峽”兩個字,左邊岩石橫琢“三線天”3個字。在此處看日出,觀雲海,無比瑰麗、壯觀,形成了九華山“天台曉日”的勝景。

每逢晴天,佇立在雲峰之上,於拂曉前凝視東方,啟明星尚未墜落,曙光初露。眨眼間,一輪紅日踏出山巔,天地一片光明,“九十九峰”清晰可辨,如在眼前。置身其中,確有“一蓮峰簇萬花紅,百裏春陽滌曉風,九十蓮華一齊笑,天台人立寶光中”的美妙感覺。

至唐代末年,新羅僧人淨藏在雙峰下建雙峰庵,後人又稱新羅庵。觀音岩住有卓庵和尚,傳說他神通廣大,被視為神僧。

天祐年間,南陽裏有一臥龍和尚,原官居常侍,隱其名,隻知姓李,見唐室危亡,遂入九華山,削發改裝,自稱“臥龍和尚”,於山麓南陽裏築茅庵數間,命名為“臥龍庵”。

五代時,有居士甘讚舍莊園建造龍門寺,又在拾寶岩的住宅建寺,給一位曾經降伏猛虎的伏虎禪師居住,名為“伏虎寺”,後改名為“圓寂寺”。

南唐時,有圓證禪師居住臥雲庵。此時山上的名僧並不多,九華山的佛教出現了衰微的跡象。

兩宋時期,九華山的佛教略有發展。除先後修複唐代建造的佛寺庵院外,新建了淨居寺、聖泉寺等6座,使九華山的寺廟增至25座。朝山進香的善男信女日漸增多,香火日趨興旺。

愛慕九華山風光的文人雅士、達官顯宦也接踵而至。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遊覽九華山時,寄宿在主刹化城寺內,題《宿化城寺》詩:

白雲如驅羊,滿穀不可量。

散作兜羅棉,中藏寶月光。

山窗夜閑靜,時聞葉鳴廊。

僧房杳清寐,佛爐篆餘香。

南宋名臣、學者周必大,遍遊九華山之後也撰寫了《九華山錄》。他遊化城寺,稱讚殿宇寬敞。登神光嶺謁地藏塔,徐步階前,至塔後遠眺大江,並和守塔和尚品茗論茶,盛讚九華山茶色味俱佳,品得皇室所賜的名茶。

文人吳夢祈,在“春樹連村,早鶯喚人,綠水浮雲,紫煙繞穀”的景色中,尋訪李白的遊蹤。他和遊伴在太白書堂前,橫琴花間,吟詩作歌,又舉杯暢飲。

酒醉後到溪邊俯視清流,枕石而臥,說自己坐與李白同石,臥與李白同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