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秀天下——江西廬山3(3 / 3)

李時珍驚詫不已,連忙向老和尚請教。原來這種神奇的藥草,是生長在錦繡穀的睡香花。為了尋找睡香花,李時珍在錦繡穀中跋涉了三天三夜,還是沒有找到。

在第三天晚上,疲憊至極的李時珍倚著山崖,不知不覺間進入了夢鄉。朦朧中,李時珍感到一股濃烈的香味撲鼻而來,隻見兩隻繽紛飛舞的彩蝶繞著他輕聲呼喚:“李太醫,我家大姐有請。”

李時珍昂首望去,彩蝶頓時化作兩個穿蝶裙的小女孩,將他托起,騰空飛去。隻見雲頭危崖上,一位綽約多姿的仙姑頻頻向他招手。

李時珍大為驚奇,正欲向仙姑打聽睡香花的下落。仙姑回眸一笑,輕搖翠袖,化作一朵光豔奪目的睡香花。李時珍欣喜若狂,急步上前取花,不料腳下一滑,一頭栽落在萬丈深澗。

冷汗淋漓的李時珍,大喊一聲,從夢中驚醒,但見所依山崖岩隙間,有一叢盛開的睡香花,沐浴在月色之中,流光溢彩,楚楚動人。就這樣,李時珍終於找到了睡香花,並把它載入藥典,造福了很多人。

在明代,黃龍寺也在廬山建成了。黃龍寺坐落於群山環抱,竹木茂盛之中。周圍環境峰連嶂嶂、霞寂雅靜、穀邃森森、封閉奧秘、白雲深鎖、盤岩添彩、山色清目、水聲夾耳、靈秀絕塵,妙在“幽”字,堪稱黃龍幽穀,故有“不厭山行遠,還知幽可尋”之讚。

黃龍寺是明代徹空和尚所建,最初寺廟叫“鹿野禪林”。據《廬山誌》記載:“寺因黃龍潭而得名,潭之為龍居也。”另據考證,其實黃龍寺係佛教臨濟宗分支黃龍派,寺因所奉佛教派係得名。

黃龍寺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據說八仙中的呂洞賓在仙人洞修煉時,以為自拜師漢鍾離所學的劍術高超,蔑視佛教。

一日,來到鹿野禪林,氣勢昂然,欲試黃龍禪師法力,趁其不備,飛劍斬之。結果刃不見血,對方安然無恙。呂洞賓大驚失色,麵拜請罪。這就是廬山流傳的“呂洞賓飛劍斬黃龍”的故事。這個故事教育人不可狂妄自大,目中無人。

隨著廬山名氣越來越大,也引來了明代著名才子唐寅。

唐寅中年,在脫離官場,獲自由後,乘船經鄱陽湖返回故裏,在途中登上了廬山。逃脫出“鳥籠”的唐寅,放情於廬山的山水中,有感有悟,不免作詩作畫。寫了一首七律《登廬山》,並畫了一幅《廬山圖》。

《廬山圖》為全景山水畫,表現的是廬山三峽橋一帶的景觀,畫麵峰岩嵯峨、古木慘淡、瀑泉湍瀉,畫風清剛俊逸,而意境卻蕭索蒼冷。詩言誌,畫寓懷,畫中的題詩令人品味:

匡廬山前三峽橋,懸流濺撲魚龍跳。

贏驂強策不肯度,古木慘淡風蕭蕭。

在明代,山水畫產生了一個突出特征,即畫派林立。明代中期,以蘇州為中心,崛起了一個在野文人畫派吳門派,並成為明代中後期畫壇主流。吳門畫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為代表,合稱“明四家”。

沈周是一位優秀的文人畫家,而唐寅卻是一位落魄的士人畫家,雖然都是以廬山作為審美載體,卻表現出不同的意味。

沈周的《廬山高圖》是沈周為老師祝壽而作。此圖為淺絳山水,圖中峰巒疊嶂,氣勢奇偉,飛瀑之下有一老叟佇立靜觀念。畫麵布局疏朗,厚重凝練,賓主和諧團聚,渾然一體。

在畫中,人們可以看到,廬山在沈周的心目中,是那樣的奇崛,那樣的巍峨,那樣的高潔!

[旁注]

太醫 古代醫生的職稱。指古代社會專門為帝王和宮廷官員等服務的醫生。“太醫”一職最早誕生於秦朝,據秦有太醫令一職而推斷,既有太醫令一種管理職務的設置,就應該有被太醫令管理的太醫的存在,但因缺乏可靠的資料證實,尚難確認秦時就有太醫一職的設置。

李時珍 (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時人謂之李東壁。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李時珍曾參考曆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800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曆時27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

黃龍派 為臨濟禪之支派,禪宗五家七宗之一,又稱黃龍宗。以慧南和尚為宗祖。慧南為臨濟宗第七祖石霜楚圓之門下,於宋1036年住江西隆興黃龍山,盛弘教化,遂成黃龍派。

唐寅 (1470年~1523年),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和逃禪仙吏等,據傳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故名唐寅,為人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詩文與祝允明、文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畫與沈周、文征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

文征明 (1470年~1559年),原名壁,字征明,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曾官翰林待詔。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真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沈周 (1427年~1509年),明代傑出書畫家。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閱讀連接]

關於朱元璋避難在廬山竹隱寺還有一個故事。傳說,朱元璋在打敗陳友諒建立了明朝,當上皇帝後。一日,他想到那次在竹影寺避難的事,便親自書寫了“竹影寺”3個大字,做成一塊金匾派人送往廬山。

送匾的官員來到廬山,找遍了全山的竹林也沒找到竹影寺,他怕回去不好複命,便將匾額丟在一片竹林邊的荊棘叢中。

待他走下山回頭一看,那竹林中卻出現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廟宇,那塊禦賜的金匾已端端正正地掛在廟門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