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柔之美——湖泊底蘊4(2 / 3)

從1581年,洪澤湖大堤就開始增築直立條石牆護麵,曆經明清兩代171年,使用千斤條石60000多塊,達60萬立方米以上,且規格統一,築工精細,充分展示了我國古代水利建設的高超技藝。

洪澤湖大堤不僅保護著下遊地區的萬頃良田和千百座村鎮,而且攔蓄的豐富水源為航運、灌溉等提供了便利。據民間傳說,大堤每一彎都有梁山中一位好漢值守,時刻提防滔滔湖水為害下遊的人們。

洪澤湖位於江蘇的西北部、蘇北平原中部西側、淮安與宿遷兩地境內。南望低山丘陵,北枕黃河,東臨京杭大運河,西接崗坡狀平原,西納淮河,東泄黃海,南往長江,北連沂沭,淮河橫穿湖區,為淮河中下遊結合部。

洪澤湖發育於淮河中遊的衝積平原上,原是泄水不暢的窪地,後來因蓄水形成許多小湖。洪澤湖是一個淺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內,最大水深5.5米。湖水的來源,除大氣降水外,主要靠河流來水。流注洪澤湖的河流集中在湖的西部,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

洪澤湖水生資源豐富,湖內有魚類近百種,以鯉、鯽、鱅、青、草、鰱等為主。洪澤湖的螃蟹也是遠近馳名的。洪澤湖小龍蝦屬蝦中佳品,其個體大,肉質鮮嫩,受到各地人們的青睞,尤其以“盱眙龍蝦”“洪澤湖清水小龍蝦”馳名。

此外,洪澤湖的水生植物非常著名。蘆葦幾乎遍布全湖,繁茂處連船隻也難以航行。蓮藕、芡實、菱角在曆史上都素享盛名,曾有“雞頭、菱角半年糧”的說法。

曆史悠久的洪澤湖,給人們留下了很多寶貴景點。甘泉般的湖水,養育著千百萬人民。湖內既有魚鱉蝦蟹,又有雞鴨鵝鳥,還有各種各樣的水生植物。

廣闊的湖麵,時而波濤滾滾,大浪排天;時而風平浪靜,湖水如鏡。極目遠眺,白帆點點,機聲隆隆,南來北往的運輸船隊,川流不息,左右穿梭的漁船,魚肥倉滿,爭相輝映,構成了一幅美麗動人的圖畫。

有著1800年曆史的防洪屏障,宏偉的土堤,壯觀的石牆,青翠的綠柳,遠遠望去宛如一條移遊欲飛的巨型青龍的百裏長堤。

那茂密的林蔭,新鮮的空氣,清脆的鳥鳴,和煦的湖風,人行其中,猶如步入仙境,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洪澤湖的汛期水深、風疾、浪大,直接威脅著湖中漁民的安危。湖東岸原有蔣壩、高良澗兩座避風港。

隨著水運的發展,當時加固洪澤湖大堤時,增建了九龍灣、夏家橋、周橋三座避風港,後來又在洪澤湖心建了一座避風港,另加三座船閘,共有9處可供漁民避風之用。這些避風港,四周皆用石工砌成,安全係數較大。

船泊其中,在船頭仰視,儼如數十仞之城牆;港塢外,浪花飛雪騰湖麵,百裏狂濤撼大千。出航時,千篙撥得煙霞亂,萬裏航行捷足先。仔細觀看,品味無窮,別有一番景象。

位於洪澤湖東岸的三河閘、二河閘、高良澗、進水閘之間的泄洪大閘,全都承擔洪澤湖泄洪重任。閘身雄偉壯觀,作用非凡無比。蓄水時,固得天池掛碧空,煙波浩渺有無中;泄洪時,滔滔巨浪歸江海,滾滾狂濤走巨龍。

在洪澤湖的南岸,淮河入湖處的老子山,古稱丹山,相傳我國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曾在此煉丹,故而得名曰老君遺蹤。直到後來山上還有煉丹台、青牛蹄跡和鳳凰墩等。古人曾用這句話來形容:

石上青牛留足跡,爐中紅火照仙顏,

洞存石鏤去崖處,鳳起山岡霄漢間。

龜山位於老子山南側,山形如龜,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古稱龜山鎮,為秦漢以來曆史名鎮,留有夏禹治水之遺跡。

清末時山上有寺廟12座,還有建築宏偉的洪澤都司署。龜山鎮在清代為清河縣,是南陲重鎮,扼立於淮河入湖口處,是淮運分流的天然魚嘴,孤峰峙立,砥柱中流。登山縱目,千裏長淮,八方煙雨,盡收眼底。

龜山上有很多古跡,如安淮寺、水母井、古銀杏樹、淮瀆碑、名人石刻等,都被人們保護下來了。

明祖陵位於洪澤湖南岸,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三代陵墓,始建於1385年,用了將近28年的時間才完成,清康熙19年時被大水淹沒。

後來洪澤湖水位枯竭,祖陵的正殿、神路相繼露出,石刻雕群經維修後,恢複了原來栩栩如生的麵貌。

每當黎明之際,來到臨淮頭,站在防洪大堤上,極目東眺,一輪紅日從碧波如鏡的湖麵上冉冉升起,那燦爛朝霞,閃耀金波,捧出即將出浴的金娃,搖晃於水盆之中,此情此景,較之泰山觀日有過之而無不及。

臨淮頭地處泗洪縣城東南,為洪澤湖北岸之半島,三麵臨水,古時為臨淮郡誌,四麵圩堤環抱,像一顆璀璨明珠飄浮在碧波萬頃的湖麵上。

洪湖之濱,半城之陽,地居高崗,迎湖遏浪,墓隱丹楓,塔聳碧雲,花草鬆柏,四季常青,每當清明祭掃,人群絡繹不絕。

據史料記載,曆史上洪澤湖大堤多次潰決,僅明清兩朝的280年間,就決口140餘次。當時清王朝除廣集民工修築外,決定鑄造鐵牛,以期鎮水,去除洪災。

1701年,大司馬張遂寧等,於端陽節午時在高良澗開始鑄造鐵牛,鑄成後的鐵牛分置在洪澤湖大堤各危險要段。張遂寧鑄造了九牛二虎一隻雞,是用以鎮水的,所以就被稱為洪澤湖鎮水鐵牛。

鐵牛是生鐵鑄成,後來除牛角均已殘缺以及部分銘文鏽蝕外,其餘保存較為完好。鐵牛身長1.70米,寬0.57米,高0.68米,有厚0.07米的一塊鐵板與牛身鑄為一體,共重約2.250噸。

牛身肩肋處鑄有陽文楷書銘文,後來人們從銘文得知,鐵牛是用來鎮水的。銘文道:

惟金克木蛟龍藏,惟土製水龜蛇降,

鑄犀作鎮奠淮揚,永除錯墊報吾皇。

鑄造的鎮水之物,牛身略小於真牛,腹部有鑄詞,已有300多年曆史。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哲學思想,立“九牛二虎一隻雞”於大堤之上。

後來是虎歸森林,鳥飛遠去,隻有憨厚的鐵牛與洪澤湖朝夕相伴,可惜僅存5頭了。其中兩頭在蔣壩三河閘管理處,兩頭在公園和高良澗進水閘,一頭在淮陰高墊。

洪澤湖是一座有別於長江四大自然湖泊的巨型人工水庫,它是先民抵禦“黃淮並漲”和實施“治河保運”治水方略的偉大工程。由於湖區地貌為西北向東南傾斜,萬頃湖水全賴湖東一線長堤擋住。沒有古堤,也就沒有“古為今用”的洪澤湖。

在治淮以前,洪澤湖汪洋一片,既無固定湖岸,又無一定形狀。人們參照對淮河的治理,對洪澤湖也進行了整治。

洪澤湖的千年古堤就是曆代為治水而建的,與都江堰齊名,幾乎全用玄武岩的條石砌成,蜿蜒曲折有一百零八彎之說。

遠遠望去,宛如一座橫亙在湖邊的水上長城。是捍衛洪澤湖大堤東側數千萬人口和生命財產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洪澤湖的湖麵遼闊,資源豐富,類型多樣,開發曆史悠久,因此,洪澤湖是真正的“日出鬥金”之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