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柔之美——湖泊底蘊5(1 / 3)

陰柔之美——湖泊底蘊5

華北明珠——河北白洋澱

傳說渤海龍王敖玉,生了9個龍子,接連9個龍子都到了該成親的年齡。龍宮水族,雖然美女如雲,但是偏偏他們一個也不愛,龍王龍母很著急。

這天,觀音菩薩赴蟠桃會回來,途經渤海時,就從袖內取出一顆蓮子托在手心上,這顆蓮子是觀音特意從瑤池摘來的。然後,觀音用柳枝從瓶中蘸出幾滴水,將蓮子潤裂開了。

蓮子變成了一個白衣姑娘,菩薩賜名明珠,並告知:“你的使命,是以身造福一方百姓,我有四句真言,你且牢記。”

明珠跪拜:“菩薩請講。”

菩薩念道:“九龍任先婿,九九難歸一,以死求永生,西尋安心地。”

明珠不懂:“請菩薩明示。”

菩薩說:“此乃天機,不可泄漏。你速去渤海龍宮,三月內我不說,你自會明白。”說完,菩薩就返回了南海。

明珠投身渤海。龍王已接到菩薩法旨,知道有一仙女來龍宮選婿。明珠的到來使龍王龍母喜出望外,許諾說:“你選中那個龍子,就立為太子,將來繼承王位。”

9個龍子,無不為明珠的美麗而傾倒。明珠住在龍宮,九位龍子倍加關懷,各獻其能,討明珠的喜歡。他們都希望這位仙女能把愛的彩球拋向自己。

有時,他們共同做遊戲,明珠會變成一顆鬥大的珍珠,在空中上下翻滾,與九龍子互相追逐嬉戲,名日“九龍戲珠”。

明珠在龍宮隻住了80天,還差一天就九九八十一天了。選婿也隻能是九龍之一,因為,9個龍子都深深地愛上了她,並各自立下誓言:“龍太子可讓,非明珠不娶!”

其中,屬瀦龍、瀑、漕3個龍子脾氣最粗暴,曾經揚言道:“誰敢娶明珠,就刀槍相見!”所以不論明珠嫁給其中任何一個龍子,都會讓他們兄弟拚個你死我活。

明珠感到焦慮不安,她想找個安心之地避一避。她忽想起菩薩說過“以死求永生”的真言。所以,明珠為了不給龍宮惹禍,就決定以死來報答九龍子對她的癡愛。

這天夜裏,明珠離開龍宮,駕雲西去。走了約一個時辰,她低頭看見一座城池,名叫安新。安新,安心!明珠心裏一亮,便對菩薩的四句真言頓有所悟,但仍不知怎樣去造福這一方百姓。

這時,九龍子一齊追來,明珠顧不得多想,一頭紮進安新地界。當時,這裏連年大旱,地皮都硬如石了。

明珠落地,化做一片清水。眾龍子趕到,知道這清水便是明珠的化身,他們大哭一場,淚飛頓作傾盆雨,這裏就變成了一片汪洋。當年,岸邊就長出了鋪天蓋地的蘆葦。秋風一吹,葦絮飄飄,如同白雪。

人們說,這葦絮是明珠的白衣變成的,就給這片汪洋起名叫白洋澱。明珠落地處,長出了滿澱荷花,這裏就成了荷花澱。

9個龍子為使白洋澱永不幹涸,讓明珠永生,都沒回龍宮,就變成了澆灌白洋澱的9條河流。從此,“九龍戲珠”永留人間。白洋澱荷香魚肥,風景秀麗,被譽為“華北明珠”。

曆史上的白洋澱,也有許多變化。在春秋戰國時期,白洋澱處於燕趙兩國的交界之處,史稱“燕南陲,趙北際”。

公元前314年,燕昭王沿著古黃河流經白洋澱的北岸,築起一道長達250千米的東西走向的燕長城,阻止澱水北泛。從此,奠定了白洋澱從古至今的北界。

後來,東漢白洋澱的變化,受著自然條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那是東漢末年,曹操為了統一北方,由於軍需運輸的需要,開鑿了白溝水渠和平虜渠等,使許多河流同歸於海,從而形成了後來的海河水係,所以白溝水渠和平虜渠的開鑿對白洋澱水域的變化有一定影響。

後來,隋王朝統一了全國,為了溝通南北水道,修通了一條以洛陽為中心、南抵餘杭、北達涿郡的大運河,叫永濟渠。但永濟渠的開挖,使發源於太行山的河流洪水排泄受阻,造成了河道中下遊決口漫溢,使低窪處積水成為了澱泊。

在北宋時期,為了抗禦契丹的侵擾,太平興國年間采取“導水實其陂澤,築堤貯水為屯田”的辦法,開河引水與澱泊相連,形成了一道西起保州、東至天津的“泥沽海口”屯田防線。

這條防線“深不可以舟行,淺不可以徒涉”,既限製了契丹的侵擾,而且同時又有利於農業的發展。白洋澱就是這條防線中的一段。據史書《宋史·河渠誌》記載:

東南起保安軍,西北雄州,合百家澱,黑羊澱、小蓮花澱為一水,衡廣六十裏,縱二十五裏或十裏,其深八尺或九尺。

東起雄州,西至順安軍、合大蓮花澱、洛陽澱、牛橫澱、康池澱、疇起、白羊澱為一水,衡廣七十裏,縱三十裏或四十五裏,其深一丈或六尺或七尺。

以前的“白羊澱”就是後來的“白洋澱”。隨著屯田防線的形成,沿線引水灌溉,開辟了稻田。

同樣是北宋時期,白洋澱邊的州縣,為了防禦澱河河流洪水危害,相繼在白洋澱邊築堤。宋仁宗慶曆年間,任丘在白洋澱水域東側築堤。

白洋澱北側,安州城北,易水河畔都築有古堤,自此之後白洋澱就開始有古堤環繞了。正是這些堤壩,對宋代以來白洋澱湖盆地貌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但是,由於後來為了修建宮殿而大肆砍伐了太行山林木,破壞了唐、宋時期茂密的森林植被,造成山區水土流失。曾經發源於太行山的河流,由於下遊河道的淤塞,汙泥的淤積、退縮,以致湮廢。

地處唐河、沙河下遊的白洋澱,在明弘治元年,也就是1488年之前已經成為了平地,“地可耕而實,中央為牧馬場”。

後來,明代唐河流至蠡縣境內,稱為楊村河。原經蠡縣洪善堡村南,東流入河間,1517年自藺家圈口北決,經幾地,流入白洋澱,使白洋澱再度成為積水澱泊。曆史上寫道:“楊村一河決入,始成澤國”。

明朝嘉靖、萬曆年間,白洋澱水域寬闊,遍布菱、荷、蘆葦,風景秀麗,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讚美白洋澱的詩句,將白洋澱比作西湖、洞庭、太湖一樣美麗。

1532年,白洋澱堤防不堅固,潰堤決口,工部郎中徐元祉受命賑災,在上言治理直隸省的水患之策中,提到“白洋澱”之名稱,上書中寫道:

一浚支河,令九河之流,經大清河,從紫城口入;經文都村,從涅槃口入;經白洋澱,從藺家口入;經章哥窪,從楊河村入。

1540年修撰的明嘉靖《河間府誌》,白洋澱這個名稱才載入史書,書中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