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除了在書院講學以外,即潛心著作,留下來的除詩文以外,還有《太極圖說》和《通書》等數種,後人編為《周子大全》。
周敦頤酷愛雅麗端莊、清幽玉潔的蓮花,曾於知南康軍時,在府署東側挖池種蓮,名為愛蓮池,池寬30餘米,中間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兩側有“之”字橋。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賞著縷縷清香和隨風飄逸的蓮花,口誦《愛蓮說》。自此蓮池名震遐邇。
後來,南宋傑出的將領嶽飛也和廬山結下了不解之緣。嶽飛本是河南湯陰人,他曾於1131至1134年隨軍駐於廬山腳下的江州。
就在這段時間,嶽飛數遊廬山,後來他在一首贈廬山東林寺寺主慧海和尚的詩中,概括了他在這個時期的生活和思想。他寫道:
湓浦廬山幾度秋,長江萬折向東流。
男兒立誌扶王室,對主專征滅虜酋。
功業要刊燕石上,歸休終作赤鬆遊。
殷勤寄語東林老,蓮社從今著力修。
這首詩表達了嶽飛想要在年老之時,隱居在廬山的強烈願望。
[旁注]
蘇軾 (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識淵博。他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團練副使 唐代官製,團練使的副職。團練使全名團練守捉副使,負責一方團練,即自衛隊的軍事官職。唐初團練使有都團練使、州團練使二種,皆負責統領地方自衛隊,地位低於節度使。一般都團練使多由觀察使兼任,州團練使常由刺史兼任。
周敦頤 (1017年~1073年),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宋史·道學傳》將周子創立理學學派提高到了極高的地位。周敦頤曾在蓮花峰下開設濂溪書院,世稱濂溪先生,濂溪書院是他講學的講壇,他的學說對以後理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書院 書院之名始見於唐代,但發展於宋代。它是古代的一種地方教育組織,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
嶽飛 (1103年~1142年),字鵬舉,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戰略家、軍事家、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是南宋最傑出的將帥。另外,嶽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
[閱讀連接]
1989年,來自台灣的覺海法師回大陸探親。她不顧年逾古稀,親赴東林寺竭見果一法師,言其不忍看到西林寺荒圮冷落,發願要重建西林寺。覺海法師的想法立即得到九江市各級政府部門及佛教界人士的一致讚同。
覺海法師,於台灣臨濟寺出家。在立誌重建西林道場後,變賣在台產業及積蓄,曆經7年獨資新建西林寺,並立下規矩:不化緣,不攀緣、不求援,不趕經懺。
在重建期間,覺海法師不辭千辛萬苦,夜以繼日,精心籌劃,自行設計,自行施工,日夜在工地督檢質量,采購運輸材料。如今西林寺巍峨屹立於廬山上,重放異彩,覺海法師終於了卻了自己的心願。
富含傳奇色彩的廬山
元朝末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一帶大戰,開初各有勝敗。
有一次,朱元璋被陳友諒打得大敗,一直逃到了廬山,眼看追兵就要趕上,忽然,在竹林深處出現了一座古廟。
朱元璋近前一看,見山門上有破舊不堪的“竹影寺”3個字,便趕緊藏進廟裏。等陳友諒的兵馬趕到,隻見山穀中煙霧彌漫,根本不知朱元璋的去向。陳友諒搜索了半天也不見蹤影,隻好悻悻地走了。
朱元璋在廟裏隻聽得外麵人喊馬嘶,卻不見有人進廟裏來,覺得非常奇怪。過了好一會,看見追兵往山下趕去,他才放心了,打算休息一下再走。
這時,從廟裏走出位老和尚來,手裏捧著一本化緣簿向朱元璋化緣。朱元璋接過那本化緣簿一看,隻見上麵寫著曆代帝王的姓名,自漢朝開始,有劉徹捐銀一萬兩、孫權捐銀兩萬兩、李世民捐銀三萬兩等。
朱元璋看著,心道:真是個貪僧,我登帝位後,一定要把他殺了。但一想,這老和尚以此簿向自己化緣,分明是暗示自己也有帝王之份,心中又有幾分高興。當即向和尚要了筆,在此化緣簿上寫下:朱元璋捐銀四萬兩。隨後還在牆上題了一首詩:
手握乾坤殺伐權,威名遠震楚江西。
清風起處妖氛淨,鐵馬鳴時夜月移。
有誌驅胡安亂世,無心參司學禪機。
蔭蔭古木空留意,三笑長歌過虎溪。
老和尚看著壁上的詩,不悅地說:“出家之人慈悲為本,佛寺非殺伐之地,豈可題這等詩。”當下命小和尚提一桶水來衝掉牆上的詩。
朱元璋笑著說道:“那就待我另題一首吧!”於是,他揮筆又寫了一首,詩道:
廬山竹影幾千秋,雲鎖高峰水自流。
萬裏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全球。
眼觀湖北三千界,勢壓江南十二州。
廬山美景觀不盡,天緣有份再來遊。
和尚看了高興點頭說:“這首詩倒使得。”
朱元璋在廟裏歇了半日。料知陳友諒的兵馬早已下山去了,就繞道回了軍營。
後來,朱元璋便建立大明政權。相傳朱元璋稱帝後,突患熱病瀕於死亡,宮內太醫束手無策。忽報廬山仙人洞的赤腳僧持天眼尊者和周顛仙人贈送溫良藥至,朱元璋服後,立即病愈,朱元璋龍心大悅,讓使者到廬山尋找仙人。
當使者來到仙人洞小道上尋找時,不見寺廟,隻見蒼岩巨石上刻的“竹隱寺”3字。使者稱奇,回京城複命。朱元璋便下旨在刻處旁建“訪仙亭”。
亭側小道也因此稱為“仙路”。過“訪仙亭”沿“仙路”前行,便到“新訪仙亭”。
據說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為完成藥典巨著《本草綱目》,也曾來到廬山采藥,住在廬山的東林寺。
一天,一個右腮紅腫的小和尚,忍著劇烈的牙痛喃喃念經。此時,隻見老和尚取過一枝幹枯的草藥,讓小和尚含在嘴裏,頓時腫消痛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