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文化鼻祖——四川都江堰2(1 / 3)

水利文化鼻祖——四川都江堰2

具有豐富內涵的古堰風韻

都江堰不僅具有都江堰水利樞紐工程,還有許多其他古跡名勝,如二王廟、伏龍觀、安瀾索橋和清溪園等。

都江堰地區的古跡名勝,曆史悠久,既有極高的曆史和文化價值,也有較高的遊覽價值,受到了普天下人們的喜愛。

都江堰在三國時期,曾叫做“大堰”,堰首旁邊有一個大坪名叫“馬超坪”。相傳,它是三國時候蜀漢丞相諸葛亮派大將馬超鎮守大堰和紮營練兵的地方。

蜀漢初年,曹操為了奪取西川,派人說動了西羌王,調了很多人馬,逼近蜀國西北邊境的鎖陽城。諸葛丞相知道之後,十分焦急。

他想:“鎖陽城再往下走就是大堰,此堰是蜀國農業的命脈,國家財力的根本,還關係到京都的安危,萬萬不可疏忽大意呀!”

於是,諸葛亮決定派一員大將前去鎮守,但派哪個最好呢?東挑西選,最後把這副重擔,落在了平西將軍馬超的肩上。因為諸葛亮曉得,馬超不僅做事細致穩當,他的先輩與羌人還有親戚,而且羌人素來敬重馬超,尊他為“神威天將軍”。

馬超臨走時,諸葛亮特地請他前去相府,擺酒餞行。酒過三巡,諸葛亮出了個題目,要馬超用一個字來說明自己去後的打算,但先不說出來,把這個字寫在手板心上。

諸葛亮也把自己的想法,寫成用一個字表示,同樣也寫在手板心上。然後,倆人一齊攤開手掌,看看哪個的計謀好。

馬超高興地答應了,倆人又飲了幾杯酒,便叫人取來筆墨,各在自己的手心裏寫了一個字。寫好後,他們同時把手心攤開,互相一看,不禁哈哈大笑,原來再巧不過,倆人都寫了一個“和”字。

馬超問:“此行領兵多少?”

諸葛亮說:“3000!”

馬超吃了一驚,忙問:“既然要和,為何還要帶這麼多兵呢?”

諸葛亮搖搖羽扇,笑著說:“將軍以為多帶些兵就是要大動幹戈麼?我看將軍此行,不光是守好大堰,安定西疆,還要趁此良機練兵。羌人爬山最在行,又會在窮山惡水間架設索橋,要好好學會這一套,今後南征北戰,都用得著這些本領的。”

第二天,馬超就帶著隊伍,開到大堰旁邊的大坪上安營紮寨。那時候,大堰一帶居住的人家,除漢人外,岷江東岸數羌人最多,西岸僚人也不少。他們聽說馬超領著大隊人馬來了,認為必有一番廝殺,全都摩拳擦掌,調動兵丁嚴加戒備。

誰知馬超卻派他手下對羌、僚情況最熟悉的得力將校,帶上諸葛亮的親筆信件,到羌寨、僚村,拜見他們的頭人。

信裏說:蜀漢皇帝決定與羌家、僚家世世代代友好下去,還把早先劉璋取名的“鎮夷關”改名為“雁門關”,把“鎮僚關”改為“僚澤關”,永遠讓兩邊百姓,自由自在地串親戚、做買賣。

除了信件,還帶去了馬超的請帖,邀請羌、僚首領在這兩座邊關換掛新匾額的時候前來赴會。

羌、僚首領看了諸葛亮的信和馬超的請帖,起初半信半疑,最後想到諸葛神機妙算,計謀又多得很,不曉得這回他那葫蘆裏又裝的什麼藥,還是“踩著石頭過河——穩到來”。

於是,他們在鎖陽城到大堰一帶設下埋伏,察看動靜,不輕易拋頭露麵。同時,還派了一些探子,混進“鎮夷關”來摸底細。

到了換匾那天,兩座雄關,披紅掛綠,喜氣洋洋。馬超將鎧甲換成了白袍,十分瀟灑,隻帶少數隨從,抬了兩份厚禮到會。他們沒有攜帶刀矛劍載,也沒有暗藏強弓硬弩,設下什麼伏兵。

羌、僚首領聽了探子的回報,還不放心,又親自在四周仔細觀察動靜等這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心頭的疑團解開了,才高高興興地前來赴會。

馬超先叫人把蜀漢皇帝準備的錦緞、茶葉、金銀珠寶送給羌僚首領,然後雙方各自回敬了禮物。

這時,在鼓樂聲中,馬超指著兩塊金光閃閃的匾,對客人說:“漢人、羌人、僚人本是一家人,我馬家不就和羌家世代結親嗎!你們看,天上的大雁,春來飛向北方落腳,秋後又去南方做窩,高山大河也阻擋不了他們探親訪友,多親熱呀!我們原本都是親戚,就更該親熱才好呀!讓雁門關和僚澤關成為我們走親戚的通道,決不再把它們變成兵戎相見的戰場。”

羌、僚兩首領聽得心裏熱乎乎的,這才佩服諸葛亮丞相是以誠待人,高高興興地接受了禮物。換上新匾後,馬超便把自己守護大堰的事向兩家頭人說了。

兩位首領都說:“漢家、羌家、僚家同飲一江水,恩情賽弟兄,一定幫助將軍管好、護好、修好大堰。”

從此,大堰一帶邊境安寧,買賣興旺,並在堰首擺起攤子,搭起帳篷,興起集市。

日子過得風快,一晃就是一年。馬超不但保住了大堰安寧,還帶領部下向羌人和僚人學會了開山、修寨、搭索橋。

到了修堰的時候,羌、僚各寨的丁壯都來相幫,大堰修得更加堅實、更加風光。開水那天,各寨首領都興衝衝地來了。馬超在軍帳裏擺酒待客,大家邊喝酒,邊暢談。

羌、僚兩家首領說:“千千萬萬座高山嗬!各有個名字,千千萬萬條江河嗬!各有個名字。兩座雄關已換了新名,這大堰也該換個新名兒才好呀!”

馬超說:“我們都盼大堰永保平安,就叫他‘都安堰’如何?”說得滿堂都哈哈大笑起來。大堰從此改名為“都安堰”。

後來,眾人又提出給馬超安營紮寨的大坪也起個名字,馬超卻擋住說:“千萬不可!千萬不可!馬超無功無德,不敢受賜!”

盡管馬超千謝萬謝,說什麼也不同意,但人們還是把那山坪叫做了“馬超坪”。

二王廟又稱為“玉壘仙都”二王廟,這個廟宇最早是紀念蜀主的望帝祠,後來望帝祠被遷走後,留下來的望帝祠遺址,就成了專祀李冰的二王廟。

二王廟的古建築群典雅宏偉,別具一格。它依山傍水,在地勢狹窄之處修建,上下落差高達50多米。

然而,二王廟的建築師卻在如此狹窄的地麵上修建了6000多平方米的樓堂殿閣,使二王廟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上下轉換多變。

同時,建築師還巧妙地利用圍牆、照壁和保坎襯護,造成二王廟多層次、高峻、幽深和宏麗的壯觀景象。

一般寺廟的山門都是一個,而且是在正麵,而二王廟的山門卻很別致,設計師利用大道兩旁的地形,在東西兩側各建一座山門,好似殷勤好客的主人同時歡迎著東西兩方的遊客。

進入山門,過四合院,折而向上,便可見到樂樓,樂樓建於通道之上,小巧玲瓏,古色古香。廟會期間,會在樂樓上設樂隊,奏樂迎賓。

從樂樓拾級而上便是灌瀾亭,亭閣建在高台上。高台正麵砌為照壁,刻治水名言,與下麵的樂樓和後麵的參天古樹相映托,顯得高大壯觀。

站在二王廟正門上,舉目是3個蒼勁的大字“二王廟”。從這幾個字中,人們可以感到筆者對一個真正的治水英雄是何等的推崇,每一個字都不敢有任何疏忽,每一筆畫中都凝聚著敬意。

匾額下的雙合大門正對著陡斜的層層石梯,由石梯向上望,二王廟仿佛深處雲霄之中,給人以人間仙境之感。

二王廟真正的主殿是廟內一座重廊環繞的闊庭大院,正中平台上是紀念李冰父子的兩座大殿。前殿祭祀李冰,後殿祭祀李二郎。

主殿周圍布滿了香楠、古柏、銀杏和綠柳護衛。清晨,霞光照耀,晨風陣陣,柳絮槐花,漫天飛揚,猶如仙女散花。時近黃昏,晚嵐四起,雲雨霏霏,整個二王廟又掩映在煙波雲海裏,宛如海市蜃樓,“玉壘仙都”之名即由此而來。

伏龍觀在都江堰離堆的北端。傳說李冰父子治水時曾製服岷江孽龍,將其鎖於離堆下伏龍潭中,後人依此立祠祭祀。北宋初改名伏龍觀,才開始以道士掌管香火。

伏龍觀有殿宇3座,前殿正中立有東漢時期所雕的李冰石像。像高2.9米,重4.5噸,造型簡潔樸素,神態從容持重。

石像胸前襟袖間有隸書銘文3行。中行為“故蜀郡李府君諱冰”,這表明石像是已故的蜀郡守李冰。“諱”是封建時代稱死去的皇帝或尊長的名字。

左行為“建寧元年閏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掾”,“都水”,是東漢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部門。“掾”,是郡太守的掾吏,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左行點明了這個雕塑的製作時間是在東漢,因建寧元年是東漢靈帝的年號,而且是郡太守常住都水掾的掾吏製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