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國氣象——宋元明清瓷器4(2 / 3)

此盒以鏤空加彩繪技法進行裝飾,而且鏤空技法嫻熟,彩繪筆觸細膩,堪稱雍正粉彩瓷器中殊為少見的作品。

雍正瓷器造型不同於前代,在於它一改康熙時渾厚古拙之風,代之輕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線條柔和圓潤。其胎體選料極精,壁薄體輕,勻稱一致,仰光透視,略顯淡青,呈半透明狀,在紋飾上,釉下彩中青花釉裏紅的製作達到極盛階段,青花和釉裏紅在同一種氣氛中燒成,兩種色澤都十分鮮豔。

1728年,唐英至景德鎮禦窯廠督導瓷器生產,取得了很大成績。青釉燒製技術達到曆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鈞等名窯製品也非常成功。出之於康熙時期的茶葉末、鐵鏽花等鐵結晶釉,在此時達到極盛。

稍後,唐英所作的《陶成紀事》中,總結了景德鎮禦窯廠的主要工藝,列出57條之多。許多顏色釉也在這一時期成熟起來,如祭紅、祭藍、粉青等。

雍正瓷器的款識,官窯早期流行“大清雍正年製”6字3行橫排雙圓圈或方框豎寫楷書款,琺琅彩器多署“雍正年製”或“雍正禦製”款。民窯署字較為草率,喜用吉語。

雍正朝官窯瓷器以造型端莊、做工精細著稱。如雍正青花八寶勾雲紋高足盅,高8厘米,口徑9厘米,足徑3.8厘米,盅撇口,弧腹,外撇高足。盅裏光素,外繪青花紋飾,分別為雲托八寶、纏枝花。足內邊沿署青花“大清雍正年製”6字楷書款。

此瓶造型秀麗,構圖疏密得當,工藝精巧。青花畫風仿明永樂、宣德風格,以點染的重筆模仿鐵結晶斑點,於清秀中顯露出古樸剛勁之風。圖案中的祥雲,在傳統文化中均屬於吉祥圖案,寓意福壽吉祥,為雍正官窯青花瓷器的傑出之作。

乾隆時期是清代社會發展的頂峰時期,禦窯廠內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才和能工巧匠,使乾隆朝的燒瓷水平又有所進步。這一時期的產品從技術上講雖精工細作,不惜工本,但從藝術格調上講卻顯繁瑣華縟,堆砌羅列,成為清代製瓷業的一個轉折點。

乾隆瓷器一麵保留古代的精華,一麵吸收西方藝術。外觀造型大部分比較規整,除常見器型外,出現了一些奇巧怪誕的物件,主要用於賞玩,被稱作“渾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

此時盛行在琢器上使用轉心、轉頸等技藝手段,製作工藝極其精致。象生瓷技術高超,仿木紋、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屬器等,幾可亂真。這與當時製瓷藝人的高超技術密不可分,他們高度準確地掌握了釉料的配製和火候的控製,以至惟妙惟肖地模仿別的物質效果。

乾隆時期,粉彩完全取代了五彩,但產品質量不如前代。在粉彩器皿上講究用鏤空、堆塑的裝飾手段,輔以“軋道工藝”和開光、剔刻等。

有署“古月軒”的珍貴瓷器,是以乾隆宮中古月軒命名的,從景德鎮挑選製造精良的素胎進京,命內庭供奉繪畫高手繪畫,於京城設爐烘烤而成。

翎管是古代官帽上插花翎的用具,為中空的圓柱體,頂端有圓形小鈕,可縫綴於帽頂。乾隆時生產出精美的粉彩勾蓮紋翎管,高4.3至6厘米,口徑1.3至1.8厘米。此件瓷翎管以白地粉彩為主,繪有勾蓮、蝙蝠、如意、壽字等圖案。

清宮禦用瓷器乾隆粉彩三秋圖筆筒,高15厘米,口徑1 9厘米,底徑1 8. 7厘米。底書“大清乾隆年製”6字3行篆書款。

筆筒為六方形,口沿描金,外壁6個麵上分別繪有粉彩石榴、山茶、菊花並題寫行書《詠石榴》、隸書《詠山茶》、篆書《詠菊花》詩三首,均為皇帝親筆禦書。石榴、山茶、菊花均是秋季花實,合稱“三秋”圖。

琺琅彩瓷在乾隆年間極為盛行,屬宮廷壟斷的工藝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鎮禦窯廠特製,解運至京後,在清宮造辦處彩繪、彩燒。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

如乾隆琺琅彩福壽雙耳瓶,高17厘米,口徑4.2厘米,足徑4.4厘米,盤口、細頸、碩腹、頸部有雙耳、頸部圖案和腹部分開,以圖案花麵為主,腹部飾葫蘆和蝙蝠為主,寓意福壽雙全,底部藍料款“乾隆年製”四字,外加雙方框。

瓷業興、百業興,乾隆時督陶官唐英《陶冶圖說》:

景德鎮袤延僅十餘裏,山環水繞,僻處一隅,以陶來四方商販,民窯二、三百區,工匠人夫不下數十萬,籍此食者甚眾。

嘉慶時期,國家太平,各行承襲舊製,景德鎮禦窯廠已無督陶官,改由地方官員兼管,嘉慶後期開始,工藝日趨衰落,產品多顯粗糙笨拙之象。除傳統器型外,奇巧華麗的觀賞品也逐漸減少,缺乏創新。

嘉慶青花的紋飾題材豐富,受乾隆青花的影響甚為明顯。繪畫技巧上,隨形變化,筆法纖細流暢,構圖由繁縟逐漸變為疏朗,工筆多於寫意。

如嘉慶青花雲龍紋螭耳瓶,高25厘米,口徑6.5厘米,足徑7厘米,瓶撇口,直頸,溜肩,長圓腹,圈足。頸的兩側對稱置螭耳。

內施白釉,外壁繪青花雲龍紋,輔以如意雲頭紋、海水紋、圈點紋等邊飾。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嘉慶年製” 6字3行款。

瓶上的蛟龍體態矯健,穿行在海水上麵的火雲之中,給人以凶猛剽悍的視覺感受。此瓶上龍的形態體現了乾隆朝向嘉慶朝轉變時期的裝飾風格。體現了嘉慶官窯的製作水平。

帽筒是這一時期的重要器型,鼻煙壺及文具在士大夫階層廣為流行。此時琺琅彩已停燒,粉彩裝飾盛行“百化不露地”的手法,也稱“萬花錦”。單色釉比以前也減少了一些品種,風格上與乾隆朝瓷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