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枕最早創燒於隋代,唐代以後開始大量生產,並逐漸成為人們喜愛的床上枕具。到了兩宋及金、元時期,瓷枕的發展進入了繁榮期,產地遍及南北,造型非常豐富。
定窯孩兒枕製作精奇,匠師把瓷枕處理成一個鋪伏在榻上的男孩,男孩的頭斜枕於交叉的手臂上,臉向右側,表情稚樸天真,大眼睛、寬腦門,肥大的雙耳、飽滿的耳垂和小巧挺直的鼻子構成了我國理想的“富貴”形象。
男孩的右手持一繡球,身穿繡花綾羅長衫,外罩坎肩,下穿長褲,足登軟底布鞋,向人們展示了宋代服飾的特點。臥榻四周雕飾螭龍、如意紋飾,精致華美。
由於人物雕塑栩栩如生,神情狀貌表現得恰到好處,加上瓷胎細膩,釉色白中發暖,如象牙般均勻滋潤,瓷枕整體給人以柔和溫馨的美感。
在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關於定窯孩兒枕的傳奇故事:
北宋時期,定窯已成規模。有一對夫妻,同為燒窯能手,雖然結婚10餘年,生活幸福美滿,但眼看兩人都已近而立之年,卻無子嗣。
當時民間流行一種習俗叫“拴娃娃”或“抱娃娃”。是說婚後不孕的婦女到當地的天後宮,拜求送子娘娘賜子,然後用紅線拴上一個泥娃娃,抱回家,再供奉起來,就能順利懷孕。於是,他們夫妻二人就請了一個泥娃娃。
但一年的時間過去了,夫妻二人仍然沒有得子,妻子日日為此傷心,丈夫則一氣之下將泥娃娃摔了個粉碎。但這一摔卻將妻子的心摔了個粉碎,她覺得自己再也沒有懷孕生孩子的可能,在哭泣中朦朧地進入夢鄉。
睡夢中,她仿佛看見了一個小娃娃在草地上歡笑著奔跑,口中還不停地叫著娘。跑累了,小娃娃頭倚靠在胳膊上,笑盈盈地躺在了地上……
一覺醒來,她的心情好了許多,睡夢中孩子的笑臉也一直留在了她的心裏。思來想去,她畫了一個樣子,挑了一塊上好的坯土,描摹出了一個小孩樣的瓷枕頭。
丈夫見了,就將妻子所描繪的枕頭精心燒製。後來妻子就枕著它睡覺,仿佛便能在睡夢中見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娃娃。
過了半年,妻子竟然懷孕了。夫妻二人喜出望外,認為孩兒枕起到了天後宮泥娃娃的作用。
依照民間習俗,請回泥娃娃的婦女成功懷孕後,每餐要給泥娃娃安排碗筷,逢年過節還要擺上水果糕點,換上“百家衣”。於是,家裏的孩兒枕便也有了同樣的待遇。
後來,他們的孩子順利出生,孩兒枕就成了孩子的大哥,還要按照民間的習俗,叫這瓷枕為“娃娃大哥”。
定窯孩兒枕作成男孩形狀,或許寓意“宜男”。它清涼沁膚,爽身怡神,頗受人們的喜愛。
此枕以嬰孩的脊背作枕麵,頗具匠心。其雕塑手法細膩入微,生動地表現出孩童的體態神情,凝聚了匠師傾注的真、善、美。
北宋定窯瓷器精品還有北京先農壇發現的白釉瓜楞提梁壺,通高15.3厘米 口徑1.7厘米,壺口下凹,短流,圈足。
壺身呈六棱瓜瓣形,提梁仿藤編樣式,前端分成三股,每股前端有模印的花卉片飾與壺體相接,尾部也是同樣裝飾,小巧而別致。全器滿施白釉,白中泛黃、此種造型的壺在宋、遼時期的北方地區較為流行。
宋代時,磁州窯則以白地黑花剔刻裝飾最有特色,八方形枕是磁州窯常見的枕式,在窯址調查中發現有專門燒這種枕的窯。八方形枕的裝飾紋樣多為折枝花鳥、蓮池遊鴨、雞、兔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有件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高12厘米,枕麵長32厘米,寬23厘米;底長31厘米,寬21.5厘米。枕八方形,麵、底出沿,枕壁棱角處有八條竹節狀突起,背麵有一通氣孔,素底無釉。
枕麵白地上以黑彩描繪折枝牡丹一枝,並在花瓣、花葉上刻畫出筋脈。枕麵周邊描繪黑彩邊框,枕麵畫麵精細生動。
青瓷係列的還有南方的哥窯與龍泉窯,龍泉窯又稱弟窯,都位於浙江省龍泉縣,創始人是兄弟倆,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
哥窯瓷器最大特點是瓷器通體開片,開大片為“冰裂紋”,開細片為“魚子紋”,極碎為“百圾碎”,若裂紋呈黑、黃兩色,則稱為“金絲鐵線”。
如哥窯青釉魚耳爐,高9厘米,口徑11.8厘米,足徑9.6厘米。此爐造型仿商周青銅禮器簋,“S”形輪廓線上斂下豐,勾勒出端莊飽滿的體態。
腹兩側對稱置魚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樸典雅。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麵密布交織如網的“金絲鐵線”開片紋,使素淨的釉麵富於韻律美。外底有6個圓形支釘痕。
魚耳爐因可用來焚香且爐身兩側置魚形耳而得名,此件魚耳爐是宋代哥窯瓷器中的名品,屬於清宮舊藏品。清代乾隆皇帝曾對其頗為賞識,摩挲把玩時曾擬詩一首,由宮廷玉作匠師楷書鐫刻於爐之外底。詩道:
伊誰換夕薰,香訝至今聞。
製自崇魚耳,色猶纈鱔紋。
本來無火氣,卻似有雲氳。
辨見八還畢,鼻根何處分。
款署“乾隆丙申仲春禦題”。
宋哥窯精品的青釉弦紋瓶,高20.1厘米,口徑6.4厘米,足徑9.7厘米。瓶撇口,口沿隱現醬紫色,細長頸,扁圓腹,圈足,頸及肩部凸起弦紋4道。器裏外及底心滿釉,釉麵開“金絲鐵線”片紋,底足露胎處呈醬褐色。
此瓶頸部細長,腹部雖鼓而不顯臃腫,整體具有一種純樸、典雅的藝術效果。
龍泉窯為宋代南方民間名窯之一,有燒窯遺址數百處,以大窯、金村兩地窯址存世最多,燒瓷質量最精。始燒於北宋早期,南宋中期以後窯業極盛。
龍泉窯早期產品在器型、裝飾、釉色各方麵與越窯、溫州窯、婺州窯相似。南宋中期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南宋晚期窯業大發展,對浙江、江西、福建境內的窯業產生影響。形成燒製龍泉風格的青瓷窯係,產品暢銷南北各地,並遠銷東亞及東非、阿拉伯諸國。
龍泉窯產品以民間生活日用青瓷為主。北宋青瓷胎色灰白,釉色艾綠,釉質薄勻晶瑩,多以刻花、篾點或篾劃裝飾技法,表現波浪、蕉葉、團花、纏枝花、流雲、嬰戲等紋樣。還有塑貼紋飾。
龍泉窯瓷器類型以碗、盤、壺等為主,也有少量的盆、缽、罐、瓶等。造型端莊,製作工整,器底旋削平滑。
如龍泉窯青釉刻花牡丹紋瓶,在勻稱的瓶體上,刻畫枝莖纏繞的牡丹花,以篾劃的細密線表現花筋葉脈,肩、頸部以覆蓮瓣紋作襯飾,整器上花紋滿布,層次分明,主題紋樣豐滿鮮明,是北宋龍泉青瓷的代表作。
浙江省武義北宋墓發現的龍泉窯青釉五管瓶,肩、腹部作塑貼花邊裝飾,展現了北宋早期龍泉青瓷器型與裝飾特點。
南宋中期的龍泉青瓷,釉色多淡青,釉質晶亮透明,多為刻花,篾紋漸少。青瓷器類新增多種式樣的爐、盆、奓鬥等,器物底部厚重,圈足寬闊淺矮,造型淳樸穩重。
如浙江鬆陽縣南宋墓發現的青釉弦紋蓋瓶,胎厚色灰白,釉薄透體,細密的層層弦紋規整清晰,展現了南宋中期龍泉青瓷特點。
南宋晚期的龍泉青瓷,胎色白,釉色青翠的梅子青釉或粉潤如玉的粉青釉,達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頂峰。
此時期的器類更為豐富,有各式碗、盤、碟、盞、盆、壺、渣鬥等日用品和文房用具硯滴、水注、筆筒、筆架、棋子與佛前供用的各式香爐,還有八仙塑像等。
這時突出的器物是,模仿古銅器和玉器造型的青瓷鬲、觚、觶、投壺、琮等古雅之品。早期的刻畫裝飾已消失,堆貼、浮雕裝飾大增。
如南宋龍泉窯青釉蟠龍紋蓋瓶,在瓶的粗頸上環繞一條蟠龍,蓋頂塑貼鳥形鈕,小鳥翹尾、低首,似在垂視那神奇的龍,釉色青潤如美玉。
龍泉窯三足爐,高12.4厘米,口徑14.5厘米,足距9.2厘米。爐折沿,短頸,扁圓腹,下承以三足。肩部飾凸起弦紋一道,腹部與三足對應處飾有三條凸起的直線紋。通體施青綠色釉,三足底部顯露醬黃色。
此爐釉色為典型的梅子青色,青翠幽雅。爐腹至足部凸起的三條棱線原係仿青銅器的裝飾紋樣,因凸起處釉層較薄,呈淺白色,形成了出筋的裝飾效果,翠玉般的釉色中顯露出數道規整的白線,分外醒目。此爐造型仿青銅鬲,因此又稱鬲式爐,是龍泉窯的上乘佳作。
還有南宋龍泉窯青釉凸花葫蘆瓶,瓶體的上、下部位,分別凸起折枝花和纏枝花,一色的粉青釉遮蓋其上,襯出花枝的鮮嫩,展現了南宋龍泉青釉的美妙。
在燒白胎青瓷的同時,龍泉窯還為南宋皇室燒造仿官窯的黑胎青瓷,在窯址遺存中有為數不多的黑胎青瓷殘品。