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利奇觀——關中鄭國渠(1 / 3)

世界水利奇觀——關中鄭國渠

鄭國渠是公元前237年,秦王政采納韓國水利家鄭國的建議開鑿的,因而得名鄭國渠。鄭國渠全長150餘千米,由渠首、引水渠和灌溉渠三部分組成,設計科學合理。鄭國渠的修建首開引涇灌溉的技術先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鄭國渠的灌溉麵積達18萬公頃,成為我國古代最大的一條灌溉渠道。鄭國渠自秦國開鑿以來,曆經各個王朝的建設,先後有白渠、鄭白渠、豐利渠、王禦使渠、廣惠渠和涇惠渠,一直造福著當地。

引涇渠首除曆代故渠外,還有大量的碑刻文獻,堪稱蘊藏豐富的我國水利斷代史博物館。

十年建造中的一波三折

戰國時,我國的曆史朝著建立統一國家的方向發展,一些強大的諸侯國,都想以自己為中心,統一全國。兼並戰爭十分劇烈。

關中是秦國的基地,它為了增強自己的經濟力量,以便在兼並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很需要發展關中的農田水利,以提高秦國的糧食產量。

韓國是秦國的東鄰。戰國末期,在秦、齊、楚、燕、趙、魏、韓七國中,當秦國的國力蒸蒸日上,虎視眈眈,欲有事於東方時,首當其衝的韓國,卻孱弱到不堪一擊的地步,隨時都有可能被秦國並吞。

一想到秦國大兵壓境,吞並韓國的情景,韓桓王不免憂心忡忡。

一天,韓桓王召集群臣商議退敵之策,一位大臣獻計說,秦王好大喜功,經常興建各種大工程,我們可以借此拖垮秦國,使其不能東進伐韓。

韓桓王聽後,喜出望外,立即下令物色一個合適的人選去實施這個“疲秦之計”。後來水工鄭國被舉薦承擔這一艱巨而又十分危險的任務,受命赴秦。

鄭國到秦國麵見秦王之後,陳述了修渠灌溉的好處,極力勸說秦王開渠引涇水落石出,灌溉關中平原北部的農田。

這一年是公元前246年,也正好是秦王嬴政元年。本來就想發展水利的秦國,很快地采納這一誘人的建議,委托鄭國負責在關中修建一條大渠。並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鄭國主持,興建這一工程。

據曆史研究,當時修建鄭國渠多達10萬人,而鄭國本人則成為這項龐大工程的總負責人。鄭國渠能在這個時期建造,因為從春秋中期以後,鐵製的農具和工具已經普遍使用了。

據史料記載,鄭國設計的引涇水灌溉工程充分利用了關中平原的地理和水係特點,利用關中平原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又在平原上找到了一條屋脊一樣的最高線,這樣,渠水就由高向低實現了自流灌溉。

為了保證灌溉用的水源,鄭國渠采用了獨特的“橫絕”技術,就是通過攔堵沿途的清峪河和蝕峪河等河流,讓河水流入鄭國渠,由於有了充分的水源和灌溉,河流下遊的土地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鄭國渠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石川河橫絕,在陝西省閻良縣的廟口村,是鄭國渠同石川河交彙的河灘地。鄭國渠巧妙地連通了涇河和洛水,取之於水,用之於地,又歸之於水,這樣的設計,真可謂是巧奪天工。

鄭國作為主持這項工程的籌劃設計者,在施工中表現出了他傑出的智慧和才能。他創造的“橫絕技術”,使渠道跨過冶峪河、清河等大小河流,把常流量攔入渠中,增加了水源。

他利用橫向環流,巧妙地解決了粗沙入渠,堵塞渠道的問題,表明他擁有較高的河流水文知識。

據測量,鄭國渠平均坡降為0.64%,也反映出他具有很高的測量技術水平,他是我國古代卓越的水利科學家,其科學技術成就得到後世的一致公認。

有詩句稱頌他:

鄭國千秋業,百世功在農。

公元前237年,鄭國渠就要完工了,此時一件意外的事情出現了,秦國識破了韓國修建水渠原來是拖垮秦國的一個陰謀,是“疲秦之計”。

處在危急之中的鄭國平靜地對秦王說:“不錯,當初,韓國派我來,確實是作為間諜建議修渠的。我作為韓臣民,為自己的國君效力,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殺身成仁,也是為了國家祈求國事太平。”

“不過當初那‘疲秦之計’,隻不過是韓王的一廂情願罷了。陛下和眾大臣可以想想,即使大渠竭盡了秦國之力,暫且無力伐韓,對韓國來說,隻是苟安數歲罷了,可是渠修成之後,可為秦國造福萬代。在鄭國看來,這是一項崇高的事業。”

“鄭國我並非不知道,天長日久,疲秦之計必然暴露,那將有粉身碎骨的危險。鄭國我之所以披星戴月,為修大渠嘔心瀝血,正是不忍拋棄我所認定的這項崇高事業。若不為此,渠開工之後,恐怕陛下出10萬賞錢,也無從找到鄭國的下落了。”

嬴政是位很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認為鄭國說得很有道理,同時,秦國的水工技術還比較落後,在技術上也需要鄭國,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對鄭國加以重用。。

經過10多年的努力,全渠修建竣工,人稱“鄭國渠”。這項原本為了消耗秦國國力的渠道工程,反而大大增強了秦國的經濟實力,加速了秦統一天下的進程。

這條從涇水到洛水的灌溉工程,在設計和建造上充分利用了當地的河流和地勢特點,有不少獨創之處。

第一,在渠係布置上,幹渠設在渭北平原二級階地的最高線上,從而使整個灌區都處於幹渠控製之下,既能灌及全區,又形成全麵的自流灌溉。這在當時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條件之下,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第二,渠首位置選擇在涇水流出群山進入渭北平原的峽口下遊,這裏河身較窄,引流無需修築長的堤壩。另外這裏河床比較平坦,涇水流速減緩,部分粗沙因此沉積,可減少渠道淤積。

第三,在引水渠南麵修退水渠,可以把水渠裏過剩的水泄到涇河中去。川澤結合,利用涇陽西北的焦獲澤,蓄泄多餘渠水。

第四,采用“橫絕技術”,把沿渠小河截斷,將其來水導入幹渠之中。“橫絕技術”帶來的好處一方麵是把“橫絕”了的小河下遊騰出來的土地變成了可以耕種的良田;另一方麵小河水注入鄭國渠,增加了灌溉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