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搶在太陽落山前把水渠修通,他急忙跑上玉壘山巔,尋來神木扁擔。又去南山竹林,編了一副神竹筐。就這樣,二郎的擔山工具做好了,扁擔長30多米,磨得亮堂堂,竹筐可不小,大山都能裝。
二郎頭頂青天,腰纏白雲,扁擔溜溜閃,一肩挑起兩座山,一步就跨15千米,快步趕太陽。他一挑接一挑地擔著,一口氣跑了33趟,擔走了66個山頭。
在擔山的路上,二郎換肩,一個堆在筐頂的石塊,甩落下來,它就成了崇義鋪北邊的走石山。二郎歇氣時,把擔子一撂,撒下的泥巴,堆成兩座山,那就是湧山和童子山。
有一趟,二郎的鞋裏塞進了泥沙,他脫鞋一抖,鞋泥堆成了個大土堆,就是後來的“馬家墩子”。
李二郎越擔越起勁,不覺太陽已偏西了。他回頭一看,火龍也正急著向西逃竄。它怕二郎擔山修成的水渠攔斷了它的歸路,便吐出火焰向二郎猛撲過來。
二郎渾身火辣辣的,汗流滿麵,顧不上擦。嘴皮幹裂了,沒空喝水。一心擔山造渠,要趕在太陽落山前完工。
忽然“哢嚓”一聲巨響,震天動地,神木扁擔斷成兩截。二郎把扁擔一丟,提起筐子,把最後兩座大山甩到渠尾,這水渠就修通了。
那甩在地上的扁擔和石頭,變成了彎彎扭扭的“橫山子”。火龍被新渠攔住了去路,急得東一板,西一碰,漸漸筋疲力盡了。
二郎忙著跑回家,取出一個寶瓶,從伏龍潭打滿了水,倒入新渠,眼見渠內波翻浪滾,大水把火龍淹得眼睛泛白,脹得肚皮鼓起,火龍拚命往坡上逃竄,一連板了7次,就再也溜不動了。
在火龍快要喪命時,每抬頭一次,便拱起一些泥巴石塊,這就是起伏不斷的“七頭山”。二郎擔山修成水渠,把火龍困死在那裏。
據說此後,這兒的黃泥巴裏都會夾雜有紅石子,相傳那是火龍的血染成的。再深挖下去,能揀到龍骨石,據說那就是火龍的屍骨呢!
都江堰建成之後,惠及了成都平原的大片土地。成都平原能夠如此富饒,被人們稱為“天府”樂土,從根本上說,是李冰創建都江堰的結果。
所以《史記》說道:
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都江堰建成之後,曆經了上千年的風雨而保存完好,並給當地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利益,這與它獨特而科學的設計有關。
都江堰的第一個設計特點就是充分發揮了岷江的懸江優勢。岷江高懸於成都平原之上,是地地道道的懸江。李冰既看到岷江懸江危險,製造災難的一麵,又看到了它富含潛力和可以開發利用的一麵。
岷江坡陡流急,從成都平原西側直流向南,成都平原依岷江從西向東、從西北向東南逐步傾斜。李冰采取工程措施,正確處理這種關係,使岷江懸江劣勢轉化為懸江優勢,從而創造出了偉大的都江堰。
都江堰的第二個設計特點就是建設約束保障工程體係。整個都江堰工程設計巧妙、牢固可靠、相互銜接、完整配套,實現了優化和強化約束,及盡興岷江之利,盡除岷江之害的工程保證。
所謂優化和強化約束,即采取工程措施,改善和加強河道對河流的約束條件,使之興利避害,造福一方。
還應該指出的是,直接利用每年修“深淘灘”挖出的泥沙和鵝卵石,建設低堰、高岸、渠係水庫,從而形成科學、狀觀、十分牢靠的防洪大堤,完整的渠係,星羅棋布的水閘和水庫,從而建成了一個功能不斷延伸的水利工程體係。
這既保證了都江堰工程自身的成功,也為各大江河的治理提供了具體和完整的經驗。
都江堰的第三個設計特點就是采取科學的泥沙處理方式。都江堰工程曆經了初創、改進優化的長期發展過程。這一發展過程是圍繞寶瓶口和處理泥沙展開的,正確處理泥沙是都江堰保證長期使用的重要條件。
李冰修建寶瓶口,位置選在成都平原的最高點,岷江出山穀,流量逐步變大的河道下端,使環流力度逐步加大,形成了環流飛沙的態勢。寶瓶口呈倒梯形,下接人字堤和飛沙堰,提高了溢流飛沙效果。
因為這些獨特設計,都江堰可以把98%的泥沙留在岷江,進入寶瓶口的泥沙隻占2%。岷江水推移質多,懸浮質少,也是增強飛沙效果的重要原因。
這是一種適應岷江實際的、十分巧妙的、特定的泥沙處理方式。
都江堰修成後,它為當地人民帶來的福祉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在曆史上,許多名人都曾到這裏考察,許多事件都圍繞都江堰發生,在我國的曆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公元前111年,司馬遷奉命出使西南時,實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記·河渠書》中記載了李冰創建都江堰的功績。這是人們了解到的關於都江堰較早、較權威的記錄。
228年,諸葛亮準備北征時,他認為都江堰為農業和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為了保護好都江堰,諸葛亮征集兵丁1200多人加以守護,並設專職堰官進行經常性的管理維護。
諸葛亮設兵護堰開啟了都江堰之管理先河,在此以後,曆代政府都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
至唐代,杜甫晚年寓居成都,761年,杜甫曾遊曆都江堰與青城山,之後又多次登臨,並寫下了《登樓》、《石犀行》和《閬中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等膾炙人口的詩歌19首。
他在《贈王二十四侍禦契四十韻》一詩中寫道:
漰口江如練,蠶崖雪似銀。
名園當翠巘,野棹沒青蘋。
屢喜王侯宅,時邀江海人。
追隨不覺晚,款曲動彌旬。
但使芝蘭秀,何煩棟宇鄰。
山陽無俗物,鄭驛正留賓。
這是《贈王二十四侍禦契四十韻》其中的一節。詩中的“灌口江如練,吞崖雪似銀”之句,形象地寫出了岷江的氣勢。
宋代詩人陸遊,曾經在都江堰遊玩了一些時日。在他所保存下來的詩中,就有七首詩寫在青城山都江堰。
陸遊在《離堆伏龍祠觀孫太古畫英惠王像》中寫道:
岷山導江書禹貢,江流蹴山山為動。
嗚呼秦守信豪傑,千年遺跡人猶誦。
決江一支溉數州,至今禾黍連雲種。
孫翁下筆開生麵,岌嶪高冠摩屋棟。
詩的“岷江導江書禹貢,江流蹴山山為動”之句,將岷江的不凡氣勢,以山動來形象的描摹,岷江水的聲勢躍然紙上。接下來,“決江一支溉數州,至今禾黍連雲種”之句,體現了詩人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讚譽。
陸遊在另一首《視築堤》的詩中,還提到“長堤百丈臥霽虹”,以此來讚譽都江堰的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大手筆。
元世祖至元年間,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從陝西漢中騎馬,走了20多天,抵達了成都,並遊覽了都江堰。後來,馬可·波羅也在他的《馬可·波羅遊記》一書中提到了都江堰。
至清代,文人墨客對都江堰更是青睞無比,其中也不乏優秀之作。比較有名的有清人董湘琴的詩句。
這位以《鬆遊小唱》名震川西的貢生,在他的《遊伏龍觀隨吟》中寫道:
峽口雷聲震碧端,離堆鑿破幾經年!
流出古今秦漢月,問他伏龍可曾寒?
清代舉人蔡維藩在他的《奎光塔》中寫道:
水走山飛去未休,插天一塔鎖江流。
錦江遠揖回瀾勢,秀野平分灌口秋。
清代還有一位貢生名叫山春,他留下的墨跡其中有吟詠都江堰放水節的。他在《灌陽竹枝詞》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