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柔之美——湖泊底蘊3(1 / 3)

陰柔之美——湖泊底蘊3

神仙洞府——湖南洞庭湖

相傳在那古老的年代,東海龍宮三公主到天庭拜見玉皇大帝時,失手摔破了一隻淩冰碗,玉帝大怒,便命太白金星領三公主到凡間受點苦難。

三公主和太白金星便化作流民爺孫倆模樣,找到平原上的一家姓卿的財主家。財主家擁有萬貫家財,良田千頃,九進大宅院,樓高三層,氣派無比。

老兩口有一雙兒女,但一直都沒有婚配。一家四口都是愛財如命的吝嗇鬼,財主婆的心腸更是歹毒無比。由於卿家聲名狼藉,鄉民無不恨之入骨。

三公主對太白金星說:“爺爺,這戶人家真的好富有啊!珍珠瑪瑙用鬥盤曬,金錢糧米就不知有多少啊!就在這裏住吧!”

爺爺說:“好,走吧!”

卿財主見走進來一個白發公公和一位美貌姑娘,連忙問道:“請問長者到此何事?”

太白金星迎上前去,答道:“老翁姓白,東海人氏,兒子兒媳早年病故,膝下隻有這個芳齡十六的孫女,早聞員外令郎聰穎過人,因故還未婚配,所以我特意將孫女帶來相許,不知您意下如何?”

卿財主聽了,忙招呼落座,喚侍人前來敬茶,自己跑到後房,找老婆商量去了。

財主婆來到客廳,見了貎美的三公主,不覺動了心意,就對太白金星說:“好吧,老爺爺!今天正好是黃道吉日,就讓他倆成親吧!”

當夜,卿家張燈結彩,看二人入了洞房,太白金見三公主完了婚事,就悄然返回天庭複旨去了。但是,誰知這家人第二天不僅對三公主做的飯菜不斷指責,還讓三公主到山上去放羊。

秋天到了,涼風瑟瑟,三公主趕著羊群上山,有氣無力地甩著羊鞭子,想著遠在東海的龍王父親。她來到後山,一個書生打扮的書生與她不期而遇,原來這個書生就是來看望三公主的仙界書童,三公主隨即將在卿家的遭遇對書生詳細地說了一遍,又將自己寫的血書塞在親手為父親做的壽鞋裏麵。

書童回到東海,跟龍王說了三公主的遭遇,龍王大怒,要給三公主報仇。

自從逼三公主到山上牧羊後,卿家人還派人仆人暗中盯梢。仆人見有書生模樣的人去找三公主,就趕緊告訴了卿家老婆子。仆人還把事情添油加醋地描述了一遍。

卿家老婆子來到廚房查看,隻見大水缸裏水波蕩漾,有兩隻牛角似的東西伸出水麵,老婆子好生奇怪,上前一摸,隻見角叉一拱,一條大青龍張牙舞爪地從大水缸裏躍了出來,嚇得老婆子“哎呀”一聲,癱倒在地。

大青龍頭一伸,尾一擺,一綹粗大的水柱破缸而出。接著,“轟隆”一聲巨響,地裂天崩了……接著又是一聲巨響,除了平民百姓居住的赤山外,整個卿家院落連同方圓八百裏的平地,統統陷落了下去,成為了煙波浩渺、深不可測的大湖泊。

大湖泊是由大青龍鑽的一個洞形成的,人們說這個洞就連著龍庭,因此,人們就稱這個大湖泊叫洞庭湖。

“洞庭”一詞,最早見於楚國著名辭賦家屈原所著的《楚辭》。屈原在他的詩篇中多次提到“洞庭”。如《九歌·湘君》中有“駕飛龍兮北征,吾道兮洞庭”,《九歌·湘夫人》中有“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屈原在洞庭湖畔度過了近20年的流放生活。從《九歌》推測,“洞庭”之名始於2300多年前。

在曆史上,對“洞庭”名稱的由來,仁智各見,眾說紛紜。《山海經·中山經》稱:

又東南一百二十裏,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

有人稱,《山海經》所提“洞庭之山”就是後來洞庭湖中的君山;“帝之二女”就是指屈原詩中所稱的“湘君”和“湘夫人”。

據史料記載,洞庭湖原為古雲夢澤的一部分,在春秋時期,“夢”在楚方言中為“湖澤”之意,與“漭”相通,洞庭湖本為華夏第一大淡水湖。

當時的雲夢澤橫穿湘鄂兩省,麵積曾高達40000平方千米,因此西漢時期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司馬相如在《子虛賦》有“雲夢者八九百裏”之說。

後由於長江泥沙沉積,雲夢澤分為南北兩部分,長江以北成為沼澤地帶,長江以南還保持著浩瀚的水麵,因此稱之為洞庭湖。

但是,由於當時洞庭湖夾在沅、資二水之間,所以湖泊水體很小,並沒有讓人注意到它,因此秦漢以前的著作《尚書》、《周禮》、《爾雅》、《呂氏春秋》、《淮南子》等都沒有把它列入古代有名的湖澤之內。

在東晉時,洞庭湖逐漸擴展,隨著荊江內陸三角洲的擴展和雲夢澤的漸漸萎縮,以及荊江江陵河段金堤的興建,奔騰的長江來水,進入凹陷正在下沉中的洞庭沼澤平原,從而形成一片煙波浩瀚的巨澤。

南朝宋時文人盛弘之在地理著作《荊州記》中這樣描繪:

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數百裏,日月出沒其中。

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為《水經》作注時,便充分反映了洞庭湖擴展的這一巨大變化。他指出湘、資、沅、澧,“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會大江”。並雲:

湖水廣圓五百餘裏,日月若出沒於其中。

曆史上洞庭湖區一直處在緩慢的下降當中,再加上古代荊江分水口大多在北岸,南岸的洞庭湖區,很少受到長江泥沙的影響。

到了唐宋時期,洞庭湖水麵進一步向西擴展。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描繪了洞庭湖湖麵的遼闊及雄偉氣勢。他在《遊洞庭湖》詩中寫道: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雲。

在明、清之際,洞庭湖的麵積繼續擴展。明朝嘉靖、隆慶年間,明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張居正為了保護在湖北安陸的“顯陵”以及他自己家鄉江陵的安全,他采取了“舍南救北”的方針,在荊江北岸築起長堤,使北岸穴口基本堵塞。

從此,長江水沙多由荊南排入洞庭湖區,在來水有增無減的情況下,洪水期湖麵的水域不斷擴展,逐漸有了西洞庭湖與南洞庭湖的形成。

這一洞庭湖向西南擴展的形勢,一直延續到清道光年間,這是洞庭湖的全盛時期。清鹹豐二年及同治十二年,荊江南岸相繼發生藕池及鬆滋決口,加上原有太平、調弦兩個出口,形成4個出口分流的局麵,荊江泥沙大量流入洞庭湖,這使得湖區沉積量遠遠超過湖盆構造的下沉量。

後來,湖泊一直經曆著自然淤泥消亡的過程,特別是隨著泥沙的淤積和盲目的圍墾,使洞庭湖麵積不斷縮小。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的北部不斷向沼澤化演變,洞庭湖呈現一派水流沼澤、河網平原的地貌景觀,東、南、西三麵環山,北部敞口的馬蹄形盆地,西北高,東南低。

洞庭湖位於湖南省北部,長江中遊南岸,由南、東、西洞庭湖三個重要濕地組成,是長江極為重要的吞吐調蓄型湖泊。

洞庭湖南納湘、資、沅、澧四水彙入,北由東麵的嶽陽城陵磯注入長江,號稱“八百裏洞庭”。洞庭湖據傳為“神仙洞府”的意思,可見其風光之綺麗迷人。

洞庭湖浩瀚迂回,山巒突兀,其最大特點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漁帆點點,蘆葉青青,水天一色。春秋四時之景不同,一日之中變化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