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注]
衙署 我國古代官吏辦理公務的處所。《周禮》稱“官府”,漢代稱“官寺”,唐代以後稱“衙署”、“公署”、“衙門”。衙署是一個城鎮中的主要建築,大多有規劃地集中布置,采用庭院式布局,建築規模視其等第而定。
官倉 唐代由國家支配的倉廩係統的統稱。唐代倉廩係統共包括6種倉,為正倉、轉運倉、太倉、軍倉、常平倉何義倉。所謂天下倉,主要是指天下正倉,它是常年直接受納正租的官倉
會館 是明清時期都市中由同鄉或同業組成的封建性團體。始設於明代前期,最早的會館是建於永樂年間的北京蕪湖會館。嘉靖、萬曆時期趨於興盛,清代中期最多。明清時期大量工商業會館的出現,在一定條件下,對於保護工商業者的自身的利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白居易 (772年~846年),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我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而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讚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太守 原為戰國時代郡守的尊稱。西漢景帝時,郡守改稱為“太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曆代沿置不改。南北朝時期,新增州漸多。郡之轄境縮小,郡守權為州刺史所奪,州郡區別不大,至隋代初期遂存州廢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後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明清時期則專稱“知府”。
戶部 我國古代官署名,為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也稱“地官”、“大司徒”、“計相”和“大司農”等。戶部尚書掌管全國土地、賦稅、戶籍、軍需、俸祿、糧餉、財政收支的大臣,明代為正二品,清代為從一品。
節度使 官名。唐代初期沿北周及隋代舊製,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改稱“都督”。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
太子 封建時代君主的兒子中被預定繼承君位的人。周代時天子及諸侯之嫡長子,或稱“太子”、“世子”。漢代天子號皇帝,故其嫡子稱“皇太子”。金元時期,皇帝之庶子也稱“太子”,明代以後皇帝之嫡子稱“皇太子”,親王之嫡子稱“世子”。太子的地位僅次於皇帝本人,並且擁有自己的類似於朝廷的東宮。
宋太祖 (927年~976年),即趙匡胤,大宋王朝的建立者,趙弘殷次子。在位16年。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我國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動曆史發展的傑出人物。
總兵 官名。明代初期,鎮守邊區的統兵官有總兵和副總兵,無定員。總兵官本為差遣的名稱,無品級,遇有戰事,總兵佩將印出戰,事畢繳還,後漸成常駐武官。
參將 明代鎮守邊區的統兵官,無定員,位次於總兵、副總兵,分守各路。明清時期漕運官設置參將,協同督催糧運。清代河道官的江南河標、河營都設置參將,掌管調遣河工、守汛防險等事務。清代京師巡捕五營,各設參將防守巡邏。
長江 古代文獻中,“江”特指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流經三級階梯,自西向東注入東海。長江支流眾多。全長6397千米,和黃河並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宋禮 明朝著名水利官員,侍奉過明代4個皇帝。河南永寧人。洪武年間,任山西按察司僉事,左遷戶部主事。永樂時,擔任工部尚書、太子太保。
賀知章 (659年~744年),號四明狂客,唐越州永興人,賀知章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製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著名的《詠柳》和《回鄉偶書》兩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誦。
李白 (701年~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詩人,劍南道綿州昌隆縣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知州 古代官名。宋代以朝臣充任各州長官,稱“權知某軍州事”,簡稱知州。“權知"意為暫時主管,“軍”指該地廂軍,“州”指民政。明清時期以知州為正式官名,為各州行政長官,直隸州知州地位與知府平行,散州知州地位相當於知縣。
八股 也稱“時文”、“製藝”、“製義”、“四書文”,是我國明清兩代考試製度所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八股文專講形式、沒有內容,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裏麵,連字數都有一定的限製。
龔開 (1222年~1304年),南宋末期詩人、畫家。因家近黽山,又號龜城叟,人稱“髯龔”、“老髯”等。景定年間,曾在兩淮製置司李庭芝幕府任職,南宋滅亡後隱居不仕,精於經術,善書工畫,尤擅長人物、山水畫,著有《龜城叟》輯本。
辭賦 古代一種文體,起源於戰國時代。漢代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賦稱為《楚辭》,後人泛稱賦體文學為《辭賦》。辭賦家,即“中華辭賦家”的簡稱,具體指創造辭賦體式文學,取得一定思維成果的人。
司馬光 (1019年~1086年),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司馬池之子。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主持編纂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曆來受人景仰。
浣溪沙 唐代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分平仄兩體,字數以42字居多,還有44字和46字兩種。最早采用此調的是唐代人韓偓,通常以其詞為正體,另有4種變體。全詞分兩片,上片3句全用韻,下片末兩句用韻。此調音節明快,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鹽商 清帶初期鹽法沿襲明代體製,基本上實行封建的引岸製度。鹽商運銷食鹽,必須向鹽運使衙門交納鹽課銀,領取鹽引,然後才可以到指定的產鹽地區向灶戶買鹽,販往指定的行鹽地區銷售。
彈詞 是清代民間很流行的兼有說唱的曲藝形式。彈詞主要流行於南方,用琵琶和三弦伴奏。在說唱藝術方麵,唐代有變文,宋代有陶真,元明時期有詞話,彈詞便是從這一係列中脫化而成。而且彈詞大約到了清代乾隆中期以後,主要流行於江浙一帶,地域文化的特征也越來越明顯。
[閱讀鏈接]
在京杭大運河兩岸,還孕育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一天,一婢女正在水閘的石級間洗衫,突然有一條大鯉魚躍到岸上,正好落在婢女的洗衣盤中,她又驚又喜,忙用衣服蓋住跳到盤中的鯉魚,急急返到廚房將魚放進水缸。
原來,在人工運河建成後,維立在這裏放養了一批魚苗,並經常在晚香亭觀魚戲水,以此來消除自己妻子過世的惆悵。當婢女告訴他鯉魚跳上岸一事後,他二話沒說便親自將魚放回運河中去。
當晚,維立做了一個夢,他夢見那條鯉魚慢慢地遊到他的身邊,變成一位美麗的少女,朝他嫣然一笑。數年後,他邂逅了一位叫譚玉英的姑娘,相貌極似夢中的那個美麗少女,於是娶了她為第二個妻子。 譚玉英長得如花似玉,被稱為“潭邊美人”,婚後夫妻無比恩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