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秀天下——江西廬山2(3 / 3)

年老道長也起身相讓,拍拍小石哥的肩膀說:“小哥棋藝不凡,請勿謙讓,不妨下一盤試試。”

小石哥推脫不了,隻好入座。壯年道長根本不把小石哥放在眼裏,一落子就猛攻猛打,大砍大殺。小石哥沉著應戰,步伐不亂,暗設陷阱,誘敵深入。年老的道長在一旁觀看,點頭微笑。

正當壯年道長孤軍深入,登高履險時,小石哥突然來一個“香風穿柳”,馬鎖連環,把對方的將軍團團圍住。這時,壯年道長看到自己敗相大露,無法挽回,就把棋子一推說:“這局棋貧道失於大意,輸與你了。請再下一盤,以決勝負。”

小石哥看到天色已晚,宿鳥投林,就起身拜謝說:“剛剛取勝,實是道長相讓,天色不早,就此告辭了。”

壯年道長起身阻攔,說:“小哥請慢走一步。太陽落山,貧道自有辦法。”

說著,他從懷裏摸出一張白紙,用剪刀飛快地剪成一個圓餅,吹了口氣,向外一拋,頓時一輪紅日冉冉從西山升起,照耀著洞中如同白晝。老年道長一旁笑道:“你能使紅日不落,但小哥的肚子還是餓的。”

壯年道長“哦”了一聲,忙喚童子從裏洞端出一盤蟠桃,放在石桌上,對小石哥說:“深山苦寒請小哥吃幾個桃子消暑解渴。”

小石哥早就感到肚子餓了,也就不客氣地吃了兩個桃子,頓覺神清氣爽,精神百倍。吃完桃子,賓主雙方重新入座,擺好棋子,又殺了一盤。小石哥心想,不如殺個平局,彼此無礙,自然讓我回家。於是他改變戰術,雙方板成了和局。

這時,小石哥再次拜辭。可是年老的道長又拖住下棋,小石哥盛情難卻,隻好又與老道對弈起來。在此盤對弈中,小石哥以其精湛的棋藝,表演了一係列激動人心的連珠妙殺,直殺得老道損兵折將,狼狽不堪。最後隻得含笑而起,向小石哥認輸。

此時,老道人見小石哥實為棋中聖手,有意挽留他洞中學道,小石哥執意不肯。老道見小石哥執意不肯,隻好實言相告。

原來他倆是八仙中的漢鍾離和呂洞賓。隻因明年端陽,王母娘娘要舉行蟠桃會,儒、釋、道三家照例要舉行棋賽。鑒於上屆棋賽,道家敗給佛家,太上老君感到臉上無光,要在十二洞天中物色高手,在明年三教棋賽中一顯身手。故此漢鍾離看中了小石哥,想度他成仙,收為道家門徒。

聽了老道漢鍾離的一番話,小石哥思忖半晌,誠懇地說:“弟子承仙翁厚愛,本應相從,隻因家中還有河妹相守,恕難從命。”

漢鍾離點了點頭,應允小石哥回家。為感謝小石哥指教棋藝,臨別時,命童子取出仙桃兩個,此桃乃王母園中蟠桃,吃了可返老還童。

並進而告之:“洞中方一日,世上幾十年。如今小河妹已變成盼郎歸而哭瞎雙眼的老太婆了,此蟠桃河妹吃後,可重返青春。”

果然不出漢鍾離所料,年邁的小河妹吃了蟠桃,一夜之間,白發變黑,相貌一如50年前,俊秀動人。村中人無不驚異這蟠桃的仙力。

廬山不僅山水名揚天下,山上的人文建築也為曆代文人墨客所稱道,廬山上的東林寺就是其中之一。

唐代詩人杜牧曾經遊覽過廬山,並在其作品中提到了東林寺。他在他的《行經廬山東林寺》中這樣寫道:

離魂斷續楚江堧,葉墜初紅十月天。

紫陌事多難暫息,青山常在好閑眼。

方趨上國期幹祿,未得空堂學坐禪。

他歲若教為範蠡,也應須入五湖煙。

到了817年唐代,初夏的一天,白居易來到廬山,寫下了《大林寺桃花》這首詩,詩中寫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這首七絕是一首紀遊詩,詩意是說初夏時節詩人來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開的桃花。

這首詩短短四句,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麼深奧、奇警的地方,隻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絕晚”和“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做了一番記述和描寫。但細讀之,就會發現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寫得意境深邃,富於情趣。

山上的人文建築除了東林寺和大林寺還有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位於廬山五老峰東南,建築麵積為3800平方米。山環水合,幽靜清邃。書院始於唐代。據說南唐時期,唐代詩人李渤隱居這裏讀書,養一白鹿自娛,人稱白鹿先生。後來,李渤任江州刺史時,便在這裏築台榭,植花木。

到了940年,南唐政權在李渤隱居的地方建立學館,稱“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這是一所與金陵國子監相類似的高等學府。

到了宋代,江州的鄉賢明起等人,在白鹿洞辦起了書院,“白鹿洞書院”之名從此開始,但不久即廢。直到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重修書院之後,朱熹不僅重修了白鹿洞書院,而且還建立了嚴格的書院規章製度。從此,白鹿洞書院開始揚名國內。

自朱熹之後,白鹿洞書院“一時文風士習之盛濟濟焉,彬彬焉”,成為了宋代傳習理學的重要場所。

存留下來的白鹿書院建築群,建築體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白鹿洞書院坐落在貫道溪旁,有欞星門、泮池、禮聖門、禮聖殿、朱子祠、白鹿洞、禦書閣等主要建築。

其中禮聖殿是書院中等級最高的建築物,歇山重簷、翼角高翅,回廊環繞,但與一般文廟大成殿有所不同,而是青瓦粉牆,使這座恢弘、莊嚴的殿堂,又顯出幾分清幽和肅穆,與四周坡屋麵、硬山造帶有民間風格的建築和諧、協調。在禮聖殿的石牆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畫像石刻。

禮聖殿東側的朱子祠是為紀念朱熹而建。朱子祠後有一石洞,內有一頭石雕的白鹿。據《白鹿洞誌》記載:

初,鹿洞有名無洞。嘉靖甲午,知府王溱乃辟講修堂後山,為之築台於上。知府何岩鑿石鹿於洞中。

白鹿洞原是以山峰環合似洞而得名,存留下來的石洞和石鹿,是後來明代修鑿的。

在朱子祠之東廂,設有碑廊,內嵌宋至明清古碑120餘通,這是後來為保存文物古跡而新建的。在這些古代碑刻中,有朱烹的手書真跡,也有署為紫霞真人的明代狀元羅洪先的《遊白鹿洞歌》。

這些名跡,筆鋒莊重遒勁,運筆猶若遊龍。它們既是彌足珍貴的書法藝術品,又是具有研究價值的重要曆史資料。

在朱子祠前,與禮聖殿並列的是一座兩層樓閣,即“禦書閣”。閣前有桂樹兩棵,相傳是朱熹手植。這裏古樹濃蔭,陽光穿過樹隙在地麵上灑下斑駁的小光圈,風吹樹動,光影搖晃,有如微波蕩漾的湖水,顯得環境清幽,風景宜人。

在欞星門西北隅,不僅有曲徑通幽、山石林泉之美,而且還有“釣磯石”、“漱石”、“鹿眠場”和“流杯池”諸勝跡。在漱石和流杯池上,均因有朱熹手書“漱石”、“流杯池”石刻而得名。

“鹿眠場”相傳唐代詩人李渤飼養的白鹿就睡在這裏。而釣磯石上,也刻有朱熹的手書“釣台”兩字。據說當年朱熹常在此垂釣,實際上這裏水淺泉碧流急,很少有魚,故後來明代劉世揚又在石上加刻“意不在魚”4字,可謂中的之妙語。

白鹿洞書院擁有的山林保存了廬山的原始森林和原生植被,有千年古鬆18棵,有柳杉、水杉、紫荊、紅楓、銀杏、廣玉蘭、珍珠黃楊、紅葉繼木等珍稀植物。山上林木蔥蘢,山下流水潺潺,這是白鹿洞書院擁有的一份自然遺產。白鹿洞書院融於大自然之中,占盡了自然風光之美。

白鹿洞書院環境優美,風光如畫,門前貫道溪上的拱橋和橋頭磯上的小亭與碧水青山相映生輝,成為古道來書院的前奏,成為書院的標誌和景觀。

[旁注]

唐明皇 (685年~762年),即唐玄宗李隆基,亦稱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

呂洞賓 原名呂岩,字洞賓,道號純陽子。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師,鍾、呂內丹派、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

象棋 又稱中國象棋。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屬於二人對抗性遊戲的一種,暗棋閣也是其中一種傳統玩法,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更有文人墨客為象棋譜寫了詩篇,使象棋更具有一種文化色彩。

端陽 即端午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午日節、五月節等,是我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和艾葉,薰蒼術和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

鍾離權 姓鍾離,名權,字雲房,一字寂道,號正陽子,又號和穀子,漢鹹陽人。因為原型為東漢大將,故又被稱做漢鍾離。全真道尊他為正陽祖師,後列為北宗第二祖,亦為道教傳說中的八仙之一。他的神仙傳說起於五代、北宋。

杜牧 (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白居易 (772年~846年),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我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和《琵琶行》等。

國子監 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為我國古代教育體係中的最高學府,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明朝時期行使雙京製,在南京、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北京國子監始建於1306年,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

朱熹 (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穀老人、滄州病叟、逆翁。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製。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李渤 (773年~831年),字濬之,拜仲兄涉偕隱盧山,更徙少室。工詩文,書、畫亦皆可喜。著有《唐書本傳》、《集古錄》。他曾與兄李涉一同在白鹿洞、棲賢寺一帶讀書。他在白鹿洞養了一隻白鹿、並常隨白鹿外出走訪與遊覽。因此,時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其讀書處稱白鹿洞。

[閱讀連接]

廬山白鹿洞書院碑刻數量之多,內容之廣,書法之精,在全國除收藏碑刻為主的文保單位外是罕見的。這些碑刻是白鹿洞書院的史書,真實地記錄了書院的興衰和活動,從史料上充實和豐富了白鹿洞書院的文化內涵,體現了書院文化的特色,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

白鹿洞山水間的摩崖題刻,是曆代文人寄情題詠留下的墨跡,為自然景色帶來了人文的、書院的氣息。

這些摩崖題刻集文學、書法於一體,具有吟詠和觀賞價值,引人入勝,耐人品味。一塊碑刻,一方摩崖,都與白鹿洞書院的曆史和文化分不開,是白鹿洞書院文化遺產重要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