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文化鼻祖——四川都江堰1
都江堰位於四川成都的都江堰,是我國建設於古代並一直使用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於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普天之下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000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的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傑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夠如此富饒,被人們稱為“天府”樂土,從根本上說,是李冰創建都江堰的結果。
古往今來的滄桑曆史
岷江是長江上遊一條較大的支流,發源於四川省北部高山地區。
每當春夏山洪暴發的時候,江水奔騰而下,從灌縣進入成都平原,由於河道狹窄,古時常常引發洪災,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裏。而灌縣岷江東岸的玉壘山又阻礙了江水的東流,造成東旱西澇。
這一帶的水旱災害異常嚴重,成為修建都江堰的自然因素。同時,都江堰的創建,又有其特定的曆史根源。
戰國時期,刀兵峰起,戰亂紛呈,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渴望我國盡快統一。
當時,經過商鞅變法改革的秦國,一時名君賢相輩出,國勢日益強盛。他們正確認識到巴蜀在統一我國中特殊的戰略地位,並提出了“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的觀點。
在這一曆史大背景下,戰國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識地理、隱居岷峨的李冰為蜀國郡守。於是,一個工程浩大、影響深遠的都江堰水利樞紐工程開始了。
李冰受命擔任了蜀郡郡守之後,就帶著自己的兒子二郎,從秦晉高原風塵仆仆地來到多山的蜀都。
那時,蜀郡正鬧水災。父子倆立即去了災情嚴重的渝成縣,站在玉壘山虎頭岩上觀察水勢。隻見滔滔江水從萬山叢中奔流下來,一浪高過一浪,不斷拍打著懸岩。那岩嘴直伸至江心,迫使江心南流。
每年洪水天,南路一片汪洋,吞沒人畜。東邊郭縣一帶卻又缺水灌田,旱情異常嚴重。
虎頭岩腳下有條未鑿通的舊溝,是早先蜀國丞相鱉靈鑿山的遺跡。聽當地父老說,隻要鑿開玉壘山,並在江心築一道分水堤,使江流一分為二,便可引水從新開的河道過郭縣,直達成都。
那時,築城、造船和修橋等所急需的梓柏大竹,都可在高山采伐後隨水漂流,運往成都。化水害為水利,那該多好啊!
“看來,鱉靈選定這裏鑿山開江,真是高明呀!”李冰連聲讚歎。但接著他又想到:“鱉靈掘了很長時間,卻一直沒有鑿通,可見這工程之艱巨!而且玉壘山全是子母岩構成,堅硬得很呀!”
李冰在山岩上低頭想著鑿岩導江的辦法。忽然,它看見兩隻公雞,一隻紅毛高冠,一隻黑羽長尾,正在岩上爭啄在那裏收拾未盡的穀粒。
啄著啄著,兩隻雞忽然打起架來。原來有些穀粒落在石頭縫裏,兩隻雞都吃不到,便氣憤相鬥。隻見它們伸直了脖子,怒目對看,轉眼間展翅騰躍起來,四爪相加,紅黑的毛羽四散紛飛。
像這樣鬥了幾個回合,黑雞戰敗,落荒逃走。紅雞仍在原處不停地猛啄,過了一些時候,終於將岩石啄開,飽食了落在石縫裏的穀粒,然後高叫一聲,雄赳赳地邁步走開了。
鬥雞的情景,給了李冰很深的印象。那小小的公雞能用它的嘴殼啄穿岩層,人還不能用他們的雙手劈開大石,鑿通水渠嗎?於是,他下定決心,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一定要鑿通水渠。
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在吸取了前人治水經驗的情況下,率領當地人民,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其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在修建之前,李冰父子先邀集了許多有治水經驗的農民,對地形和水情做了實地勘察,決定鑿穿玉壘山引水。
之所以要修寶瓶口,是因為隻有打通玉壘山,使岷江水能夠暢通流向東邊,才可以減少西邊江水的流量,使之不再泛濫,同時也能解除東邊地區的幹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區,灌溉那裏的良田。這是治水患的關鍵環節,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工程開始後,李冰便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曆盡千難,終於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米,高40米,長80米的山口。因其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做“離堆”。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為了使岷江水能夠順利東流而且保持一定的流量,並充分發揮寶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
李冰在開鑿完寶瓶口以後,又決定在岷江中修築分水堰,將江水分為兩支。由於分水堰前端的形狀好像一條魚的頭部,所以被稱為“魚嘴”。
建成的魚嘴將上遊奔流的江水一分為二,西邊稱為“外江”,沿岷江順流而下。東邊稱為“內江”,流入寶瓶口。
由於內江窄而深,外江寬而淺,枯水季節水位較低,則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內江,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生產生活用水。
而當洪水來臨,由於水位較高,於是大部分江水從江麵較寬的外江排走。這種自動分配內外江水量的設計就是所謂的“四六分水”。
為了進一步控製流入寶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防止灌溉區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穩定的情況,李冰又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靠著寶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以保證內江無災害。
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至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
飛沙堰采用竹籠裝卵石的辦法堆築,堰頂達到合適的高度,起調節水量的作用。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使得進入時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以保障內江灌溉區免遭水災。
同時,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產生了漩渦,由於離心作用,泥沙甚至是巨石都會被拋過飛沙堰,因此還可以有效地減少泥沙在寶瓶口周圍的沉積。
為了觀測和控製內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3個石樁人像,放於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來確定水位。他還鑿製石馬置於江心,以此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淘灘的標準。
在李冰的組織帶領下,人們克服重重困難,經過8年的努力,終於建成了這一宏大的曆史工程。
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給蜀郡一帶人民帶來了幸福。因此,在人們心中,李冰父子具有不同凡人的地位。流傳在當地的二郎擔山趕太陽的傳說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在都江堰的附近有兩座小山,相對著立在柏條河兩岸。右岸邊上是湧山,左岸的叫童子山,前麵不遠處就是起伏不斷的七頭山。這一帶的老鄉們流傳著“二郎擔山趕太陽”的龍門陣。
據說,李冰父子在修建都江堰以後,川西壩從此四季有流水,莊稼長得綠油油的。但七頭山一帶的丘陵山坡,有一火龍在那裏作怪。
一到五黃六月,它便張開血盆大口,吐出團團烈焰,把山坡的石子烤得火嫖嫖的。草木枯焦了,禾苗幹枯了,人們找口水喝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李冰聽說後,叫二郎前去製伏火龍。李二郎領了父命,前來捉火龍。誰知火龍很會溜,每當太陽偏西,就一溜煙地隨著太陽躲藏了。第二天晌午,又重新抬頭吐火害人。
二郎一連幾天捉不到火龍,十分焦急。但他卻看清了火龍的落腳處,決心擔山改渠,截斷火龍逃跑的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