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行為“尹龍長陳壹造三神石人珍水萬世焉”。“珍水”,即鎮水。這行標明了蜀郡都水掾的尹龍,都水長陳壹造的李冰和另兩人的石刻雕像作萬世鎮水用。這尊東漢石刻李冰像已有1800多年的曆史了,是研究都江堰水利史十分珍貴的“國寶”。
秦堰樓因都江堰建於秦代而得名,為後來所建設。它依山而立,雄峙江岸,結構精巧,峻拔壯觀。在秦堰樓還沒有建成之前,這裏曾是一個觀景台,又稱“幸福台”。
登上秦堰樓極目眺望,都江堰的三大水利工程、安瀾橋、二王廟、古驛道、玉壘雄關、岷嶺雪山和青城山峰等盡收眼底,甚為壯觀。
鬆茂古道長300多千米,是西南絲綢之路的西山南段,由都江堰經汶川,茂縣直至鬆潘。
鬆茂古道屬於曆史上著名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起源古代的茶馬互市,可以說是先有互市,而後有古道。茶馬互市是我國西部曆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內容的貿易方式。
茶馬貿易繁榮了古代西部地區的經濟文化,同時也造就了茶馬古道這條傳播的路徑。
鬆茂古道就是有著這種曆史古韻的古道,這條山道自秦漢以來,尤其是唐代與吐蕃設“茶馬互市”時,就是北接川甘青邊區,南接川西平原的商旅通衢和軍事要道。
自古以來就是溝通成都平原和川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重要走廊,是聯結藏、羌、回、漢各族人民的紐帶,在蜀地交通運輸、經濟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鬆茂古道古稱“冉駹山道”,李冰創建都江堰時,多得湔氐之力,因而鑿通龍溪、娘子嶺逕通冉的山道。後來經許多代人的努力,才形成這條鬆茂古道。
玉壘關又名“七盤關”,因屬於鬆茂古道的第七關而得名。同時,他還是古代屏障川西平原的要隘,也是千餘年來古堰旁的一處勝景。
玉壘關早在三國時期已作為城防,不過那時非常簡陋,真正意義上建關是在唐朝貞觀年間。當時,唐朝與吐蕃之間一直處在戰爭與和平交替出現的局麵。
為此,唐朝便相繼在川西和吐蕃接壤的通道上,設置了關隘作為防禦的屏障,玉壘關就是在此背景下於唐貞觀年間修建的重要關隘。
玉壘關這道關口像是在成都平原與川西北高原之間加上的一把鎖,被譽為“川西鑰匙”,為保證成都平原的和平穩定發展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玉壘關上與山接,下與江連,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易守難攻之地。
不過在和平時期,打開關口,人們仍可領略過去茶馬互市集散地的繁榮景象。在玉壘關的關門上還有一副楹聯:
玉壘峙雄關,山色平分江左右;
金川流遠派,水光清繞岸東西。
這副楹聯形象地描繪出了玉壘關的景色,極富詩情畫意。
在玉壘關附近,還有一塊形如馬蹄形的空地,被稱為“鳳棲窩”,因傳說曾經有鳳凰在這裏棲息而得此名。
鳳棲窩是兩關之間的古道上非常重要的地方,過去這裏有許多民宅。當時,由於西山少數民族要在民宅中休息,或選擇此處作為他們安營紮寨的場地,而使這裏在戰爭年代擁有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
據載李冰治水時,曾經在鳳棲窩所正對的內江河床裏埋有石馬,以此作為每年清淘河床深度的標準。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明代末期毀於戰火。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橫飛江麵,上鋪木板為橋麵,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
後來保存下來的橋,將竹改為鋼,承托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坐落於都江堰首魚嘴上,飛架岷江南北,是古代四川西部與阿壩之間的商業要道,是藏、漢、羌族人民的聯係紐帶,被譽為我國古代的五大橋梁之一,也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觀。
安瀾索橋也被當地人們叫做“夫妻橋”、“何公何母橋”,關於這個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傳說。
岷江滔滔惡浪,沒有修建索橋前,民謠有“走遍天下路,難過岷江渡”之說。在清代初期有一個姓何的教書先生,是當地出了名的多管閑事的人。
有一次,何先生和他的妻子何夫人去遊山玩水,到了岷江,看見了官船在擺渡人們,他們夫婦也想去對岸。過去一打聽,一人乘船10兩銀子,夫妻過河要20兩銀子。如此高的價格使夫婦倆人高興而來掃興而歸。
回到家裏,何先生徹夜難眠,在想如何在兩岸架一座橋,斷了負責官船的那些官員們的財路。
一天、兩天、三天,何先生不吃不喝得想了3天,仍然一籌莫展。在第三天夜裏,何先生看見夫人在刺繡。他發現,那塊布架在框子的上麵,竟然不會掉下來。於是,他心想我為什麼不能在空中架一座索橋呢!
於是,說幹就幹,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奮鬥,何先生終於架好了一座索橋。那些負責官船的官員們記住了千方百計找何先生的毛病,想方設法要報複他。
當時,橋的兩旁沒有扶手,再加上橋不穩定,人很容易掉下去。最終,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一個酒鬼喝醉酒過河時,不小心掉進河裏淹死了。
於是,官員們抓住時機將何先生逮捕並處死。何夫人得知此事後悲痛欲絕,想投河,可想到丈夫不明不白便死了,她如果也死了,會對不起天上夫君的亡靈,所以她決心為夫君洗冤。
一天,何夫人漫步大街,看到一個人在玩耍雜。隻見那人兩手抓住兩根立著的木棒,全身騰空。何夫人忽然想到如果在橋上裝扶手,人們走在橋上就安全多了。
經過兩天的努力,何夫人給橋裝上了扶手。因此,人們便稱安瀾橋為“何公何母”橋。
鬥犀台是傳說李冰鬥殺江神的地方。相傳,以前岷江江神要娶兩位年輕貌美的女子為妻,否則便要在都江堰一帶爆發洪災。
為了打敗江神,李冰便扮作女子與江神結婚。到了江神的府邸,李冰厲聲斥責江神的行為,激怒了江神,於是他們之間展開了一場戰鬥。
雙方鬥了許久不見勝負,江神化作犀牛與李冰展開搏鬥,李冰也化作犀牛與之搏鬥,到了鬥犀台這個地方,李冰打敗了江神,並殺了他。
後來,人們便把李冰打敗江神的地方,命名為“鬥犀台”,以紀念李冰的功績。
鬥犀台旁還有一座亭子,矗立在岩石之上,叫“浮雲亭”。人們在此可以遠望岷江中的望娘灘,俯視近在咫尺的離堆伏龍觀和寶瓶口的景色。
杜甫遊曆到此處時,還曾留下了不朽名言: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都江堰附近的古跡名勝還有許多處,這些古跡名勝和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一起,成為了都江堰的勝景,千百年來,吸引了無數的人們前來觀賞。
南橋位於寶瓶口下的內江咽喉,屬於廊式古橋。此橋在宋代以前無考,元代為“淩雲橋”,明代改為“繩橋”。1878年,當地縣令陸葆德用丁寶楨大修都江堰結餘的銀兩,設計施工,建成了木橋,取名“普濟橋”。
後來,橋毀於洪水,重建時增建了牌坊形橋門,仍為5孔,長45米,寬10米,並正式定名為“南橋”。
之後,又對南橋進行了改建。改建後的南橋橋頭增建了橋亭、石階、花圃,橋身雕梁畫棟,橋廊增飾詩畫匾聯。
同時,南橋上還有各種彩繪,雕梁畫棟十分耀眼。屋頂還有《海瑞罷官》、《水漫金山》和《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民間的彩塑,情態各異,栩栩如生。因此,南橋不僅保持了古橋風貌,而且建築藝術十分考究。
城隍廟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是一座封建世俗性很強的廟宇。廟宇設計,風格獨特,依山取勢,依坡形地勢建築,結構極為謹嚴奇巧,是富有道家哲學思想的道教古建築。
自下仰望,城隍廟建築群分為上下兩區,呈丁字形。登百餘級石階,進頭道山門,兩旁為“十殿”。
在一條30多米長的上行梯道兩側,呈對稱跌落布局。每殿相鄰,可見層層飛簷,如入雲霄,有一種森嚴神奇之感,有蜀中“鬼城”的叫法。
這些獨特的文化風韻,形成了都江堰別具一格的“古堰拜水”,成為都江堰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