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柔之美——湖泊底蘊2(1 / 3)

陰柔之美——湖泊底蘊2

魚米之鄉——江蘇太湖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王母娘娘的壽辰,玉皇大帝叫四大金剛送去了一份厚禮。王母娘娘看見後,高興得連嘴都合不攏了。

原來,玉皇大帝送的是一個大銀盆,裏麵有72顆特大的翡翠,而且還有各種玉石雕琢的飛禽走獸,簡直就是一個聚寶盆。這個大銀盆遠遠望去,好像一隻精致的大盆景呢!各路神仙都讚不絕口。

王母娘娘做壽誕,舉行蟠桃盛會,因為沒有請弼馬溫孫悟空,結果孫悟空發了脾氣,他就大鬧天宮。他見一樣打一樣,當他看見玉帝送的大銀盆時,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便一棒子打了下去。

銀盆從天上落到地上,在地上砸了個大洞,銀子便化作了白花花的水,形成了一個36000頃的湖,因為這個湖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天”字上麵的一橫落在下麵就為一點,也就是“太”字,所以人們就把這個湖叫叫做“太湖”。

那72顆翡翠就變成了72座山峰,分布在太湖的四周。銀盆裏玉石雕刻的魚,就變成了太湖裏肌白如銀、肉嫩味鮮的銀魚。銀盆裏玉石雕刻的飛禽,就變成了對對鴛鴦。銀盆裏那些雕刻的走獸,就變成了湖邊樹林裏的野獸。

有了太湖之後,人們都感歎它的神奇,都逐水草而居,不斷搬遷到太湖邊居住,希望粘粘太湖的靈氣。久而久之,人越聚越多,逐漸形成了太湖縣。

太湖縣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縣,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太湖縣隸屬於楚國。後來在太湖小池出土了一批罐藏的楚國時期銅貝幣,說明了太湖的悠久文明。

到了秦朝,秦始皇在公元前223年滅掉了楚國,設置了九江郡,也就是後來的壽縣城關。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時,改屬衡山郡,也就是後來的湖北黃岡之北和皖縣西南地區。

公元前 206 年,西漢時,太湖縣改屬番君吳芮衡山國的皖縣地。公元前 203 年,改屬英布的淮南國衡山郡。公元前 173 年,淮南國被廢除,衡山郡直屬漢廷。後來又不斷更換所屬和設置。

在三國時期,太湖屬於吳國揚州廬江郡皖縣西南地區。在西晉時, 280 年,廬江郡屬揚州廬江郡皖縣地域。在東晉時, 413 年,新設置了晉熙郡及懷寧縣,均管轄原來皖城,屬於豫州。東晉末年,又在後來太湖縣境內設置了青城縣,屬於晉熙郡。

太湖縣是我國佛教禪宗文化的發祥地。310年,就有西域高僧佛圖澄來此建寺造塔。他曾是我國佛教史上第一個爭取朝廷把佛教納入官府保護之下的人。

南朝太祖在448年,設立太湖左縣。後來南朝又設立龍安郡,下轄有太湖左縣和東陳縣。

隋朝在583年,廢郡改州,晉熙郡改名為熙州,太湖左縣改名為晉熙縣。後又將晉熙縣恢複太湖縣的名字,去“左”字,屬於同安郡。

唐朝在621年,改名為太湖,隸屬於舒州,縣名一直沿用。

朱元璋建立明朝,改為洪武元年,當時太湖縣隸屬江南行省安慶府。先後安慶府直屬中書省、直隸六部、南京等。

清朝順治期間,太湖縣隸屬於南直隸安慶府。1645年,安慶府改屬江南省。1662年,安慶府改屬江南省安池太道。先後還治蕪湖、改屬安徽安池太道、裁安池太道、江安十府儲糧道、寧池太廣道、廬鳳道、皖南道。太湖所在區域之所以有這麼悠久的曆史,完全是因為地理位置太過重要所致。

太湖位於江蘇南部,全部水域都在江蘇境內,湖水南部與浙江湖州相連。它是我國東部近海區域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

太湖橫跨蘇州的吳中、相城、虎丘、吳江和無錫的濱湖、宜興以及常州的武進,最後還有湖州的金湖岸線。太湖分別由蘇州、無錫、常州三地管轄。太湖南岸從父子嶺起,沿湖岸線為蘇浙行政區域分界線,湖州太湖沿岸線長57.86千米。

在古時候,太湖又稱震澤、具區、笠澤、五湖等,過去認為太湖是由長江、錢塘江下遊淤泥填海灣而成。還有一種說法是,在近一萬年前由隕石撞擊形成的湖蕩區,產生了太湖、陽澄湖、澱山湖、滆湖、汾湖等眾多湖蕩。因為是隕石猛烈撞擊而產生了一次較強大的地震破壞,所以古人稱太湖為震澤。

在古代,太湖有“一湖跨三州”之說,主要水源有兩處:一處是來自浙江天目山的苕溪,在湖州以下分為70多條河流注入;另一處來自江蘇宜溧山地北麓的荊溪,分別由太浦、百瀆等60多條河流注入。

太湖水由北東兩麵70多條河流下泄至長江,主要有下遊的婁江、吳淞江、黃浦江為主的“三江”。其中黃浦江是最大泄水河道,其餘諸河流量較小,每因海潮頂托或江水上漲而倒流。

整個太湖水係,共有大小湖泊180多個,連同進出湖泊的大小河道,組成了一個密如蛛網的水係。這對航運、灌溉和調節河湖水位都十分有利。江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從鎮江口引長江水南流,穿過太湖水係眾多的河流和湖蕩,成為這個水網的重要幹流。

太湖中有島嶼40多個,以西洞庭山最大。東岸、北岸有洞庭東山、靈岩山、惠山、馬跡山等低丘,山水相連,風景秀麗,為著名遊覽區。

據清代地理學家顧祖禹所著《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太湖在蘇州府西南15千米,常州府東南40千米,浙江湖州府北14千米。其濱江之縣為:

蘇州的吳縣,吳江,常州武進區,無錫,宜興,烏程,湖州的長興區,縱廣三百八十三裏,周回三萬六千頃。或謂之震澤。吳郡誌載,太湖東西二百餘裏,南北百二十裏,周五百裏。中遊七十二峰,為三吳之巨浸。

太湖範圍大,景點多,人文古跡多,有極好的風景。太湖碧波萬頃,朝暉夕雨,霧靄晴光,自然景色變化萬千,加上周圍群山和湖中小島,融嬌豔、神秀於一體,使人心曠神怡。

著名的風景點有無錫蠡園、黿頭渚和蘇州洞庭東山、洞庭西山等。從總體上說,太湖與“人間天堂”蘇州、杭州兩個地方及整個錦繡江南聯係在一起,是美麗江南的代表地方。

太湖的景色秀麗,尤以無錫的黿頭渚為代表。此外,太湖沿線比較著名的景點還有蘇州東山、西山、靈山大佛、黿頭渚、蠡園、常州太湖灣等。

黿頭渚位於太湖正北麵、無錫西南的太湖之濱和充山西端,離無錫約10千米,為三麵環水的半島,從天空向下看,就像伸入湖中的一個大黿頭,故有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